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诸子百家领军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百家争鸣虽然名为百家,但是其参与的学术流派有成百上千家之多,许多学术流派的思想虽然曾经在某一时段引领潮流,可惜的是终究未曾得到发扬和继承,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道家学术流派的奠基人老子

大浪淘沙后,只有寥寥数家学术流派得到了发扬光大,《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虽然数量不多,不过这九家都是鼎鼎有名的大派,比如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这些学术流派均已构建完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理论,并且在华夏文明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更有被后世封建王朝当作治国之基石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中国的许多文化发展之路、思想理论体系建设、和社会变革过程诸如此类的人文类事件中都能看到这些著名学术流派的影子。

比起积极入世的法家和儒家等学术流派,道家却对权力不感兴趣。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并被庄子发扬光大,被称作老庄之学。

和老子一样,庄子也十分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的出仕邀请,终生以发扬道家思想为己任。很多人质疑,如果庄子出仕,以道家思想治理国家,很可能会减少天下的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认为他有消极避世之嫌。

其实,只要深入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和庄子的生平,以上质疑就会不攻自破。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孔子问理于老子


道家真正的核心在于平等

道家的思想十分深奥,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量的学者致力于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且应用在社会生活中。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写道:

"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思想、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除了李约瑟外,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学术大儒和知识分子都对道家思想给出了极高的评价,道家思想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基石,是华夏文明伟大的产物。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科学史学家李约瑟

道家看似深奥,其实并不遥远,道家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华夏文明中的哲学基础,引领了后世之人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探索之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道家经典对文学和艺术也有重要影响,比如中国山水画中的天然去雕饰,其实就是受其影响发展产生的。

谈到道家,就不得不谈到老子和庄子,这两位先贤大儒虽然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是却都不愿意出仕,虽然两人都曾经有过担任基层小吏的经历,但那是在年轻时代所担任,在学术大成、声名远播后反而拒绝了许多出仕的邀请,一心发扬光大道家思想。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的庄子

那么道家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平等。道家的典籍众多,思想理论虽然出自同源,但是极其繁杂,不易理解。概括来说,道家不以王权为重,道家认为宇宙万物既然稳定的存在,那么必然有符合其发展的规律,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地运转而不混乱正是因为事物都遵循着这种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

道是一种混沌模糊,无法准确描述的状态,无为而生,先于天地存在,衍生了万物。儒家认为构成世界的元素是天、地、人,也就是所谓的"三才",而道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道,既道、天、地、人"四大"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儒家认为世间万物天最大,而王权的拥有者(国君)代表了天,可以被看做天的使者,所以国君比地大,更比人大,等同于天,是世间最大的,因此国君自然有统领万民的权力;而道家则认为道最大,所以无论天下地上的万物,不管是国君还是百姓,都是遵循道这一自然规律存在和运转的,所以无所谓谁大谁小,这也导致了道家提倡平等,不重国君,从而确立了平等的思想核心。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和道家思想有关的书法作品

道家的平等思想也导致了后来道家的继承人不愿意参与国事,道家弟子认为,天下烽烟四起,战火不断,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这个世道已经没有救了。

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也是在道的范畴之内,所以不用刻意制止,即使自己出仕,用道家的思想作为国策去治理国家,也只是能让一个国家发生改变,无法改变道的规律;

相反,让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的话,那么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道自然会做出选择,改变这个世界,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崇尚自由不应楚威王之聘

到了庄子的时期,更是崇尚自由,纵情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多人甚至怀疑他头脑不正常,老是做出疯狂举动。不过他虽然崇尚自由,做了许多常人很难理解的事情,但是他在学术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声名远播,楚威王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治国良才,于是积极地邀请他入朝为官,但是都被庄子回绝了。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庄子丧妻,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他的好友惠子听闻,急忙带着丧礼赶过去吊唁,他本以为庄子会十分悲痛,伤心欲绝,结果进了他家一看,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

庄子非但不悲伤,反而打开双腿坐在地上,瞧着盆快乐的歌唱。惠子看到这一幕很是生气,于是和庄子产生了争吵。据《庄子·至乐》中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庄周梦蝶

这只是庄子许多疯狂行为中的一件事,但是仔细品读他对此事的解释,不得不承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上述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惠子和庄子在这件事中,谁都没有做错,只是二人的理念不同。在惠子看来,为亲人逝世而悲痛是人的正常感情的体现;而庄子认为妻子的死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和世间存在四季变化一样,理所应当,自己无力改变。

这也是他崇尚自由的具体表现,符合道家的思想。而悲伤作为一种人类自然存在的感情,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只不过庄子现在不想做出悲伤的表现,在他自己看来这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是在外人看来,这件事却十分奇怪。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楚威王非常希望得到庄子的帮助

