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问大家一个问题,活到现在,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当你最开心的时候有没有高兴的大喊大叫?即便大喊大叫也没事儿,有的人干脆在一个广场上抱起一个姑娘就吻起来,还记得胜利之吻吧。(男主角门萨多2019年2月17日离世,享年95岁,女主角弗里德曼2016年9月8日离世,享年92岁)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照片摄影师是艾森施泰特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好,回归正题,我们说诗,先做一点铺垫。

上一期我们讲《丽人行》的时候就说到了大唐王朝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红口白牙说着四个字可能你没什么直观的感觉,我们来看一些事情,你就知道“安史之乱”的杀伤力有多大。

首先,安史之乱让唐朝的总人口从5300万锐减到了1700万,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死了36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即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的伤亡数字才是3500多万,也就是说两个历史时期伤亡人数差不多。但是,请不要忘了,唐朝可是冷兵器时代,人口的总数也比抗战时期要少,那时候的场景真的是应了曹操《蒿里行》中的一句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说完了宏观上的惨,我们再看看个体。

老百姓过是什么日子呢?你要是还记得杜甫的“三吏”、“三别”应该就有印象。《新婚别》里面的新娘子真惨,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到前线去服兵役,这一去可能就是生离死别了,活脱脱的人间悲剧。

《垂老别》里的老头更惨,老头子已经是“子孙阵亡尽”,也就是说他的儿子、孙子全部死在战场上了,家里已经没有壮丁了,可是官府还是来了,把他拉到前线上去了。

《无家别》的主人公那真是惨上加惨了。他很早就被拉到战场上去服兵役,结果他所在的部队打了败仗溃散了,他死里逃生回家了,结果几百户的家乡却成了一片废墟,走进家里一看,什么人都没有了,只有一只狐狸,狐狸看见有人回来,还怒目而视,觉得是有人侵犯了他的领地。没办法,日子还得继续啊,于是他就在家旁边开了点地,种点庄稼糊口。结果,县令听说他回来了,又把把他拉去当壮丁了,他第二次离家的景象更凄惨,连个告别的对象都没有。这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后果。

还有大家熟悉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写的都是抓壮丁的事儿。《新安吏》写的是官府抓不到男壮丁,竟然去抓老妇人充数。《潼关吏》写的是官吏驱使士兵辛苦筑城。《石壕吏》大家都熟悉,写的是老妇为了保老头,自己上前线去了。

看完了这些侧面,你就知道“安史之乱”中的老百姓有多惨了。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说完了这些,我们要来看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了,他就是诗圣杜甫。“安史之乱”中的杜甫惨不惨呢?答案是,惨,相当惨。在杜甫的《彭衙行》中有清晰的记载,全诗如下:

彭 衙 行

唐 杜 甫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逃难的真实写照。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这是说全家人长途跋涉,路上没有吃的了,实在没办法,不顾脸面求人施舍一点吃的,说的不好听就是逃荒要饭,关于这个场景可以看看冯小刚的电影《1942》,拍的很真实。路上除了能听见几声鸟叫,基本上看不见什么人。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这句话是说小女儿实在饿得不行了直咬人,路上还听到了老虎和豺狼的叫声,杜甫想捂住孩子的嘴巴,孩子反而哭的更大声了。小儿子故意说要吃路边的苦李子,以此表示自己懂事。(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这是说十天里面有一半时间是在下雨,走在泥泞的路上,连挡雨的东西都没有,身上穿的单衣,冻得人发抖。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这是说有时候遇到难走的路,一整天也就能走几里路,饿了没吃的就吃路边的野果子,路上没有休息的地方,只能找棵树靠着休息。

