哲理散文的“聖典”!讀《論語》——賞析

哲理散文的“聖典”!讀《論語》——賞析

《論語》被奉為哲理散文的“聖典″!是孔子門徒以“述而不作,信以傳真″,不敢“妄以己意誣師言″的嚴肅態度而寫成的,它如實地記錄了孔子的言行。

《論語》是語錄體的哲理散文,雖然還沒有構成完整的文學形式,但是在一些篇章和段落裡卻有著十分富於文學價值的記敘。

它們語言簡練,用意深遠,雍容和順,迂徐含蓄,在簡短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子罕》篇對松柏的禮讚、《微子》篇對長沮、桀溺形象的記寫,都十分含蓄、鮮明而生動。

哲理散文的“聖典”!讀《論語》——賞析

因為《論語》是弟子編纂聖人孔子的言行,所以在漢代就是學者的必讀之書;讀書人把《論語》奉為“聖典″。它記載了孔子對文學的重要見解。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

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辭達不已矣。″(《衛靈公》)這是我國最早的對文學的評論。

哲理散文的“聖典”!讀《論語》——賞析

他強調文學的真實內容,指出不應片面地追求形式美的及文學的社會功用。他的這些言論,在文學史上具有進步的現實意義,對後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記載了孔子有關學習與修身的態度和方法的不少名言。例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師″(《述而》),以及“見賢齊焉,不見賢而內自省”(《里仁》)、“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焉″等等。

哲理散文的“聖典”!讀《論語》——賞析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全書共20篇,計492節,合計12700字。其核心就是“仁″,“仁″是孔子學說的主導思想,其內容非常廣泛。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作為道德標準的“仁″,體現在孝、悌、忠、信的禮教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上,所以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對孔子頂禮膜拜,把他尊為“聖人”。

但是,孔子的某些思想卻又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他“不語怪、力、亂、神″(《述而》);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

哲理散文的“聖典”!讀《論語》——賞析

對於天神人鬼表示了鮮明的態度。他主張選賢任能(《子路》),反對橫徵暴斂(《先進》),對統治者向勞動人民進行的殘酷剝削,發出了“苛政猛於虎″的強烈遣責。

孔子一生最受後人敬仰的就是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他是我國第一個打破"官學″,“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他的“學而優則仕″、因材施教、學思相濟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很大的影響。

《論語》是古代的文化遺產,它裡面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對於那些封建思想的東西,如《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封建思想,我們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哲理散文的“聖典”!讀《論語》——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