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生於平凡,卻敢於不平凡。我們觸摸夢想的歲月,必將這個平凡的世界變得不平凡。


近日,韶關市委市政府主管的《韶關日報》、“韶關發佈”微信公眾號、“文化韶關”微信公眾號刊發了翁源縣文化館編劇黃影祥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的消息後,翁源電視臺、翁源政府網以及翁源三愛網、我們的翁源等媒體也相繼刊發、轉載,一個20多年來堅守文化崗位、勇於創新、勇於擔當、艱難拼搏,有理想、有情懷、有作為的山區文化匠人逐漸走進人們視野。在他身上展現出來的“愛崗敬業、艱苦拼搏、樂於奉獻”的精神,激勵了廣大熱愛工作和熱愛生活的黨員、幹部、群眾。


本網今天全文刊發由《韶關日報》記者馮春華、何曉紅撰寫的紀實文學《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讓讀者更深入瞭解一個文化工作者不忘初心、堅守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的文化事業樂於奉獻的故事。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最近,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傳來喜訊,翁源縣文化館編劇、翁源縣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黃影祥被評為全國鄉村文化文化和旅遊能人!這是一個國家級榮譽稱號,既是文化和旅遊部首次開展的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評選,也是首次全國文化和旅遊高級人才的評選,是國家對長期從事文化和旅遊工作人才的一次高度評價和褒獎。從下面一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榮譽的來之不易和人才的特殊性:

此次入選人員全國共有479人,其中廣東省15人,翁源縣1人入選。廣東有122個縣級行政區,15人入選意味著平均8個縣評選出一個文化和旅遊能人。入選人員都是德才兼備,對鄉村文化和旅遊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特殊人才。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在全國文化和旅遊能人培訓班上發言

能人的含義,根據《漢語詞典》解釋:有才能人的人。能夠入選全國鄉村和旅遊文化能人的人才,是否具有超凡才能的特殊人才?2019年的年底,帶著這個這個疑問,記者近日採訪了在翁源縣文化館工作的黃影祥。隨著採訪的深入,這個疑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粵北山區這位文化匠人的精彩故事和辛酸人生之路。

黃影祥,是一位中等身材、親切、健談的中年漢子,從事過農民、教師、村委幹部、企業高管、文藝工作者工作,常年的勞累讓他變得偏瘦,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懷,重實幹,有作為的文化人。

他是作家、非遺專家、文化志願者、多本文藝雜誌的編輯、文化傳媒的總編、多家省市報刊媒體的特約通訊員。多重身份、角色,讓他常年忙得像個永不停歇的陀螺。

參觀博物館陳璘史蹟展廳感受援朝抗倭戰爭保家衛國的強大力量,作家協會、書堂詩社群眾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豐富多彩的非遺展演讓人眼前一亮,獨具特色的採茶戲送上一道文化大餐......這些生動鮮活的文化縮影無一不讓“文化”成為翁源縣的一張亮麗名片。在這些活動中,總能看到黃影祥的身影。作為一位常年忙碌和生活艱苦的文藝工作者,20多年來,他不忘初心,樂於奉獻,對文學創作、文化宣傳情有獨鍾。“堅持文化宣傳工作,需要有毅力。”面對記者的採訪,黃影祥如是說。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帶領下、同事的協助和社會各界朋友的關心支持下,他做了許多工作,這些工作串聯起來如同一串閃閃發光的文化珍珠。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入選全國文化能人證書

悅然紙上到搬上舞臺

2001年,黃影祥從大城市輾轉回到農村老家,簡陋的居室裡每日伏案,農村繁重的勞作之餘,他的書案上亦堆起一迭迭素白的稿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擔任翁源縣群陂村幹部期間創作的《回家》《青雲山下果飄香》《阿添古傳奇》《飄香的蘭花》《千萬小心火燭》等文章紛紛登上了國家、省市級刊物,他筆下的農村小人物、鄉村美景、農家樂事鮮明生動,畫面感悅然紙上。