看完了这些,你就知道这一路有多惨。说实话,能保住命就算是幸运的。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安史之乱中遭难的何止杜甫一个,大诗人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部队,最后被下狱;王维被迫加入了伪政府,险些命丧黄泉;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从弟颜杲卿为了抗击叛军,几乎满门战死;就连杜甫本人,后来还被叛军抓住,算是侥幸逃了出来。可以说,在“安史之乱”中,所有的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战争面前,大家都是受害者。说的更大一点,有时候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人的生命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做了这么多铺垫,目的只有一个,来说今天的这首诗,大名鼎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就是杜甫得知“安史之乱”平息的时候,因为无法掩饰内心激动而创作的一首诗。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当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人在四川,四川在唐朝属于剑南道,所以叫剑外。顺便多说一点,“道”是唐朝的一种行政单位,和今天的省差不多,你看日本今天的行政单位依然叫什么什么道,比如北海道、九州道等等,就是从唐朝学的。第一句话里有一个忽字,这个字很重要。因为唐代宗(醉打金枝就是出自这个皇帝时期)广德元年,叛军史朝义自杀了,叛将李怀仙率部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平息。但是,在四川的杜甫可没想到会是这个结局,所以这个消息来的是那么突然,让人一下激动的难以相信。

要知道,这种意外的惊喜和可以预料到的惊喜可不一样。比如你买彩票中了500万,你参加高考,成了状元,这些事儿都是你无法预料的。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这些都是让人高兴的事儿,可是,你都已经提前知道那一天会发生这个事儿,所以就没有意外的情绪在里面。显然,这种无法预料的惊喜带给人的喜悦程度要比前者高很多!

正因如此,杜甫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眼泪欻的一下就下来了。甚至可以说是神态失常,喜极而泣。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而正常人都会在极其高兴的时候下意识的和自己最熟悉的人分享好消息,就像我们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都会第一时间和父母打电话一样,杜甫也是这样。他下意识的看看了妻子,妻子当然也非常高兴,他们赶紧准备收拾书回家,唐朝的书都是一卷卷的,卷好了系上装好,可这个时候哪里还管的了那么多,随便卷吧卷吧就往箱子里放,因为实在太激动,太高兴了。就像很多同学高考结束把很多的试卷、书籍撕了一样,都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和展示。

既然是战争结束了,接下来的日子那就是太平的好日子了。所以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其实有一语双关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好日子来了,我们可以开怀痛饮了,大好春光作伴,我们可以欣赏着春光回家了。另一方面也指政治上的冬去春来,雨过天晴。

想好了即将到来了生活,杜甫也想好了回家的路,他以此结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别小看这句话,这里面的两个字用的非常好!杜甫当时在四川的梓州,要出川肯定是走水路方便,路线是从梓州沿着涪江下渝州,再沿着长江出巴峡、巫峡到武昌,在沿着汗水北上襄阳。

即是即刻,表示快,“峡”的特点是险峻、狭而窄,所以杜甫用的是“穿”。同时出峡是顺流而快,所以杜甫说下。从襄阳到洛阳要走陆路,所以杜甫说“向”,你看看,每个字都用的十分到位和贴切,自然工整,妙手偶得。顺便多说一句,过去襄阳和洛阳是南下和北上的两个重要城市,到今天依然是,著名的焦柳铁路就经过这两个城市,是贯穿南北的重要运输线,现在依然还在使用。每年春运回家,这条线的票都相当难抢,我有体会。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不知道你读完这首诗之后有没有杜甫的那份酣畅和快意,正因如此,这首诗被誉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也就是杜甫抒发感情最痛快的诗。

所以,当你看完了杜甫在“安史之乱”经历的这些事,你就知道诗里的狂绝不是信口说来。

这首诗的影响力有多大呢?这么说吧,1945年抗战胜利,当时在重庆大后方的著名诗人冯致和一帮文人朋友听说消息之后也异常激动,消息传来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背起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什么大家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会不约而同的背这首诗,原因就是这首诗最贴切、最生动的抒发了人们共同的心情,因为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足见这首诗是多么深入人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不知道他的惨,就不会懂得他的“狂”

关注 阅读有灵魂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