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中彬:瑞幸被做空後,中概股再次面臨信任危機

一、中概股公司上市成本高昂

渾水公司的成立主要就是質疑、做空中概股,渾水以前也做空過幾個,包括東方紙業、多元環球水務、展訊通信等等,都是幾個比較著名的財務造假案例。中概股公司為何頻頻造假?究其原因,因為在美國的上市公司,上市成本是比較高的。


紀中彬:瑞幸被做空後,中概股再次面臨信任危機


首先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每年都有十幾萬或幾十萬美金不等的上市費用;大一點的公司每年的律師費幾百萬人民幣幾十萬美金,審計費也是如此;上市公司每年去美國做投資人路演,參加會議,包括PR、IR業務,需要一些為上市公司服務的一些懂英文、國外公共關係、投資者關係等等的人員,花費都不少;還有在開曼、BVI或者在美國內華達等幾個州註冊公司的一些費用,每年的這部分費用加起來可能得數百萬美元。


二、作假的目的是融資

雖然上市成本高,能融資還是好的。IPO融了一筆錢,上市以後要再融錢,靠股票套現,去美國換美金再在這邊發展。如果交易太慘淡,上市公司每年花出去百來萬美金做什麼?股票沒多少錢,套現、融資也沒多少錢,如果達到這種程度好多中國公司就退市了。


美國再融資跟中國不一樣,只要公司股票交易量可以,發二次配股也就是secondaryoffering非常簡單,不需要批准,投行能賣出去就可以做。包括PIPE,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私募,所有這些都需要成交量和股票價格的活躍。公司要股票活躍取決於不斷有曝光,不斷有事件,而中國公司的這些曝光,寫文章等等的是比較少的,投資者瞭解的也比較少。


三、中概股活躍依靠高成長性

對中概股公司來說,靠財務上的成長來活躍股票作用最大。中國公司在國外上市是受歧視的,一樣的財務成長,它比美國本土公司或者其他公司要打很多折,現在這種成長放到美國公司要漲破天去,中國公司也就那麼回事兒。因為美國上市公司的監管比較松,發行等等都不需要經過批准,只要弄個投行就做完全是註冊制,所以一些公司只要花了錢,別人能成交股票能融資就能上市。


紀中彬:瑞幸被做空後,中概股再次面臨信任危機


所以中國公司是為了以後能上市,股票交易活躍,所有的努力都致力於公司的成長性。高成長性反映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高sales,也就是高銷售收入;二一個就是高利潤。中國的上市公司只能做高成長性,就是銷售收入比較多就可以,瑞幸,包括現在的愛奇藝也只能去爭高成長性,就是在銷售收入上做亮點。這兩個公司都是虧錢的,虧錢的公司高成長性,代表你公司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掙錢了,這樣股票能好。做高利潤要實實在在有錢,產生利潤的,這個大家都不敢做,也做不了。


四、瑞幸怎麼平衡收支?

瑞幸虛增了22億的銷售,又沒有那麼多利潤,怎麼辦呢?他又做不出來利潤,銷售掙的錢都沒有了必然會爆光,或者叫露餡,為了不露餡,他在虛增銷售收入的同時要誇大他的花銷。花費大了就不掙錢了。


因為固定支出是一樣的,房屋等等的沒法誇大,有一條可以誇大,那就是廣告費。瑞幸的絕大多數支出是給分眾傳媒,虛增廣告花銷150%,就是本來廣告費應該花一個億,他說花了兩億五。然後銷售利潤就沒了,他通過虛增開支來抵消這部分。


五、虛增銷售在美已達成共識

現在為什麼又說愛奇藝虛增銷售,有沒有可能?應該說有可能,包括好未來也一樣,這些公司都不掙錢,只能靠虛增銷售收入維持股票交易。一旦成長性不再持續或者減緩了,公司還不掙錢那就真廢了,股票一暴跌再融資也不行了,手裡的股票也賣不出去。


其實不停地給美國的投資人打興奮劑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中概股成長百分之十幾二十就不錯了,結果你虛增我虛增,要不沒有個百分之七八十都拿不出來見人,搞得到中國就非得是高速發展才行,美國公司增長百分之十幾就非常非常好,到中國來沒有百分之七八十或者一倍就覺得不行了。其實美國投資人都有一個心理預期,就是你這裡頭是有水分的。


雖然美國投資人對中國公司賬目的水分是有共識,但也不能摻那麼多水分。現在如果增長百分之七八十,你打個八折七折五折,五折還有三四十,還不錯,那麼實際上增長沒那麼多,誇大太多就不行了,承認了就更不行。


六、中概股的信任危機

美國的審計公司安永、畢馬威、德勤和普華永道,也就是四大,他們在中國審計是無法調取稅務局等等的一些資料,他們也很盡心盡力,但是在某些時候確實無法達到特別嚴謹的程度,而且這些審計公司也是為了在中國做生意,不能太嚴格,這次審計公司安永會有比較大的麻煩。


紀中彬:瑞幸被做空後,中概股再次面臨信任危機


上次的中概股危機花了四年時間修復,也就是發生在2010年,到2014年大家逐漸又忘掉了。這次中概股危機出現以後,應該說對在美國的已上市或即將上市的中國公司,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尤其現在一些政治原因也不太好,只能靠時間去消耗,或者國內權威機構增加一些公開透明的一些支持,對這些上市公司施加比較大的處罰力度。


如果這次國內給瑞幸的幾個高管做很大的處罰,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中概股馬上又能起來,對中國產品形象、中概股公司、包括政府的信譽度都會有非常大的提升,必須處罰,不然信譽無法增長。這就需要政府同審計方面、稅務部門、銀行配合,做到充分披露。


不光是國外中概股公司,國內也需要加大監管。因為馬上要進行註冊制了,上市改革、證券法改革,處罰力度一定要大,勵精圖治,從根兒上做這個事情,才能把好的形象和信譽度建立起來;如果還是不鹹不淡地處理,就無法贏得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