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得意門生”,不依託魯迅的名氣生長,連專業都截然不同


魯迅的“得意門生”,不依託魯迅的名氣生長,連專業都截然不同

懂歷史,會生活,做有溫度的歷史故事!

他是中世紀的無線電專家,曾擔任過廣電總局副部級的幹部,同時是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CRSA)顧問。在無線電專業,他無疑是佼佼者,也是天才級別的選手。而他還有一個不常用的身份,就是魯迅先生的兒子,他叫做周海嬰

1929年9月,周海嬰異常艱難的降生在這個世界之上,醫生將他的出生稱之為奇蹟。

那一天,一切並不順利,就像父親周樹人(比起魯迅,他更喜歡這個父親真實的名字)坎坷不平的文字革命道路一樣。在醫院的母親許廣平,出現難產的跡象,當醫生問到魯迅先生保孩子還是大人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

魯迅的“得意門生”,不依託魯迅的名氣生長,連專業都截然不同

此事的結果出人意料,幾個小時的手術傳來了母子平安的消息,這個消息讓魯迅先生安心。

因為出生於上海,所以,孩子的名字被叫做海嬰。原本以為這又是一個“明星之後”,在聚光燈下過著輝煌人生的日子,沒想到劇本似乎不願意這麼寫。

1

似乎沒有一個父親,給自己的孩子的稱呼是學生。魯迅先生當然也不會承認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學生,但是不管他願不願意,他的教育方式,確實讓這個孩子成為了他的得意門生,至少教會他的東西,能夠讓他一生受用。

按照魯迅先生的希望,海嬰將會成為一個不被條條框框束縛,且敢想、敢幹、敢發生的人。而他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全完參考與自己所寫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書。

根據周海嬰的回憶,父親對於他的教育從不硬逼、不強求。而魯迅先生,也不希望子孫後代做個空頭文學家或藝術家。

正是魯迅先生這樣的開放式教育,讓這個特殊的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有了一種不屈和自由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也刻在了他後期發展的生活當中。

換句話說,作為魯迅先生的學生,周樹人的兒子,周海嬰在老師和父親身上學到的就是那一份嚮往自由的不屈精神。

魯迅的“得意門生”,不依託魯迅的名氣生長,連專業都截然不同


只可惜,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沒有陪伴他一輩子,在他8歲的那一年,魯迅先生逝世了。

2

作為一個名人的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父親的突然逝世,讓這個只有8歲大的孩子,不得不親身體會父親教導的

而父親的名氣,從來不是周海嬰用於炫耀的資本。甚至,在他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他都很少用到周海嬰這個名字。就是不希望活成人們約定俗成的周海嬰,而是要活出自己

魯迅的“得意門生”,不依託魯迅的名氣生長,連專業都截然不同


小時候,周海嬰很喜歡一種叫做積鐵的玩意。類似於積木,只不過是由一些金屬的零件組合而成。儘管這個偏理科的東西和魯迅先生的文學專業格格不入,但魯迅先生還是遵從孩子的意願,支持他的這份愛好。

魯迅先生去世後,周海嬰延續了對於這些零碎又能夠組裝的鐵疙瘩的熱愛,並於1952年考進了北大物理系,攻讀無線電專業。

並且,在後期的發展當中,為我國的無線電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不僅如此,周海嬰還喜歡攝影,在他70年的拍照生涯當中,記錄下了許多魯迅的友人,以及文學大家的歷史時刻,留下了可貴的經典。

3

對於這位特殊的“老師”,周海嬰更多的情感是崇敬,在他的家中,仍然留有父親的半生塑像。

評價魯迅先生,除了許廣平,沒有人比周海嬰更有資格。而周海嬰更是寫下了一本名為《我與魯迅七十年》的書籍,其中將一個兒子對於父親的崇拜表現得淋漓盡致。

父親對於他的教育,也被他用在了教育子女的工作當中,甚至他的孫女周璟馨都沒有好好的讀懂過魯迅先生的書籍。

魯迅的“得意門生”,不依託魯迅的名氣生長,連專業都截然不同


不管是出自於什麼原因,這種自由的方式,不按照刻板印象而活的方式在這一家人當中流傳了下了。而對於在“老師”魯迅身上學到的這種精神,讓周海嬰不依託於魯迅的名氣成長,連專業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事實證明,這樣的生活,他活得很開心。

魯迅的“得意門生”,不依託魯迅的名氣生長,連專業都截然不同


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嬰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2歲。

嗨呦說

不依靠於父輩的生長,是一種最讓人得意的生長方式,當下有太多的靠著父母過一輩子的人。

也不是說這一種方式錯誤,但一定要記住一句話“

父母的高度,不能決定你成功的高度。

需要依靠父母生長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沒本事的人,一種是被迫依靠父母的人。

第一種自然不必多說,但對於第二種,嗨呦想說的是:沒有一個故事是約定俗成的,所有別人要求你活成的樣子,都是他們自己所不能到達的高度。

刻板印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打破刻板印象的勇氣。而這個社會,做到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而活,成了一種可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