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先從一個“鬥壺”歷史典故說起。

公元前531年,齊、衛、鄭等諸侯國國君前去晉國祝賀新君初立,晉昭公設享禮招待各國來賓。期間,晉昭公與齊景公舉行宴會,以箭投入壺中為樂。晉昭公先投,晉國大夫穆子說:“我們國君如果投中壺,就統帥諸侯。”結果晉昭公真投中了。齊景公不甘示弱,也舉起箭說:“如果寡人能投中壺,我齊國就興盛不眠。”結果齊景公也投中了。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則典故是晉昭公和齊景公以國運來作為鬥壺的“噱頭”。作為國君的二人進行投壺,且兩人都投中,說明投壺禮最晚於成型於春秋中期,並且在當時的諸侯宴飲上是普遍流行的。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那“投壺禮”是怎麼來的呢?它當然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與“射禮”有著繼承和連帶的關係。我們就先從射禮說起,看一下從射禮到投壺禮經歷了哪些演變,這和周王朝的統治又有什麼關係。

一、射禮

“射”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生存而用弓和箭獵取野物,而由“射”到“射禮”的儀禮化,代表著這一行為在社會、政治活動的影響下,由自然性因素主導逐漸向社會性因素主導的轉化。

西周的射禮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和鄉射四個等級,而且各等級有各自嚴格的規定。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一)射禮內容

1、大射

在舉行祭祀之前“必先習射於澤”,而後要在射宮舉行大射比賽,並且以射術最優者來作為參加祭祀的人選,選中的人還會受到增加封地與提高爵位的賞賜。

雖說大射禮主要是為周天子專設的,但諸侯和卿大夫也可以行大射禮,等級身份不同,所用器具也不一樣。

《周禮·天官·司裘》曾記載:

“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諸侯,則共熊侯、豹侯。”

這裡是說,如果是周天子舉行大射之禮,則供給三侯,周天子(自射)用虎侯(即以虎皮為裝飾的箭靶,“侯”即箭靶,下同),眾諸侯用熊侯,卿大夫以下用豹侯;如果是諸侯舉行大射之禮,則供給兩侯,諸侯(自射)用熊侯,眾臣子用豹侯;如果是卿大夫舉行大射之禮,只供給麋鹿侯。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2、賓射

諸侯朝拜周天子時,所舉行的天子與諸侯同射之禮,或者諸侯相會時所舉行的射禮,便是賓射。正如唐朝經學家賈公彥所疏:

“賓射之禮者,謂行燕飲之禮,乃與之射,所以申歡樂之情。”

3、燕射

諸侯招待國賓時,一起宴飲及進行其他娛樂時所進行的射禮,即為燕射。

4、鄉射

《儀禮》中記載,鄉射禮同大射一樣,都有“三番射”的儀禮,它規定每個人每次必須射四支箭,這樣三次便共射十二隻箭。

鄉射雖說等級最低,但其程序依舊繁雜,禮儀節目甚至多達50餘個。

鄉射的目的是為了教化鄉民與舉賢才,也要求射者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和禮儀標準,故而從側面來說,鄉射與大射在目的和標準要求方面基本還是一致的。

總之,四大射禮因等級不同,所用器具規格和奏樂曲目等方面都不同,而後者則反映了四射禮之間最明顯的差異。比如三番射階段的曲目中,周天子大射用《騶虞》,諸侯射時用《狸首》,卿大夫射時用《採蘋》,士射時用《采蘩》。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二)射禮程序

射禮包括備禮、迎賓、開禮、配耦、那射器、倚旌、誘射、一番射、二番射、三番射、旅酬、送賓等十二道程序,儀禮步驟不可謂不繁雜。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三)射禮作用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

“成王既絀殷命,襲淮夷,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制度於是改,而民和睦,頌盛興。”

周滅商後,總結了前朝滅亡經驗,建立了禮樂制度以維護其政治統治,此制度對以分封制為基礎的社會階級結構起到了穩定作用。

大射禮正是作為禮樂制度的重要一部分,對周王朝的統治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選拔人才

《禮記·射義》中記載:

“天子將祭,必先射以擇士,射中者則得與於祭。”

可見,大射禮的目的在於,在諸侯、群臣、邦國所貢人士中為大饗帝挑選助祭者,即以射擇士。

比如出土於河南省平頂山應國墓地的青銅器“柞伯簋”,便記錄了一則大射禮。據上面的銘文記載,八月,周王在鎬京舉行大射之禮,對王子弟和王臣進行擇拔,並用赤銅作為獎品。結果,柞伯十發十中,不但獲得了那赤銅獎勵,還被賜予土地。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2、維護周王室宗族內部和諧關係

西周初期,周王室開始問鼎中原,為了維護和鞏固其階級統治地位,王室宗族內部的和諧至關重要,而利用大射之禮來對此關係進行協調,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

3、威懾諸侯和異族,以達到鞏固周王室統治的目的

《左傳》中曾記載:“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而兵不用,諸侯自為正之具也。”可以看出,周天子與諸侯舉行射禮活動,並藉助賞賜,來達到籠絡諸侯及震懾各個諸侯國的目的。

