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米《走进名家》访蒲剧泰斗王秀兰——谈艺术表演精髓

采访人:王 京

受访人:王秀兰

蒲旦宗师:王秀兰

王秀兰擅演花旦戏,除深得老师原筱亭的教益外,著名花旦孙广盛、王存才和青衣筱艳秋(孙安荣)都对她有较深的影响,并曾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的指点。她勤奋好学,博采众长,传统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唱做皆优,尤以做工见长。她的表演细致,表情自然逼真,舞蹈动作优美洗练。在广泛地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革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戏曲理论的探讨,曾提出运用程式要做到真实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舞美化的主张,并著有不少艺术散论。她在《卖水》“表花”中美妙的舞蹈身段为人们所称道。她的嗓音清脆,咬字清晰真切,演唱委婉大方,韵味醇厚,声情并茂。

代表剧目:《杀狗》《少华山》《燕燕》《卖水》《藏舟》《送女》《明月珠》《回荆州》《美人图》《大家喜欢》《王贵与李香香》《血训图》《蛟河浪》(现代戏)《窦娥冤》等。

其中《窦娥冤》于1957年摄制成彩色戏曲影片。

金玉米《走进名家》访蒲剧泰斗王秀兰——谈艺术表演精髓

《涧水东流》是1961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刘国权导演,王秀兰、李英杰等人主演。讲述西涧的姑娘李小兰和东涧的小伙子吕茂森情意相投。他们建议东西涧两个农业社合修一条水渠解决灌溉问题,得到两社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赞同。


金玉米《走进名家》访蒲剧泰斗王秀兰——谈艺术表演精髓

采访实录:

王 京:拍这个《窦娥冤》应该是1959年拍的吧?

王秀兰:59年,彩色电影。

王 京:其实拍《窦娥冤》,我们都知道,这个舞台表演和拍电影是两码事。我知道,当时王老师在拍电影的时候,心里也有很多的纠结。因为王老师以前演的是花旦,一下让您演这个悲情色彩的角色,刚开始有点儿适应不了。给我们讲讲这段儿故事吧。

王秀兰:好。现在谈不到什么成绩,反正是演了这么多年戏了,还是有点儿体会吧,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王 京:好的。

王秀兰:我觉得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戏呀,要进人物,要演人物。这儿我有这么几句话。一个演员,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实践证明,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演心要演情。表演缺情乏意是艺术之大忌。表演艺术的情是以“真”为基础,以“诚”为前提,心纯意诚情方真,真实感是构成演员与观众感情的支架。这说明什么呢,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戏,不要光演戏,要演人物。演人物要把人的心钻进去,演人物什么呢,要演人物的情。他的心情,他的内在,所以他的个性就突出出来了。

王 京:所以您说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

王秀兰:对,不会演戏的就演戏了,只是个套子,把那个程式背下来,唱也唱完了,道白也说完了,但是没有情。

王 京: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秀兰:这个我还有句话就是“装龙像龙,扮虎像虎,装龙要识龙形,扮虎要知虎心”,那就是这个意思,形和心。

王 京:要演什么像什么。

王秀兰:形,就是形体。心是内在。所以说,内在和外在。这几句话都非常要紧的。在舞台上就是一个“台上动情,台下同情。台上动真情,台下动感情,要动人先动己,乐人易,动人难。”还有一句话:“不真不是戏,太真不是意,要假戏真做”。

王 京:还是要真情实感。

王秀兰:嗯,还是要真情实感,所以台上动情了,台下就同情了。你台上不动情,是假的。台下也无动于衷。现在你看,我在南广场锻炼时,观众见了我就说,王老师,现在那戏看上不过瘾,不感人,把人看的钻不进去,出了门就忘了,就是这个原因。

王 京:就是演员没有动真情。

王秀兰:打动不动观众。没有把观众拉住,没有把观众的心拉住。因为你没有动情嘛,他就不动情呀。

王 京:对。

王秀兰:你在那里假做作。你看的是假的,表演感情都是假的,看的都是假的。观众都能看出来。所以看一半,看着看着就瞌睡了。看的心里没意思,所以就不想看戏了。

王 京:没错。

王秀兰:就是这个原因。还有一句话:“是我非我,我非我,演谁像谁,我演谁我就是谁”,这也是这个道理。在台上演戏,是我呢但又不是我,“是我非我”我呢也不是我,我是角色。“是我非我,我非我”“演谁像谁”我演谁,我就要像谁,演谁要像谁,我演谁,我就是谁。

金玉米《走进名家》访蒲剧泰斗王秀兰——谈艺术表演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