2009年,黃影祥開始嘗試編寫劇本併兼任縣文化館採茶劇團的編劇,此後,他的工作就和縣劇團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談起採茶劇,黃影祥便滔滔不絕起來:流行於韶關各縣市區的粵北採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優美動聽的聲腔和通俗、簡練、樸實無華的戲劇情節見長,適合表現鄉土氣息濃厚的農村生活和小市民生活,在當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我記得《拆遷變奏曲》搬上舞臺後,就有好多鄉親對我說‘讀一本書還不如看你們演的一場戲啟發大’。果然,在之後傳出新修建的沿途穿過我縣的三條高速公路需要村民拆遷這一消息時,鄉親們都很配合,這真的極大激發了我編劇的熱情。”黃影祥當過農民、做過村幹部,對基層百姓的生活有著深刻了解,他由衷說道“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文藝節目更容易為大家接受,比發很多宣傳單效果都要好。”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戲劇作品《冰山上的常客》在韶關市區演出

“每一個劇本都來源於我生活的積累,構思劇本、體驗生活、潛心寫作幾易其稿。”當筆者問起劇本編寫是否困難時黃影祥說道,每一部劇本都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為了戲劇,他付出了很多心血,無數個夜晚,當別人在縱情休閒時,他在伏案創作;無數個清晨,當別人尚在睡夢之中時,他在改稿。“水平不行,就勤裡湊吧。”他笑言,因為熱愛,他並不覺得苦累。


由於常年的伏案工作和繁重的崗位工作,讓黃影祥的腰椎落下病根。2017年年底的一天早晨,嚴重的腰疼讓他無法坐起來。“壞了,大問題來了!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如不能起床幹活,三個老人、兩個幼兒的日子如何過?”一個萬念俱灰的念頭在黃影祥心頭一閃而過。面對險情,溫柔的妻子趕緊送上熱水袋和跌打藥膏,把飯也端到了床前。第二天晚上,為了讓家人放心,他忍疼由10歲幼兒扶著,拄著曬衣服的竹竿艱難行走到飯廳吃飯。這次腰椎病讓他整整臥床三天。2018年1月17日,腰椎病再次復發,又是臥床2天。病床上,黃影祥依然不能閒著,手機鈴聲不時響起,構思劇本、非遺業務、文藝工作總是讓他無法靜養,為宣傳好書堂詩社文藝晚會,他忍痛聯繫縣電視臺記者、安排八泉文化網採編人員。常年累月超負荷的工作落下的腰椎痛的病根長年影響著他的工作和生活。今年9月,他在湖南祁陽縣人民醫院照顧患胃癌的岳父時,腰疼病又犯了,為抱起骨瘦如柴即使不足百斤的岳父擦洗身子,也是感覺很費力,暗自慚愧嘆息自己身體越來越差了。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編寫的採茶劇本大多圍繞當地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民生疾苦,弘揚社會真善美,鞭撻社會醜陋現象,由縣文化館採茶劇團和民間文藝社團在全縣和韶關市區巡演。近十年的心血凝聚成一疊疊厚厚的劇本,《水災過後》《開渠》《情滿山村》《艾老闆參保》《翁源發展譜新篇》《三蔸風水竹》《美麗鄉村如畫卷》......林林總總、長長短短的劇本50多部,為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年來,採茶劇雖然逐漸被重視起來,但編劇人員仍是個大問題,縣裡還剩幾個年齡比較大的退休老師在堅持編劇。”黃影祥說,他的夢想就是讓更多年輕人接觸戲劇,喜歡戲劇。在翁源,編劇的平均年齡60多歲。新時代的宣傳工作中,宣傳片、微電影的拍攝也需要先有劇本,為改變這種狀況,他經常鼓勵翁源作協年輕會員學習劇本創作,儘快加入到編劇隊伍中來。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情滿山村》劇照

去年秋天,黃影祥和黃澤明創作的採茶戲《扶貧路上》,由陳才擔任導演和翁源縣文化館採茶劇團排演後參加在浙江省舉行的全國小戲藝術邀請展,榮獲了本次展演比賽的四個最高獎項“優秀編劇、優秀劇目、優秀導演、優秀表演”獎。今年8月,縣文廣旅體局副局長朱友嬌又帶領《扶貧路上》劇組演員羅雪瓊、蔡新紅、何稱娣、羅漢強等人到北京參加國慶70週年優秀節目展播的節目錄制。10月2日,《扶貧路上》在央視戲曲頻道“國慶特輯”節目中播出。翁源戲劇首次在國家級如此重要的央視節目中亮相,為祖國壯麗70週年慶典活動獻禮。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扶貧路上》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

