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专家”指南克顿思

清流小传 | “产品创新专家”指南克顿思

1997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香港在这一年回到了祖国,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这一年彻底告别了物资短的时代,中国经济从计划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型基本完成。

但随之浮出水面的,是内需不足的问题,而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经济的转轨过渡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对外寻求出路,因而这一年也成为了“中国制造”逐步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最大推手

无独有偶,一家名为指南工业设计(指南克顿思的前身)的专业机构也在这一年成立,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业设计公司之一。

由于当时在中国鲜有类似的专业机构,公司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准很快获得了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企业与台资企业的认可,成就了早期的腾飞,且一跃成为了业界的黑马。2001年,指南被西门子相中,成为其亚太区唯一的设计合作机构。伴随领先企业的成长不仅巩固了指南的声誉,也全面地提升了其专业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公司也逐步意识到一个产品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取决于诸多要素的统筹与规划,

仅仅是炫目的设计并不能保证产品真正能够驱动商业层面的成功与创新,更不要说从设计至量产的过程之中又还有多少妥协与调整。指南不仅早已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更感受到了设计师角色的局限。

此时,大洋彼岸的另一边,以IDEO, frog为代表的一批同样以工业设计起家、致力于创新咨询的专业机构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动着设计思维运动的大范围开展。他们的转型恰好为指南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思路。无论是一家咨询公司,还是一家传统企业,转型发展都不会是一件易事。开创者从来都不应"墨守陈规",指南亦不会例外。

2005年前后,这家中国本土的老牌工业设计公司决定转型。这一次,指南又走在了前列,是中国最早采用设计思维流程、从单一设计转向创新策略咨询的本土机构。

事后证明,过去多么成功,转型亦会多么艰难,指南转型之路并不平坦。此后几年中,指南做出了很多的尝试与努力,才逐步从摸索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并且越来越清晰。

回顾过去几年,全球咨询市场的整合中也见证了咨询巨头们频繁出手并购创新与设计咨询机构的动作。

而这也在暗示着如果指南当时少了那份对于产品创新的坚定不移,少了那份对于商业影响力的执着追求,可能就不会踏上这一条艰辛曲折的转型,但那时,指南的未来又会在哪里?

以产品创新驱动商业创新

创新,在当今世界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对于指南而言,在如此广阔的领域找到借力点、实现为企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目标,就得从定位、模式以及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重塑,而这对于指南、对于每一位在指南工作的创意人员而言,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

况且,指南也深知,如果只是一味学习与借鉴国际标杆,并不能真正取得成功。既然要做创新,就要根据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中国制造的实际现状先自我创新。

纵览公司的发展历程,无论尝试何种创新,其实不难发现公司的底层基因从未改变。“产品创新专家”的定位是指南伴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破茧重生、寻求专业服务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必然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公司的产品基因深入心魂。提及指南,业内有些资历的专业人士都会对其在工业设计领域专业能力不吝赞许之词,这是指南发展至今的根本——对产品死磕,对制造敬畏。因为工业设计对于公司的技术专业性要求很高,所以如果脱离了对技术与产业的理解,产品设计便只会虚有其表,不仅无法执行,也无法真正得到制造业客户的认可。这是指南的基因,也是其差异化的体现。

第二、始终不变的方法是"用户第一"。从转型初期对标国际机构,不遗余力地引入具有国际背景的领导团队,服务于市场中对专业性最挑剔的外资领先企业,锤炼了公司对于设计思维的理解、以及本地化应用能力。通过对设计思维的扬弃和本土化诠释,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与方法已经融入了公司的文化与行为之中,这也决定了公司提供服务的方式始终坚持从下至上,不遗余力地捕捉独特的用户洞察,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产品的创新。

第三、锤炼从“想法”到“量产”的一体化能力。

除了咨询业务外,指南还推出了一个自有产品品牌"7",定位于生活方式类的产品开发与销售。创始人周佚曾表示做这么一件苦差事就是为了给自己做这么多年的创新一个现实的答案,指南深知从产品方案到量产上市之间的鸿沟与挑战,要实现产品创新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要深入中国制造的腹地,对于产品方案之后的量产规划、制造标准、产品行销有深入的理解。对于"7"这件情怀之作,真正让指南打通了从想法、开发、研发、制造、再到销售的全链条认知,更巩固了其服务制造业客户的专业能力。


围绕产品创新,指南的服务贯穿于三个层次:

其一是需求洞察与机会策略,目的在于将客户前期大规模研究,和顶层商业策略相衔接,顺利地把抽象的业务方向诠释为具体的需求机会点方向;

其二是产品的定义、规划与设计,这一层次需要以对产业和技术的认知作为前提,在充分考虑技术、商业与用户的可行性基础之上,来构思产品创新的功能应用以及发展路线;

其三是服务的定义、规划与设计是产品服务化的产物,通过开创性地探索与重塑用户使用产品的旅程,创造使用的愉悦感与品牌的忠诚度,这也是在互联网普及与腾飞后,当下市场中的热点领域。显而易见的是,前两者专业壁垒和风险相对较高,也恰恰是能够把指南过往所积累的专业以及能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


时至今日,指南克顿思已经是一家以产品创新见长的咨询机构,并且扮演着连接战略与产品间桥梁的角色。从业务所聚焦的行业来看,指南除了在高竞争的消费品领域有所建树以外,也在汽车、医疗服务等高壁垒领域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汽车作为制造业的冠上明珠,近几年的转型压力对整车产品与延伸服务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而指南却能在其中如鱼得水、大显身手,这也得益于其成立二十多年来在负责产品设计和制造领域的深刻积累。

2015年,指南克顿思的专业能力也被全球唯一的咨询联盟组织Cordence Worldwide所认可,成为了其全球网络在中国市场的唯一成员。

随着中国市场不断成熟,中国创新不仅早已不是新鲜事,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引领创新也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当下的背景为指南克顿思借力Cordence Worldwide联盟中十多家全球精品咨询公司的跨领域、跨专业的能力,全力服务 “中国创新”搭建了闪亮登场的舞台。

清流小传 | “产品创新专家”指南克顿思

文章作者 | 慎思君


中国本土咨询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新冠疫情之下的咨询公司

慎思行兼职研究员(iRA)开放申请!

清流计划的“本分” – 暨来自甲乙方典型问题的汇总与解答

清流计划全案说明 – 迈向中国咨询行业未来的“一小步”

“清流计划”正式启动,开放申请(8月1日)

年度重磅 | 慎思行发布“清流计划”白皮书(含PDF下载)

为什么保持独立思考这么难?

行业经验对于选择咨询公司到底重不重要?

从规模到人效,管理咨询如何成为一门好“生意”?

远卓集团董事长李放:中国本土咨询公司的十字路口 | Dialogue

咨询公司需要一个战略

咨询为何在你眼中不“高大上”了?


清流小传 | “产品创新专家”指南克顿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