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耕千顷地 机收万亩蔗 ——甘蔗双高基地宜机化改造与土壤改良

2013年8月,作为甘蔗种植业投资方代表的我,在泰国北碧府考察泰国甘蔗家庭农场时,一位泰籍华裔农场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完全改变了我的后半生。这位游姓农场主祖籍广东梅州大埔,夫妻俩带着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雇佣了三个工人,经营着其祖上几代人打拼买下的830莱(1莱相当于2.4亩)土地,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他的家庭农场已完全实现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当我们请教甘蔗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经验时,可能因为我们来自他的祖籍地,游场主非常热情且毫无保留的向我们介绍了他和他农友们的生产经验,我总结如下:

规模种蔗要机收,平整土地是基础;

当年产量次年苗,基础不实年年少;

选对品种勤管理,水肥一体保收益;

耕种管收机械化,才有可能生效益。

参观完农机农具、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宿根蔗长势后,已近天黑,我们告别游场主回到了曼谷。1150泰铢的原料蔗收购价、230泰铢的机械收获成本、6年的宿根蔗机械收割亩产近6吨……这些数据,结合广西甘蔗收购价格与生产成本,我们信心百倍但又十分纠结:泰国土地私有化,规整、肥沃的耕地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无穷财富;国内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平整、培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漫长的时间投入,没有国家财政补贴,单凭企业财力,我们能投入多少资金?又能走多远?……

斗转星移,蔗青蔗黄。

2014年,广西启动“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试点;

2015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发布《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广西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

形势一片大好,跟心走,我带头!

回顾当时,全广西“双高”建设如火如荼,整个产业百家争鸣、万花齐放,但无成功经验可循,无典型案例可鉴,唯有认准方向,真刀真枪干起来!

2016年3月,广西慧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我们在着手建设南宁市东盟经开区正安农场“双高”基地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宾阳县三韦基地的调研工作。

三韦基地总面积3335亩,涉及3个村委450多家农户,地块零星分散;地形高低起伏,落差高达3米之多;土壤类型为多铁子土,保水保肥能力极差;耕地中池塘、石坑、暗石、坟地密布,80%耕地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后当地农户逐步拓荒而来,是宾阳县最瘠薄的土地。

经反复研讨后决定,三韦基地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高产高效”和“全程机械化”为目标,通过亲土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甘蔗良种化等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物联网、智能控制等现代科学技术,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的糖料蔗生产基地。

2016年5月2日,三韦基地全面动工。自此,彻底改变了我的后半生,让我踏上了漫长的现代蔗业生产基地建设之路……

一、不遗余力,夯实基础,以蔗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与质量,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韦基地采取小田并大田、弯路变直路、清除耕作障碍、地块规整、权属调整等一系列宜机化改造措施,全面开展A区2535亩耕地平整工作。工程历时七月有余,个中艰辛,磬竹难书:一块40亩的抛荒地,是当地农户数十年来的采石场,处于中心区的中心位置,必须得拿下,3台挖掘机、3台破碎锤、6台泥土车,碎石运走修路,再客土填上80公分厚的种植土,历时两月有余;地面一块碗口大的生根石,越挖越大,露出真面目后,居然占地上百平方米,一台机器干2周;推土填方,全县大型推土机全部请到了工地,还是不够用,又从南宁调来3台……

A区土地平整工程于2016年12月10日基本完工,总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各类工程机械29台,清除速生桉631亩,地下暗石12,000余立方,基本做到耕地表层80公分无障碍;利用600余亩高地,推高填低、客土填方50多万立方米,将近300亩的洼地与池塘填平;修筑田间道路14公里,中心区田间道路一纵八横,将1600余亩耕地分割为19块格田,单块格田平均面积80亩,农机可跨地连续作业,最大作业行长可达1500米,基本满足了“联耕、联种、联管、联收”的现代农场高效生产要求。