實現省級非遺“零”突破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為了做好翁源縣非遺保護和傳承,黃影祥付出了許多,其中有智慧、有汗水,有辛酸,也有甘甜。

“其實廣東很多地方都有舞獅,但翁源流行舞貓頭獅,地域特色十分明顯,貓頭獅是貓頭獅身的瑞獸,表演以模仿貓的機敏、表情動作為主,輔以獅舞動作,舞貓頭獅既重莊重禮,又滑稽風趣,體現了客家人勤勞樸實的性格特色。”2016年春,黃影祥聘請到縣文化館工作時,作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非遺專幹,他想給翁城貓頭獅正名,便開始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申報歷程並不容易。翁城當地舞貓頭獅藝人是代代相傳,甚至沒有一份樂譜,全靠手把手現場教學,逢年過節舞一舞,賺個熱鬧錢。舞獅藝人大多上了年紀,沒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他們覺得黃影祥異想天開。儘管如此,但他認為這些民俗值得大力推廣和保護,深入鄉間調查,跑圖書館、檔案館查閱資料,為了拍攝申報“非遺”所需要的視頻資料,黃影祥向友人借來高清的單反相機,多次拜訪翁城舞貓頭獅藝人,一次次磨合,最終舞貓頭獅的鼓鑼表演音樂首次有了一份簡譜——《十點梅花》。舞貓頭獅藝人紛紛感慨:有生之年幸得此譜,對他們教學收徒大有助益。“翁城貓頭獅”獅隊隊長、代表性傳承人曾永柱說起申報工作,對黃影祥的辛勞總是稱讚不止。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翁城貓頭獅在尚同中學展演

從2006年全國開展非遺申報工作開始至2015年,翁源縣僅有4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遺名錄,省級名錄更是空白,非遺保護工作落在全省末尾行列。2016年春,黃影祥受聘到翁源縣文化館,他花了3年的時間蒐集、整理“翁城貓頭獅”、“陳璘故事”、“翁城地窖酒製作技藝”等申遺資料,併成功申報為市級代表性項目,翁源縣市級代表性非遺項目由4個增至7個。2018年,又將市級項目“翁城貓頭獅”和“翁源客家山歌”進行深入挖掘,併成功申報為省級代表性項目,實現翁源省級非遺項目“零”的突破。今年11月,通過多年的蒐集整理,舞龍、客家織錦製作技藝、連溪米麵等16個縣級民間藝術和製作技藝項目申報為縣級非遺項目。縣級非遺項目由2015年的4個增至今年的23個。千年文化古縣的深厚底蘊得到了進一步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翁源2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點擊圖片,瞭解更多)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翁源2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點擊圖片,瞭解更多)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翁源2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點擊圖片,瞭解更多)

為做好非遺申報保護工作,他幾十次下鄉調查、拍攝,深入鄉村田野,與老藝人座談,在大客車上啃著麵包當午餐到市區趕送申報材料等等,他都忙得不亦樂乎。為更好地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以來,黃影祥開始編寫《翁源客家山歌》《陳璘故事彙編》《翁源縣戲劇作品選》《翁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年底,凝聚了他幾多辛勤汗水的書即將付印。

為了儘快改變翁源非遺工作在全省的落後面貌,黃影祥在下鄉調研中也是充滿驚險。2016年,為將民間傳說“陳璘故事”申報為市級保護項目,他到陳璘將軍的故鄉——周陂鎮龍田村山上調查龍田城古城牆遺址等歷史蹤跡時,天空突然烏雲密佈,看到暴雨即將來臨,黃影祥拔腿就往山下的一處破舊房子跑。剛到房裡,傾盆大雨下了起來。避雨的房子年久失修,殘破不堪。過了一陣,黃影祥正在慶幸找到一處避雨之處時,突然聽到頭頂的有異響,驚恐地抬頭一看,屋頂房梁、瓦面正在移動,身後的牆體在雨水的沖刷下正在傾倒,嚇得撒腿急忙跑出房外,隨即聽到身後房子轟隆一聲倒塌下來,站在雨中的黃影祥驚出一身冷汗。往後說起此事時,黃影祥感嘆,幸虧有了陳璘將軍的保佑才保住了一條小命。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在龍仙一小開展《陳璘故事》進校園非遺宣傳活動

