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結局,蘇明成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都挺好》大結局,蘇明成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文 |墨涵

《都挺好》真的都變好了,父親流露出對女兒深藏的愛,大哥學會了擔當,而最不爭氣的、最讓人恨的二哥蘇明成,也變了。


作為被媽媽溺愛長大的孩子,蘇明成從小嬌生慣養,從來沒吃過苦。就連長大後,蘇母對他也是有求必應。


買房買車,包括出去旅遊,都是有媽媽來買單。


在這種予取予求,要啥給啥的溺愛中,已經成家立業的蘇明成,在心理上始終沒“斷奶”,成了典型的窩囊廢、媽寶男。


對父母,成天想的是如何搜刮他們的血汗錢。


對外人,卻沒有一點判斷,最後被騙的傾家蕩產。


對妹妹,一有不如意,就大打出手,打到明玉骨裂住院。


對老婆,也做不到呵護,相反屢屢傷害,最後以離婚收場。

在屢屢碰壁後,他終於明白這個世界的殘酷,也終於懂得了擔當。


當他準備去非洲時,前妻朱麗說哪裡的生活很艱難,而蘇明成的回答卻很堅定“有些苦必須得吃,躲不開的。”

是啊,人生有些苦總要吃的,10歲的時候不吃,就要在20歲的時候嘗;20歲的時候躲了過去,就要在30歲的時候,加倍回來。


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白

,一個孩子開始長大,就是從學會吃苦開始的。

1


小時候不吃苦,長大後最苦


武志紅的《巨嬰國》中說:“巨嬰做事,常只能過一招,敗了就不行了;成熟的人做事則可以連續過很多招,因為懂得努力的價值。”


恃寵而驕的孩子,在被溺愛中,得到的太過容易,也就忘了該怎麼努力。


去年,82歲的上海老人丁阿婆,狀告兒子的新聞轟動一時。


48歲的海歸兒子大衛,從小都是“別人家孩子”,先是考上同濟大學,後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


7年前,回到國內,母親希望他能找份工作。

但他卻靠著母親一月3500塊的退休金,混吃等死。


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


根本不管80多的老母,身患尿毒症,每週需要三次坐公交車去透析。


丁阿婆每月醫療費要花2000多,現在要養活自己和兒子倆人,實在是力不從心。


不得已把兒子告上法庭,也是為了逼他工作。

可兒子卻怪罪老媽,是她的溺愛毀了他的前途。

對於今天的局面,丁阿婆懊悔不已:“我毀了你前途,我有罪……”

據說,丁阿婆當年為了兒子學習,樣樣包辦,什麼都不捨得他做,他也樣樣都要現成的。


結果,到了48歲,還要母親全方位包辦,完全不顧老母親的病體,還理直氣壯,都是母親的錯。


這樣的兒子,太讓人心寒。


身體是成年人,心理上卻是嬰兒,沒有自立能力。


80多歲的患病老母,自顧不暇,還要為他操心。這樣的兒子,就算學歷再高,也是“殘次品”。


楊絳的父親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沒有獨立能力和自立能力,長大還像“吸血蟲”一樣壓榨老母的血汗,既可悲可嘆,又可憐。


畢竟父母不能呵護一輩子,沒有獨立能力,註定一輩子都要吃苦受罪。



02

父母不懂放手,孩子永遠長不大



去年,紹興一對小夫妻離婚的事上了熱搜。

這兩位“90後寶寶”,各自都是爹媽手心的寶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未自己動過手。


結婚成家後,依然如此。他們不做家務,吃飯就到父母家,衣服也是爹媽幫著洗,他們連滾筒洗衣機也不會用。


短時間內,倆人盡情享受愛情的甜蜜,但隨著孩子的到來,一切都變了。


兩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零,飯都不會做,更別說照顧孩子了。這讓兩人頓時陷入到一團亂麻中。


丈夫天天晚上在外喝酒不回家,小靜抱怨他當甩手掌櫃,他則嫌棄小靜不會做飯、不會照顧孩子。兩人爭吵越來越多,後來,乾脆一拍兩散。


表面上看是感情破裂,實質上,是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自始至終沒有長大成人,根本不懂婚姻中比愛更重要的,是責任,也是獨立的能力。


于丹曾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但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孩子總歸要長大的,要出去上大學、要獨自生活、要結婚生子。


父母必須學會放手,6歲時孩子上小學,要教會他自己整理書包;16歲時孩子上高中,要教會他做簡單的家務;26歲時,他走出社會,就能自己撐起一片天空。



否則的話,16歲時不會整理書包,26歲時還不會做家務,那麼36歲時,就只會在啃老。


沒有什麼能力是能一夜養成的。


父母必須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孩子學會獨立,學會處理麻煩,學會待人處事。

你越早讓孩子學會這些,他就能越早的適應社會,越早的擁有追尋幸福的能力。



03


好的父母,都有點心狠



知乎有個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答主小小精靈,講述了一位泰國媽媽與兒子的故事。

兒子5歲,鬧著不想上學,媽媽決定給他兒子上一課。


她特意請了一天假,帶著兒子上街撿垃圾賣錢。

他們走了大約2.2公里,撿了2公斤塑料瓶。孩子以市場價賣給媽媽,賣了2泰銖,約0.4元人民幣。

回家的時候,孩子太累了,問媽媽:“我們可以坐公交車嗎?”

媽媽反問:“坐公交要10泰銖,你有錢嗎?”

孩子回答:“沒有。”


媽媽說,“那我們就必須找到更多的瓶子來賺取更多的錢。” 孩子倔強地說,“沒關係,我會走路。”。


然後,男孩又提出了一個要求:“我想要冰淇淋”

媽媽說說:“這需要5泰銖,我們有足夠的嗎?”


他再次沮喪地說:“不,我不再想要了。”


又走了一會,孩子疲憊不堪,痛苦的告訴媽媽“好累,好熱,我想回家。”


媽媽問他:“那麼你想像這樣工作還是去學校?”

男孩立刻大回答:“我想上學!”


小男孩懂得了賺錢不易,更懂得上學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媽媽發文說,這些經歷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讓他知道什麼是努力工作。她也想告訴兒子,無論他經歷什麼,他的父母都會在他身邊。

為了讓孩子順利成長,需要讓他們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憊,瞭解一切的來之不易。

講再多遍道理都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一次來得深刻。


股神巴菲特曾經對孩子說:“吃苦,會讓人一生受益。”

所以,他教育兒子從小自食其力,步行上學,沒有豪車接送;大學畢業後,也沒有父母的資助。

而他的孩子也一度悽慘到,要到銀行借款。

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是如此,兩個孩子上學要擠巴士,放假要勤工儉學。


但如今,兩個人一個有能力接班父親的商業帝國,一個憑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地。


論名氣與財力,他們哪一個不是金字塔頂端的佼佼者,可他們又何曾將溺愛兩個字,寫進養育兒女的過程中。

因為站的高,所以看得遠。


他們知道人生很長,決定孩子一生幸不幸福的,不是父母能給他們多少呵護,而是自己有多少能力。

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與寬慰,莫過於在漸行漸遠的人生旅途中,孩子在慢慢長大。

而在分別時,他已經可以笑這人世間的風風雨雨。

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就要記得,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人人擁有你的優越條件。

我們每個人,從小成長的環境,受到的教育,形成的性格,家庭的背景,擁有的機遇——任何一條,都不是別人可以比擬的。

用自己獨特的條件去評判別人,恰恰暴露出來的只是自己的無知而已。

正如韓寒所說:如果你不瞭解,那你就閉嘴,因為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如果你瞭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