笔者认为,当时的楚威王屡次恳请庄子出仕,也是有其自身的政治需求。楚国国力虽强,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内部旧贵族的势力过于庞大,对王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是由于贪婪的既得利益的旧贵族群体对利益和权力的追求没有止境导致的。

道家虽然没有像儒家一样喊出克己奉礼的口号,但是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在天地间泰然自若生活的作风对旧贵族的贪欲能起到天然的克制作用。即使庄子无法提出具体的治国政策,但是如果他顺应楚威王的意思,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后,只要他站在哪里,楚威王就可以借此发挥,消弱旧贵族的势力,将权力和财富回收到楚国王室的手中,这也是楚威王屡次恳请庄子出仕的重要原因。

解读老子思想并传达世人

不管楚威王是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去求自己做官,庄子始终不为所动,实际上,他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楚威王的提议,因为在他心里,有着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解读老子的思想,并将道家的精髓传达给世人,发扬光大。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经》

老子将毕生的精华融入到了经典著作《道德经》之中,此书已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老子在此书开篇就向世人宣告了道的存在。据《道德经·道章·第一章》中记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文字非常难以理解,时至今日都有众多不同的解释。而且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比上述文字更加深奥、诘屈聱牙的概念比比皆是,对于饱学之士来说都难以一窥究竟,对普通百姓来说更是视同于天书。

不过老子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授业解惑,讲学释道,这正是他无为之治的一种体现。老子愿意将自己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给世人,但是至于世人是否理解,在他心里都不重要,该理解的一定会理解,不理解的就随他去吧。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相濡以沫是庄子寓言中的代表性作品

庄子就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人,他不贪恋权力,在天下为仕的时代隐居著书,潜心研究道学。后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寓言是一种将道理融入在故事之中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让人便于理解。

从此,道家的复杂思想被庄子变成了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民间故事,此举极大拓宽了道家思想的传播渠道,让道家理论从虚无缥缈的复杂理论变成了贴近百姓生活的日常事物,庄子也因此和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庄子隐居的南华山

笔者认为,庄子在道家学派的发扬光大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曾经有人认为孔子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夫子却说,自己当年曾经在学业上有疑问,于是问道于老子,所以老子才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老子的学问既不是为国君帝王服务的,也不是为黎民百姓服务的,他的思想是对世间万物的归纳总结,其思想深度远远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范畴,这也导致了道家思想虽然高高在上,在华夏文明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发扬光大者却后继无人。

道家思想从来没有面临过消失的危机,因为在老子心中,即使道学无人问津,也是天地间的规律导致的,没必要大惊小怪,而是要顺应这种规律。但是庄子却希望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对道家思想产生兴趣,并且投入到对这种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所以他穷尽一生之力,宁可背负世人不理解的眼光,也要使道家发扬光大,真正成为一个学派而并非只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思想。这也是他不肯出仕的重要原因之一。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武侠小说中常见的逍遥作风就来自于庄子的著作中


结论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学术深度和远播名声足以支撑起他担任楚国或者别国的高官,而且道家弟子虽然崇尚自由,不过也没有明确像墨家一样反对出仕。但是庄子并没有接受楚威王的邀请,反而是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寄情自然之美,专心研究老子的思想,并且著书立作,劝诫世人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虽然有人提出庄子应该出仕,去拯救天下饱受战火摧残的百姓,认为他具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并且认为他屡次拒绝楚威王的邀请实际上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可是人各有志,庄子虽然没有做官,但是他选择了用道家思想来劝导世人消除过度的欲望,避免争斗。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儒家的做法,儒家选择了四处宣扬克己奉礼的理论,并且期待上至国君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能接受自己的理论。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选择了将老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和发扬,让世人在了解道家思想后亲自来选择是否接受这一思想。

崇尚自由的庄子,其思想是否有消极避世之嫌?

庄子墓前的庄子雕像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创立的"道"。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自然和人是彼此对立的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就是人为创造的事物,是和自然规律相悖的。"人"、"为"两个字组合到一起就是一个"伪"字,是难以在天地之间立足的,因此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在这种思想理论支持下,他认为所谓的政治制度,礼节规律,仁义劝导(尤其是儒家的宣传)都是不必要的,是逆天而行的,虽然眼下仍然存在,不过实际上很难长期存续的。

平心而论这种想法也是有其偏激的一面,不过对于庄子来说,这个理由足够说服自己不去做官。他自始至终秉持着道家的平等核心思想,虽不以国君为重却大力发扬学派,因此被称作老子之后道家第一人,这也是一种积极入世的表现,是他在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李约瑟

2《庄子·至乐》

3《道德经·道章·第一章》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钧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