韶關市級非遺項目—調王舞是翁源瑤族人開展的一項祭祀感恩交流活動。活動中,村民擺上長桌宴,宰豬款待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們。白天、晚上開展各式各樣祭祀儀式,其中有敬畏大自然、祈求風調雨順、感恩神靈和懷念先人、熱愛故土的祭祀場面,也有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還有十里百鄉的上百瑤族鄉親相聚交流生產農事、敘談人生的溫馨場面,甚是熱鬧。為了詳細記錄十多年來再現的活動場面,完善非遺檔案,併為申報省級非遺項目做準備,2017年12月9日至11日,黃影祥扛著攝影機在鐵龍林場高山上的瑤族村進行全程記錄和拍攝。三天二夜中睡眠不足5小時。黃影祥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七十多歲的調王舞代表性傳承人晁獻財,晁獻財感動地說,三天中我們是輪流做事和休息,黃老師是一直在做事,太辛苦了!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2017年12月9日,調王舞之長鼓舞在瑤族高山上演,黃影祥攝

黃影祥與韓國陳璘後裔交流陳璘文化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與韓國陳璘後裔交流陳璘文化


文藝之花美麗綻放

《翁源文藝》是翁源縣文化館、文廣旅體局、文聯主辦的一本季刊雜誌。雜誌初創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凝聚了許多文藝精英、培養了許多文學苗子。2016年春,黃影祥擔任《翁源文藝》編輯部主任、副主編、責任編輯,與多位編輯一起,將文藝雜誌越辦越好了。2017年,黃影祥又與時任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劉先豔和蘭協秘書長嚴戀花等人一起創辦了“中國蘭花之鄉”翁源的首本蘭花雜誌《蘭韻》,並擔任副主編和責任編輯。為迎接第28屆全國蘭博會的召開,黃影祥又利用業餘時間編輯第二期《蘭韻》,有時竟忙到晚上12點多才吃晚飯。《翁源文藝》與《蘭韻》面向省內外交流,將翁源文化傳送到全國各地。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翁源文藝》雜誌

在歷史的年輪和思想的變革中,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文化也悄悄繁榮起來。近幾年來,隨著翁源作協等文藝協會的成立,網羅了一大批本土優秀的文學愛好者,翁源大地文藝創作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自2016年以來,在省市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中,翁源縣群眾文藝作品獲省市獎項數連續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共有54件作品獲獎,翁源縣文藝創作由全市後進轉變為全市先進。其中黃影祥群眾文藝作品有18件獲獎,個人獲得獎項數也是連續三年全市第一。2019年,他的劇本參加全市文藝作品評選,又有7件作品獲獎,其中《美麗鄉村如畫卷》獲一等獎。黃影祥是翁源縣近10年、韶關市近4年寫劇本最多、劇本演出最多、劇本獲獎最多的編劇,也是翁源縣最年輕的編劇。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全市文藝創作表彰文件


今年1月和10月,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誌》欄目組對黃影祥的戲劇新作《邵謁傳奇》進行了全劇錄製,對多年潛心創作的《陳璘故事彙編》一書也拍攝錄製了創作過程。......一部部由翁源作者創作的謳歌精準扶貧工作、美麗鄉村建設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優秀文藝作品搬上舞臺,掀起了群眾文藝創作熱潮。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中央電視臺拍攝黃影祥工作情景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中央電視臺拍攝黃影祥工作情景

今年7月,黃影祥被市高級職稱委員會評定為戲劇專業的高級技師,成為韶關首個戲劇專業高級技師。

談到近年來的工作成績,黃影祥多次強調,其實成績的取得,都是在鄔國鋒局長、陳藝習館長和文聯林晃奎主席等單位領導帶著幹、同事也做了許多工作,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個人只是盡了一份力而已。

