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耕千頃地 機收萬畝蔗 ——甘蔗雙高基地宜機化改造與土壤改良

2013年8月,作為甘蔗種植業投資方代表的我,在泰國北碧府考察泰國甘蔗家庭農場時,一位泰籍華裔農場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完全改變了我的後半生。這位遊姓農場主祖籍廣東梅州大埔,夫妻倆帶著兩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僱傭了三個工人,經營著其祖上幾代人打拼買下的830萊(1萊相當於2.4畝)土地,經過十五年的發展,他的家庭農場已完全實現了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當我們請教甘蔗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經驗時,可能因為我們來自他的祖籍地,遊場主非常熱情且毫無保留的向我們介紹了他和他農友們的生產經驗,我總結如下:

規模種蔗要機收,平整土地是基礎;

當年產量次年苗,基礎不實年年少;

選對品種勤管理,水肥一體保收益;

耕種管收機械化,才有可能生效益。

參觀完農機農具、水肥一體化設施和宿根蔗長勢後,已近天黑,我們告別遊場主回到了曼谷。1150泰銖的原料蔗收購價、230泰銖的機械收穫成本、6年的宿根蔗機械收割畝產近6噸……這些數據,結合廣西甘蔗收購價格與生產成本,我們信心百倍但又十分糾結:泰國土地私有化,規整、肥沃的耕地是留給子孫後代的無窮財富;國內土地承包經營,土地平整、培肥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漫長的時間投入,沒有國家財政補貼,單憑企業財力,我們能投入多少資金?又能走多遠?……

斗轉星移,蔗青蔗黃。

2014年,廣西啟動“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試點;

2015年,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聯合發佈《糖料蔗主產區生產發展規劃》,廣西蔗糖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

形勢一片大好,跟心走,我帶頭!

回顧當時,全廣西“雙高”建設如火如荼,整個產業百家爭鳴、萬花齊放,但無成功經驗可循,無典型案例可鑑,唯有認準方向,真刀真槍幹起來!

2016年3月,廣西慧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我們在著手建設南寧市東盟經開區正安農場“雙高”基地的同時,也展開了對賓陽縣三韋基地的調研工作。

三韋基地總面積3335畝,涉及3個村委450多家農戶,地塊零星分散;地形高低起伏,落差高達3米之多;土壤類型為多鐵子土,保水保肥能力極差;耕地中池塘、石坑、暗石、墳地密佈,80%耕地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後當地農戶逐步拓荒而來,是賓陽縣最瘠薄的土地。

經反覆研討後決定,三韋基地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高產高效”和“全程機械化”為目標,通過親土種植、農機農藝融合、甘蔗良種化等農業技術措施,有機結合物聯網、智能控制等現代科學技術,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科技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的糖料蔗生產基地。

2016年5月2日,三韋基地全面動工。自此,徹底改變了我的後半生,讓我踏上了漫長的現代蔗業生產基地建設之路……

一、不遺餘力,夯實基礎,以蔗地宜機化改造提高農機作業效率與質量,推動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三韋基地採取小田並大田、彎路變直路、清除耕作障礙、地塊規整、權屬調整等一系列宜機化改造措施,全面開展A區2535畝耕地平整工作。工程歷時七月有餘,箇中艱辛,磬竹難書:一塊40畝的拋荒地,是當地農戶數十年來的採石場,處於中心區的中心位置,必須得拿下,3臺挖掘機、3臺破碎錘、6臺泥土車,碎石運走修路,再客土填上80公分厚的種植土,歷時兩月有餘;地面一塊碗口大的生根石,越挖越大,露出真面目後,居然佔地上百平方米,一臺機器幹2周;推土填方,全縣大型推土機全部請到了工地,還是不夠用,又從南寧調來3臺……

A區土地平整工程於2016年12月10日基本完工,總共投入資金500萬元,各類工程機械29臺,清除速生桉631畝,地下暗石12,000餘立方,基本做到耕地表層80公分無障礙;利用600餘畝高地,推高填低、客土填方50多萬立方米,將近300畝的窪地與池塘填平;修築田間道路14公里,中心區田間道路一縱八橫,將1600餘畝耕地分割為19塊格田,單塊格田平均面積80畝,農機可跨地連續作業,最大作業行長可達1500米,基本滿足了“聯耕、聯種、聯管、聯收”的現代農場高效生產要求。

