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 奋力奔小康

金平县者米乡地棚村坐落在树林茂密的山坡上,顺着硬化水泥路蜿蜒而上,一排排二层小楼整齐排开,拉祜族群众普摸则坐在屋檐下编竹筐,不时有村民骑着摩托车进进出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生活美景展现在记者眼前。普摸则不时抬头看看正在屋里玩耍的小孙子,开心地告诉记者:“竹筐就要编好了,拿到镇上去卖,又有几十元的收入。”

产业发展 引来生活蝶变

世居金平县的拉祜族(苦聪人)有1966户8244人、布朗族(莽人)有164户718人,两个民族曾经长期与世隔绝,散居在贫困的高山密林中,过着刀耕火种、游居游耕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原始部落的千年跨越,因而被世人统称为直过民族。

记者来到地棚村,进村的道路已经全部硬化,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屋建设得有模有样,劳动用的工具整齐地码放在各家的门口,屋内窗明几净,沙发、电视机一应俱全。几个年轻人正拿着手机拍摄他们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若不是事先了解,很难将他们与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联想到一起。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是漂亮的小洋楼,摩托车也是每家人的标配。”地棚村党支部书记庙正华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住在距离地棚村几公里远的苦聪大寨,住的是茅草房,只有很少时候能吃到大米,其他时间就只能到原始森林里去打猎、采摘野果。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和父母搬到了地棚村。如今,全村5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香蕉树和橡胶树。附近很多种香蕉树的老板还会雇人搬运香蕉,村民去帮工,一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全村现在有30多人在外地打工,收入也很可观。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为实现拉祜族和布朗族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与全县各民族兄弟同步迈入小康社会,金平县紧紧围绕“直过民族”重点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施提升素质、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扶贫产业等“七大工程”,切实加快“直过民族”地区的脱贫步伐,有效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素质提升 带来行动自觉

同样是拉祜族村寨的河边寨村委会水田村是一个整体搬迁村,全村清一色的平房,依着山势排列开来。家家户户房顶上都挂着五星红旗,房前屋后的地面上看不到烟头、废纸,村容村貌非常整洁。

村民王小大干完农活回到家中,脱下干活时穿的拖鞋,光着脚走进房子里,张罗着给记者烧开水喝。虽然目不识丁,王小大却一直试图用不算标准的普通话跟记者交流。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早上起床要先打扫卫生,吃完饭再收拾干净,然后带一些午饭到地里干活。回来的时候,他也不会穿着踩得很脏的鞋子进屋。但如果回到一年前,他是根本不在乎这些事情的。

“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已经改变了很多,不仅仅是因为爱心超市的激励,更多的是村民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些改变。”水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苦自华说。

苦自华刚到村里时,村民们有喝酒后闹事的,有不让孩子读书的,有不注意卫生的……为让村民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他联系县工信局和县发改局建设爱心超市,打扫卫生给积分,外出务工挣钱给积分,整理家务给积分……同时,在村内设置“红黑榜”,做得好的上红榜,做不好的上黑榜。上红榜有积分,上黑榜要扣分,且不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对红黑榜进行点评。

村民也是要面子的,经过几次红黑榜点评会议,大家的意识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从“是你要我改变”,到“我是真的想要改变”,水田村村民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卫生习惯、言行举止,主动参与全村的卫生整治,主动挣钱养家糊口……2018年,王小大的两个孩子初中毕业,主动要求到外面去读书。苦自华亲自把王小大的孩子送到蒙自读书,一个学习护理,一个学习机械修理。

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金平县把“直过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和能力提升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先后投入资金889.386万元,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普通话培训和农村学前教育校舍建设等工程,不断激发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在少数民族聚居村、“直过民族”地区配备93名党建联络员,抓好宣传工作,带领各族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惠民政策及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全力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

美好时代 迎来美好生活

和者米乡的拉祜族群众一样,聚居在金水河镇的布朗族群众也都住进了坚固的砖瓦房。金水河镇武装部部长刀文新(布朗族),依靠读书走出大山,在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回到镇上工作,成了镇上的干部。他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老家整个村子的房屋被整体修复,硬化过的石板路拉近了每户人家的距离,通明的路灯点亮了小村的夜晚,人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本着这样的原则,金平县在金水河镇启动实施该镇莽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2年内投资8698万元,完成道路、水利、通电、安居、基本农田等12项工程。2012年,启动者米拉祜族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4亿元,基本实现拉祜族村寨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住房改善、就学改善、就医改善、生活改善,有产业发展、有经济效益、有经济支撑、有发展后劲,人均有粮、人均纯收入、入学保辍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目标。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为主题的“春风行动”,积极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带动一方脱贫。

进入脱贫攻坚冲刺阶段,金平县又出台“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实施方案,围绕摸底排查出来的户籍管理、社会稳定、医疗保障等8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基本收入、基本保障等5个基本情况,限期整改、整治。截至去年12月9日,国办系统标注的金平县“直过民族”,未脱贫50户166人。

曾经一步跨千年,如今奋力奔小康。刀文新感慨地说:“我们布朗族人和拉祜族人都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让我们两个民族的兄弟真正地过上了好日子。”

审核:周健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