組建文化服務大家庭

在翁源,有一支特殊的志願者服務隊,奔走活躍於廣場、公園、展館、社區和鄉村,在每一場文化活動中,總能看到他們穿著黃色小馬褂穿梭在人群中,或佈置舞臺,或講解、導覽,或維護秩序,讓更多城鄉居民搭上文化的幸福快車,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這支志願者服務隊的名字叫翁源縣文化志願者服務隊。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設計的文化志願者招募啟事宣傳小冊子

這支隊伍的成立也離不開黃影祥的默默努力。2016年9月,根據縣文廣新局、文化館的安排,他在翁源三愛網發佈招募社會文化志願者的啟事,發動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本單位的文化志願隊伍,並在他辦公室掛起了文化志願者服務工作站的門牌,細心制定服務站規章制度。為發動更多的人參與,他與單位同事李鳳蘭、林曉佳、黃斐斐等人為文化志願服務盡心盡力。目前,這支志願者隊伍在陳藝習館長的帶領下已達到400餘人,成為翁源文化宣傳服務工作的一張亮麗名片。

多年來,黃影祥積極參與籌建翁源縣作家協會工作,2016年來到縣文化館工作後更加積極聯繫市作協、翁源文友以及參加第一次籌備會議。2017年6月,在縣文聯的組織下,黃影祥與劉昌勇、鄭立榮、吳化勇、何明輝作為發起人,參加成立翁源作協啟動會。這年8月27日,翁源作協召開了成立大會。作為縣作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和法人代表,為創建和帶出一支優良的文學隊伍,從籌備會、制定章程、申報註冊到組織培訓、發動會員寫作,他都帶頭身體力行,花費了大量心血。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動下,現有會員70多名,作協會員寫作熱情很高,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媒體發表了數十篇文章,會員多篇作品在省市獲獎。2017年11月4日,同樣作為發起人之一,與何慧瑜、李君等人創建了翁源縣音樂協會。翁源書堂詩社的成立和發展,作為詩社辦公室主任的黃影祥,從制定章程、規章制度到事務管理,他也與吳化勇、鍾衛生等人一起積極參與,為促進翁源詩詞文化盡心盡力。為填補翁源沒有文藝評論組織的空白和提高文藝創作水平,今年12月,黃影祥又倡議建立翁源縣文藝評論家協會,邀請文友組建了文藝評論協會籌備小組。擔任翁源作協等多個公益組織的管理工作,沒有任何工資和補貼,全憑一腔情懷去做事。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在作協成立大會上主持會議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翁源作協成立大會參會會員合影

“再也沒有人敢說翁源是個沒有文化組織的小縣城了”黃影祥說。為繁榮本土文化藝術,個體優秀要走向群體智慧,他在努力盡到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

“我的辦公室是一個綜合的文化藝術交流、傳播小天地,是《翁源文藝》《蘭韻》《古海拾遺》《八泉文學》刊物編輯部、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是翁源縣作家協會、書堂詩社辦公室,也是“八泉文化網”和“八泉文化”微信公眾號創作基地。”黃影祥向筆者介紹了他整潔的辦公室,他上班時間經常要在此處接待來訪的文友。筆者看到,辦公室有很多桌子,正感到奇怪時,黃影祥介紹說,辦公室每天正常上班只有他一人,還有許多從事文藝工作的中小學老師在這裡兼職,他們都在為翁源文化工作出大力氣、奉獻愛心和汗水。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編輯的《蘭韻》和《古海拾遺》雜誌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黃影祥編輯的《蘭韻》和《古海拾遺》雜誌

難以想象,就是眼前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讓基層文化宣傳熠熠生輝。除了做好非遺保護申報工作、單位宣傳報道、劇本編寫工作外,他的日常工作還包括聯繫文友約稿,稿件收集、修改,編輯,排版,印刷業務聯繫,刊物免費派發到全省數百個單位和個人。這麼多工作,讓他每天忙得像個陀螺。當大家與親人團聚,樂享晚餐時,他吃著方便麵在加班;節假日,當別人在遊玩時,加班也是他的常態,但他樂此不疲。唯有太少時間留給家庭這點讓黃影祥深感愧疚。

對於黃影祥的敬業,相鄰辦公的縣文聯副主席吳懷想讚歎道:從未看過如此努力工作的人!

