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提到六小齡童的名字,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出身猴王世家,祖上三代都以猴戲為生。六歲時就開始隨父學藝的六小齡童,彷彿就是專門為“美猴王”而生的。

猶記得《西遊記》的導演楊潔,回憶起初見六小齡童時的場景:“瘦高的個,抓耳撓腮的動作一做出來,我就知道是他了。”

從全國徵集演員未果,楊潔導演在看到六小齡童後,連說了三個好字,終於將劇中最後一個角色定了下來。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如果《西遊記》拍失敗了,那我楊潔一個人擔,浪費了國家資源,我是罪人。反之,如果《西遊記》火了,那你們師徒四人,會全國甚至是舉世聞名。你們要感謝整個劇組的人,尤其是你,六小齡童,是大家成就了你。”

楊潔導演那時候最看重的就是六小齡童,因為他的確是將“孫悟空”給演活了。劇中的唐僧、豬八戒和沙僧都先後換了幾次人,唯有孫悟空,是六小齡童一個人演到底。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功夫不負有心人,86版《西遊記》不僅火了,還一直流傳至今,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成為了百播不厭的經典。

而劇中的四位主演,的確也火了,以六小齡童為其中之最。走穴、商演、代言,六小齡童儼然成為了一個大明星。

其後,六小齡童又陸陸續續接拍過許多其他的影視作品,但都沒什麼大的影響力。見著六小齡童,人們還是“孫悟空”“美猴王”的叫著。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六小齡童自己。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人心中卻只有一個孫悟空。”這是六小齡童在參加節目時說的話,當時的他一臉驕傲。

締造出了一個經典角色,自然值得稱讚,但這誇獎的話從別人口中說出來和從自己口中說出來,意義卻完全不同。

經常能聽到“趙雅芝之後再無白娘子”、“胡歌之後再無梅長蘇”、“楊冪之後再無白淺”之類的讚美之詞。但這話都是從觀眾口中說出來的,輪到演員自己誇自己的還是少見。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一味的驕傲自大隻能是麻痺雙目,使自己停滯不前。當六小齡童在節目中說出那句話的時候,已經失去了自我反思和自我進步的機會。

演技是一項技藝,只可能更好,不可能最好。

除此之外,六小齡童還曾在多個訪談節目上,對其他版本的孫悟空進行聲討:“什麼白骨精晶晶,孫悟空至尊寶,怎麼孫悟空還跟妖怪談起戀愛來了?這完全是對經典文化的踐踏。”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改編著實是國內很多影視作品的慣用套路,大多無法超越經典,但並不代表它們的存在沒有價值。

觀眾是作品最好的評判師,如果能得到觀眾的認可,該作品勢必有其值得肯定之處。與時俱進,用包容的心態看事情,不斷的完善和提升自己是好事,只不過,六老師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

很多人一直有一個誤區,締造出一個旁人很難超越的角色方為演技的最佳境地,才能被稱之為好演員。但事實並非如此。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能將一個角色演到想要讓人拍案叫絕,跟其自身的演技自然分不開,但更多的還是角色和演員的契合度、劇本以及導演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真正的好演員應當是千人千面。比如最近熱播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李春來的扮演者胡明。

當這個角色剛出來的時候,瞧見他膽小怕事、渾身土掉渣的模樣,觀眾還以為是劇組在當地找了一個真農民來演的。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直到有人曝光了“李春來”的信息,大家才知道,原來他是《七劍》裡報賬的秀才,是《集結號》裡的司號員小樑子,是《我不是潘金蓮》裡的司機,還是《如懿傳》裡跟在皇帝身邊的大太監。​

出道27年,胡明演過的角色少說也有幾十個了,但每一次出演新的角色,就是一次新的人物塑造,根本不會讓人串戲。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再往前一點說,《新世界》熱播的時候,鐵林的扮演者張魯一,因為劇中膽小懦弱且不仗義的人物形象而被觀眾罵得狗血淋頭。

但在觀眾義憤填膺的時候,有幾個人能想起他曾是《妖貓傳》裡自私懦弱的唐明皇,是《紅色》里正義溫柔的革命者徐天?

六小齡童——被《西遊記》困住的“美猴王”

距離《西遊記》開播已經過去34年了。這期間,無數部經典好劇爭相上映,無數個好演員橫空出世。​

但六小齡童卻一直固步自封,將自己困在86版的《西遊記》中封王封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