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教育,从来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就行的事情,它明里暗里比拼的都是父母的素质和能力。养不教父之过,如果孩子自己就行,那要父母干嘛?

“不输在起跑线上”在目前几乎是国内大部分父母履行的真理。仿佛父母和孩子早一分努力,就可能早一步领先。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然而,童话大王郑渊洁写了篇文章《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也写了一篇文章《不让孩子第一名》。文章说:“其实,现在这些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当年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更好。”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那到底有没有起跑线?孩子早期教育该怎么办?

有一个问题,赢的更早、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又能给他更好的人生吗?

英国曾经有一档名为《天才儿童》的真人秀,参赛的20个孩子都是父母引以为傲的“小天才”。

但面对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激烈的角逐,孩子们都压力山大。熟记伦敦地铁站的名字、拼出平常人根本看不懂的复杂化学名称、随机背出两组啤酒品牌顺序……要是一不小心出了错,父母们不满意的脸色就会让孩子们倍感压力。

有个孩子因为背不出第64张啤酒品牌挑战失败,父亲当场就开始呵斥他:“也许你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聪明。”当孩子在镜头前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崩溃痛哭的时候,父母们却只在一味批评他没有达成目标。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可这些孩子长大后都去哪了呢?又都成功了吗?

美国一所大学一项历时30年的对天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一个孩子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和智商。他的心智和情感需要在合适的阶段慢慢长大,即便是“天才儿童”,也经不起过分的“揠苗助长”。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对待孩子成长的态度,就跟童话大王邓渊洁说的一样,取决于你认为孩子的人生,是“长跑”?还是“短跑”?

两者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如果将人生的终点设在生命的尽头,那么,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认为人生是长跑的父母,会用平和的心态鼓励孩子:“孩子,你慢慢来。”

如果将人生的终点设在高考,那么,人生就像一场100米的短跑。认为人生是短跑的父母,会用焦虑的心情催促孩子:“孩子,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仅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还要求孩子“抢跑”。还未上学,就要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早地被超负荷的“抢跑”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孔子早就说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但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在犯这样的错。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王思聪不去上补习班、兴趣班,他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人家其实一出生就在终点线上了!人家可以轻轻松松去国外大学读书。”

诚然我们不否认家庭背景带给孩子带来的捷径,可是我们也要清楚,人生不只是有普通的大学,还有社会这所大学,不只是有分数学习成绩,还有人品修养道德三观,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孩子的重要筹码。

很多人并不像王健林那般的富有,拥有的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在他们的人生成长之路上,不应该拔苗助长,过分焦虑。

如果我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更好的家长,那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将来很大几率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怎样才是赢?


能成就孩子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愿每个家长都能做好孩子的起跑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