原韶關市文聯主席、著名劇作家郭福平說,黃影祥為人誠懇,是一個甘於寂寞、甘於清貧、非常刻苦的作家,寫出了戲劇《邵謁傳奇》等許多好作品。儘管生活困難,但他對文藝事業矢志不渝,為翁源文化做了許多重要貢獻。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宣傳工作的標兵

在報刊、在網絡,人們常常看到翁源的宣傳報道,也常常看到一個熟悉的作者名字“黃影祥”。十多年來,黃影祥撰寫了1千多篇宣傳韶關、宣傳翁源的文章,7篇文章獲得國家、省級表彰,40多次獲得省市縣的表彰。他對攝影、錄像、編輯視頻、編輯圖文都能熟練操作,讓宣傳報道有聲有色。2018年春,他創辦了韶關首個文化網“八泉文化網”和八泉文化公眾號。他擔任總編,帶領翁源作協會員陳小勇、葉日華、黃偉龍、莫瑤、丘尾菊、林省東、官曉雷等眾多翁源作協會員編寫了大量充滿正能量宣傳文章。公益性八泉文化網設有40多個欄目,是一個全面展示翁源文化、教育的網站,對宣傳翁源文化、韶關文化、共享公共文化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八泉文化網網頁: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近年來,黃影祥又在著手做一件讓家鄉人稱讚和期待的“大事”,正在家鄉群陂村榕樹角籌建八泉文化園,園中設立蠶桑絲綢展廳、村史展廳,群眾藝術展廳、詩書畫創作室、公益藝術培訓室,非物質文化傳承推廣中心、戲曲文化推廣中心和客家風情小樓等文化藝術基地。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八泉文化園

筆者來到離縣城3公里、交通便利的群陂村榕樹角參觀建設中的八泉文化園。這裡原來是一所老學校,在東莞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基礎設施環境得到了升級改造,變得更漂亮了。看到煥然一新的環境、寬大的籃球場、周邊一棟棟漂亮的村民樓房,還有百年老圍樓,記者暗自讚歎這裡的確是個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旅遊、開展文化惠民、建造鄉村文化品牌的好地方。

談到藝術素養,黃影祥笑言:“藝術素養的培養是要從小孩開始的,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小時候的課餘時間大都是放牛、挖豬草、砍柴等幫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農事,沒有機會參加琴棋書畫之類的藝術培訓,長大後又為生活奔波,沒有時間去學,所以成為一個不會彈琴、不會畫畫的粗人。根據現在國家提倡全民藝術普及的政策,自己想力所能及地為家鄉孩子們做些小事。”為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也能像城裡孩子一樣享受文化藝術的薰陶,他描繪好文化園藍圖後,親自設計、書寫各個功能室的門牌。併為籌集建設資金,四處奔走呼告,希望發動社會力量為建設美麗家鄉貢獻綿薄之力。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八泉文化園開展惠民送春聯和文體活動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八泉文化園開展惠民送春聯和文體活動

對於為何如此熱心鄉村文化建設的疑惑?黃影祥如此說:“我是土生土長的翁源人,深愛和熱戀著翁源這片熱土。我深入挖掘的這些鄉土文化,主要是想,不能讓它們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要讓更多的人瞭解翁源,讓孩子們從小了解鄉土文化,這是我們的根,是我一輩子追求的事業。”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榕樹角百年古樓,由清朝”廣東第18名舉人”黃步雲建,黃影祥也在這裡長大


有情有義的熱心人

文化工作如此拼命幹,其他工作和生活中的黃影祥又是怎樣一個人?

是個不顧個人安危的“拼命三郎”——在國營九曲水林場辦公室工作時,每次參加撲滅山火工作,他總是衝在打火隊的前面,兩次因體力不支,累倒在山上,讓同事扶著下山。2012年9月,被韶關市森林防火指揮部評為韶關市優秀消防員。這就是面對國家利益,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為!