二、設壺禮

投壺是以一壺的壺口作為投擲目標,在規定距離(5尺或7尺,最遠不過9尺)的地方,把規定數目的箭狀物投入壺內,勝負結果以投入的多少來決定。

(一)源於“射禮”

《禮記·投壺》中曾記載:“投壺,射之細也……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意思是,投壺禮源於射禮,它取自繁雜射禮中的部分內容。

清朝徐士愷在《投壺儀節》中也曾說:“投壺乃射禮之變也。

這都從側面反映了投壺禮源於“射禮”,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二)出現原因

投壺禮的出現,是人們的廣泛需求,也有著其發展必然性,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1、個人羞恥感

“射以觀德”,要知道射禮對參與人的進場、拿弓、瞄靶和退場等動作環節,都有嚴格的儀禮規定,稍有不對的地方就會被別人認為不符合德行,要受到他人嘲笑,更不用說脫靶這種更難堪的事了。投壺禮則大大簡化了相關禮節,並相應地減少了這些讓人下不來臺的場面。另外,宴請賓客的主人如果請客人射箭,對方不能推辭,如恰好對方不會射箭或射得不好,雙方都很尷尬,客人尤其感到羞恥,後來為了減少這種情況,就演變為投壺這一簡化版的射禮。

2、場地限制

射禮需要很大的場地空間來舉行,投壺則沒有這樣的限制。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3、社會發展的必然

西周初期,戰亂未平,擇選武藝高的人才成為了周天子的必然之選;到了中後期,包含射禮在內的禮樂制度發展到了巔峰,以射選士雖然還存在,但射禮的意義逐漸演化為更側重勝出者的道德修養與行為規範。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春秋時期開始禮崩樂壞、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用於維護和鞏固分封制的禮樂制度已名存實亡,因為對於新興地主階級來說,打破固有的政治秩序,才符合自己的利益。正如歷史學家楊寬所說:

“代表地主階級的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利的一種表現。這對奴隸主貴族來說,是‘禮崩樂壞’,而對新興地主階級來說,就是大興禮樂來鞏固封建統治。”

例如,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享有的“八侑之舞”(8列8行共64人),魯國諸侯自春秋中期竟也開始享用了,其實諸侯原本可享用的最高資格為“六侑之舞” (6列6行共36人),而士大夫最高則為“四侑之舞” (4列4行共16人),但某些士大夫也效仿這僭越之禮行“八侑之舞”。

與樂舞同理,射禮也是這種情況,不過射禮不是以“僭越”的形式反映的,而是以演變為“投壺禮”這種形式來反映的。

(三)與“射禮”的不同

投壺禮產生初期就具備禮儀與娛樂兩種屬性。在春秋時期,投壺禮用來代替西周時期的射禮,而在後來的發展中便丟掉了“禮儀”部分,代之以凸顯“娛樂”部分,而這到戰國時期便正式實現。

射禮是根據等級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射靶、音樂與進退禮節,以給人們灌輸嚴格的上下等級、長幼秩序的觀念。投壺的禮儀程序與射禮相似,不過確切來說,投壺禮是射禮的一種低級版本。

射禮儀禮隆重、繁雜,而投壺禮則簡化許多,它不要求像射禮那樣在固定的舉辦時間、有特定等級的人群,以及繁雜的禮儀活動步驟。

器具上,投壺禮將射靶換作壺,將“射”換作“投”;要求上,由原本將穿透箭靶換作投入壺中即可。這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已經削弱了當時的社會對射箭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意味著射禮走向了衰落。

總之,相比射禮,投壺禮減少了對射藝的要求,簡化了射禮的繁雜制度,從而順利向休閒娛樂化方向逐漸轉型,而且它也擴大了各等級人群的數量和參與積極性。

從“射禮”到“投壺禮”的演變,看周王室統治地位是如何衰落的

三、結語

射禮作為當時西周禮樂制度的一個縮影,具有明確和強烈的服務政治統治、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目的。作為維護周天子統治階級的禮樂制度代表之一,在當時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投壺禮”的出現和流行,表面上看是“射禮”衰落的具體表現,實際上這在無形當中昭示了周王室統治地位的衰落。畢竟,當作為禮儀制度的射禮隨著社會和政治環境等多因素作用,而演變為一項娛樂活動時,它不再通過對各階層的人們進行禮儀的強制規範來賦予特定的權力。於是,它最初作為“禮”的作用和價值,毫無疑問走向了衰落之路。

再看文章開頭那個“鬥壺”典故,原本宴飲中間應該體現一定的娛樂性,但實際卻帶有劍拔弩張的意味,雙方諸侯生生地將投壺禮變成了宣揚各自政治野心的工具,主角和工具性質的變化,也從更深層次上反映了由“射禮”這一周天子維護統治的“工具”,到“投壺禮”這一各諸侯爭霸“工具”的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