B区面积801亩,共投入资金135万元,修筑了田间道路3.3公里,单块蔗地平均面积达到80亩,可完全满足全程机械化生产需求,于2017年9月26日建成。

三韦基地通过土地平整、宜机化改造后,农机作业效率、租地利用率均得到大幅提升,机械作业受天气影响逐步减少,雨天甘蔗也能及时装运进厂。由于地块长度成倍增加,农机减少了调头时间,降低了空驶率;没有耕作障碍的大地块,农机作业效率高,台班工作量增加30%以上,农机具经济寿命大大延长,农机综合生产成本降低20~30%。2017-18榨季,基地农机8小时作业数据如下:

2204拖拉机十字深松:120亩;

2204拖拉机十字重耙:120亩;

整杆式甘蔗种植机种植:17亩;

1204拖拉机中耕施肥培土:120亩;

954拖拉机植保:250亩;

CASE8000机械收割:250吨……

同时,在土地平整过程中,我们将荒废的道路、沟渠、坑塘、杂石等障碍整理、恢复成生产用地;通过小田并大田、地块规整、权属调整等措施,将不合理的机耕路复垦为生产用地……三韦基地租地利用率极高。三韦基地A区合同租地面积2373.45亩,实际种植面积达到了2380亩,租地利用率达到了100.28%;三韦基地B区,合同租地面积801.77亩,实际种植面积777.6亩,租地利用率也达到了96.98%。

二、持续改良土壤,推行亲土种植,以甘蔗优质高产稳产,稳步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甘蔗机械化收获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农作物的机械收获很难做到颗粒归仓,甘蔗尤为明显。我个人认为,目前甘蔗机械化收获的阻碍,除蔗地的宜机化程度及产业链各决策者思维方式外,甘蔗产量也是一大阻碍。甘蔗机收损失、糖厂扣杂一定会存在,甘蔗优质、高产、稳产可减少产业链各方损失,逐步改变产业链各决策者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广泛、更持续的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我们虽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耕地表土,但由于大面积挖方与填方,还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耕地地力下降,产生了近千亩“生土地”。我们积极推行土壤改良、种养结合、蔗叶还田、施用微生物复合肥等亲土种植措施,致力于耕地培肥,以甘蔗优质、高产、稳产和耕地地力提升为目标,实施全程机械化生产。

1、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养殖厂猪粪、糖厂滤泥等有机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和机械化处理模式,综合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既可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又可改良耕地土壤;同时,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还可杀死各种病原菌、寄生虫卵和杂草种子,切断种养过程中传染病、寄生虫病、杂草的传播渠道,是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可持续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16-2018年,基地综合利用糖厂滤泥10,000立方米、池塘淤泥20,000立方米、剥离表土5000立方米、养殖厂干猪粪2,200立方米,精细化平整与改良耕地1100多亩。

目前,养殖厂沼液漫灌管网也已铺设完成;年处理20,000立方米有机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中心也即将开工建设。

2、保护性耕作:基地购置了各种农机、农具40多台套,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垂直耕作、条带耕作、蔗时还田等方式,改善土壤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水分利用率,具有众多传统耕作或强烈耕作无法相比的效益。

3、测土配肥:基地智能测土配肥中心于2018年4月建成投产,基地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甘蔗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补充甘蔗所需的营养元素,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实现养分平衡供应,满足甘蔗生长需求,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提高甘蔗产量与糖分、节支增收。

通过一系列土壤改良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基地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生产投入逐年下降,甘蔗产量与糖分稳步增长。2017/2018榨季,基地入厂原料蔗平均糖分达到了15.94%。2018/2019榨季,基地第二年宿根蔗产量同比增长10%,60%蔗地可保留宿根3年以上。

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我们地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培肥地力与种植经营相结合的“亲土种植”模式,进一步加强耕地的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农资相融合,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亩产过6吨、蔗糖份15%以上、保留宿根3年以上、绿色高产高糖高效的现代蔗业生产基地。

码字时,泰国游场主那黝黑发亮的脸庞、那生硬的普通话,时时闪现我脑海;“规模种蔗要机收,平整土地是基础,当年产量次年苗,基础不实年年少……”像一首现代农谚,一直萦绕我心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