是個樂於助人的熱心人——多年來,常常獻出微薄之力踴躍參與各種捐助。在地中海貧血患者捐款活動,在“水滴籌”捐助平臺也留下了他的許多點滴愛心。2011年,看到三愛網為龍仙鎮青山村身患腎病的花季女孩捐資治病的倡議書後,從月薪1千元的工資中擠出100元通過銀行轉賬方式不留名送去點滴愛心。今年3月的一天早上,晨練回家的黃影祥看到翁源中學高三級一位女學生在大街上躲雨而急著要冒雨上學時,跑步回家給女孩送去雨傘。半月後,女學生通過多方打聽才讓本校何明輝老師找到不留名的送傘人,讓何老師代為歸還雨傘和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表示更加相信“善”的本質,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人,做個友善的人,並會為高考努力拼搏。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由黃影祥作詞、編劇、導演的翁源第一部客家山歌音樂影片《蘭鄉情歌》

是個尊老愛友的忠厚人——父母親生病住院,病床前日夜守護;今年9月,遠在湖南的岳父得了重病,他日夜兼程趕過去將岳父送進祁陽縣人民醫院,並連續看護七天七夜。朋友來訪,必定笑臉歡迎,真誠相待,辦公室常常是朋友滿座,笑聲盈盈。

是個艱苦樸素的人——常年從不捨得給自己買件時裝,身上所穿都是妻子悄悄地買回來。加班晚餐要麼是幾塊餅乾,要麼一包快食麵,或者是幾條從家裡帶去的番薯。

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老人嘆息,社會進步了,拜金主義的人多了起來,英雄少了。其實,社會上有著許許多多為國盡力、不計名利的英雄,他們正在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崗位上,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骨幹、國家的脊樑。黃影祥就是這千萬個英雄中的一個草根英雄。


2017年7月,省委宣傳部授予黃影祥“廣東省省基層宣傳文化能人”榮譽稱號,成為翁源縣首個省級宣傳文化能人。2019年11月,中國文旅部又授予黃影祥“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


讓筆者感到最驚訝的還是黃影祥目前在縣文化館的工作待遇,由於沒有納編,還是個臨聘人員,儘管工作任務重,但工資收入卻很低,目前月薪只有2500元。而許多取得高級職稱的本縣教師和公務員,工資待遇已達1萬元。

得知這一切,筆者對他所說的“堅持文化宣傳工作,需要有毅力”又有所悟。

面對病情和困境,他也曾經迷惘,工作到下半夜卻又難以入眠,常常推枕而起,靜待天明。但病好之後,樂觀自信的他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依然為翁源文化快樂地忙碌著。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對於黃影祥入選鄉村文化能人,許多領導獲悉後紛紛稱讚和鼓勵。翁源縣政協主席陳建為說,黃影祥長期以來,不忘初心,不求名利,帶著一腔無私奉獻的熱情奮鬥不息,為翁源文化和旅遊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是一個有理想、有情懷、重實幹的文化人。

劇作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音樂家貝多芬也這樣說“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


偉人的這些話用在黃影祥身上正適合。在城市萬家燈火中,雖然沒有自己的房子,在川流不息的車流中,雖然沒有自己一輛小汽車,領著微薄的薪水,過著艱苦的日子。二十多年來,命運多舛的黃影祥,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憑著對黨的赤膽忠心,他依然初心不改,憑著對山區文化事業的熱愛,一直默默地耕耘著,堅守著......

2019年12月



馮春華,知名詩人,韶關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五月詩社社長。韶關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副主任。

何曉紅,翁源縣委辦新聞股股長,《南方日報》《韶關日報》特約記者。


攝影:三愛網 黎姍,翁源縣攝影協會 陳耿兵、範偉華 劉志堅, 莫瑤 、 陳小勇 、官子軍、鄧雄華 、黃錦銳、 胡敏東 、張盡花 劉競、葉先茂等優秀攝影師


《南方日報》2018年1月1日對黃影祥的宣傳報道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韶關日報》、韶關發佈2019年12月對黃影祥的宣傳報道:

粵北山區的文化匠心——記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黃影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