B區面積801畝,共投入資金135萬元,修築了田間道路3.3公里,單塊蔗地平均面積達到80畝,可完全滿足全程機械化生產需求,於2017年9月26日建成。

三韋基地通過土地平整、宜機化改造後,農機作業效率、租地利用率均得到大幅提升,機械作業受天氣影響逐步減少,雨天甘蔗也能及時裝運進廠。由於地塊長度成倍增加,農機減少了調頭時間,降低了空駛率;沒有耕作障礙的大地塊,農機作業效率高,臺班工作量增加30%以上,農機具經濟壽命大大延長,農機綜合生產成本降低20~30%。2017-18榨季,基地農機8小時作業數據如下:

2204拖拉機十字深松:120畝;

2204拖拉機十字重耙:120畝;

整杆式甘蔗種植機種植:17畝;

1204拖拉機中耕施肥培土:120畝;

954拖拉機植保:250畝;

CASE8000機械收割:250噸……

同時,在土地平整過程中,我們將荒廢的道路、溝渠、坑塘、雜石等障礙整理、恢復成生產用地;通過小田並大田、地塊規整、權屬調整等措施,將不合理的機耕路復墾為生產用地……三韋基地租地利用率極高。三韋基地A區合同租地面積2373.45畝,實際種植面積達到了2380畝,租地利用率達到了100.28%;三韋基地B區,合同租地面積801.77畝,實際種植面積777.6畝,租地利用率也達到了96.98%。

二、持續改良土壤,推行親土種植,以甘蔗優質高產穩產,穩步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甘蔗機械化收穫是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中最重要的一環,農作物的機械收穫很難做到顆粒歸倉,甘蔗尤為明顯。我個人認為,目前甘蔗機械化收穫的阻礙,除蔗地的宜機化程度及產業鏈各決策者思維方式外,甘蔗產量也是一大阻礙。甘蔗機收損失、糖廠扣雜一定會存在,甘蔗優質、高產、穩產可減少產業鏈各方損失,逐步改變產業鏈各決策者的思維模式,從而更廣泛、更持續的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在土地平整過程中,我們雖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耕地表土,但由於大面積挖方與填方,還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耕地地力下降,產生了近千畝“生土地”。我們積極推行土壤改良、種養結合、蔗葉還田、施用微生物複合肥等親土種植措施,致力於耕地培肥,以甘蔗優質、高產、穩產和耕地地力提升為目標,實施全程機械化生產。

1、生態循環,綜合利用:綜合利用養殖廠豬糞、糖廠濾泥等有機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和機械化處理模式,綜合利用各種有機廢棄物,既可減少農業環境汙染,又可改良耕地土壤;同時,在微生物發酵過程中,還可殺死各種病原菌、寄生蟲卵和雜草種子,切斷種養過程中傳染病、寄生蟲病、雜草的傳播渠道,是一種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可持續性生態循環農業模式。2016-2018年,基地綜合利用糖廠濾泥10,000立方米、池塘淤泥20,000立方米、剝離表土5000立方米、養殖廠幹豬糞2,200立方米,精細化平整與改良耕地1100多畝。

目前,養殖廠沼液漫灌管網也已鋪設完成;年處理20,000立方米有機廢棄物的無公害處理中心也即將開工建設。

2、保護性耕作:基地購置了各種農機、農具40多臺套,以機械化作業為主要手段,採取少耕或免耕、垂直耕作、條帶耕作、蔗時還田等方式,改善土壤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水分利用率,具有眾多傳統耕作或強烈耕作無法相比的效益。

3、測土配肥:基地智能測土配肥中心於2018年4月建成投產,基地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甘蔗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補充甘蔗所需的營養元素,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實現養分平衡供應,滿足甘蔗生長需求,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用量、提高甘蔗產量與糖分、節支增收。

通過一系列土壤改良和保護性耕作措施,基地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生產投入逐年下降,甘蔗產量與糖分穩步增長。2017/2018榨季,基地入廠原料蔗平均糖分達到了15.94%。2018/2019榨季,基地第二年宿根蔗產量同比增長10%,60%蔗地可保留宿根3年以上。

在今後的生產經營中,我們地將一如既往的堅持培肥地力與種植經營相結合的“親土種植”模式,進一步加強耕地的宜機化改造,農機、農藝、農資相融合,力爭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甘蔗全程機械化生產、畝產過6噸、蔗糖份15%以上、保留宿根3年以上、綠色高產高糖高效的現代蔗業生產基地。

碼字時,泰國遊場主那黝黑髮亮的臉龐、那生硬的普通話,時時閃現我腦海;“規模種蔗要機收,平整土地是基礎,當年產量次年苗,基礎不實年年少……”像一首現代農諺,一直縈繞我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