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我的世界,我的孤獨


尼采:我的世界,我的孤獨

相信任何人第一次讀尼采的作品,都會感覺到他的才華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也會被他字裡行間夾雜的誇張和神經質的自我陶醉所震驚,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尼采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不可多得的人物之一。

01

為什麼讀尼采?

首先,尼采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和關注,是因為他具有強而有力的朝氣,不屈的靈魂,志存高遠的意志。再加上一針見血的準確視角,總能以最優美的方式一語道破這個世界的秘密。

尼采的大膽和直率啟發人們的批判性思考,打碎一切固有的思維枷鎖,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特別是在網絡文學大行其道,文章和思想變得千篇一律,大家都不願意再動腦子,拿來主義日復一日地盛行起來的今天。

其次,尼采的哲學並不難懂,只要稍加閱讀,讀者就會產生由衷的興奮,其實,讓讀者真正興奮的並非是尼采的文章,而是讀者用自己大腦進行思考的新鮮感,尼采迫使讀者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人生,曾經的困惑變得清晰,曾經的猶豫不決變成果斷堅決,這便是尼采最大的魅力所在。

讀者可以學到尼采的犀利,那種富有個性,沒有絲毫的唯唯諾諾,瞻前顧後以及優柔寡斷,不顧一切,毫不猶豫講出自己所思所想的坦率文風。

最後,可以學習他詩一般深刻優美的語言。無論是文字還是情緒都是一氣呵成、酣暢淋漓,自然地激發起讀者的閱讀情緒,令人莫名其妙地產生共鳴。

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句子:“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詩一般優美。

“無選擇的求知衝動,猶如無選擇的性衝動一樣,都是一種下賤的本能!”犀利的語言。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充滿了哲學思辨。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深刻的思想。

“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富有力量。

在尼采的作品中,這類句子可謂比比皆是


02

創作歷程

1868年,尼采的導師李謝爾思向巴塞爾大學推薦了他:“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麼多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尼采這樣早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心頑強,是的,他就是個奇蹟。”李謝爾思是第一個向世界預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1872年,尼采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也有人說,這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斥著反潮流的氣息。

尼采評價這本書時是這樣說道:“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它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

“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這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的核心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而歸。”

五部著作—《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華格納》都是以極快的速度一氣呵成的。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與此同時帶著前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尼采的作品遭到了空前的批評和詆譭,為此,他幾乎喪失了所有朋友。

尼采覺得有必要在別人把他看成是惡魔之前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以免死後被人們披上各種稀奇古怪的外衣。他在自傳裡說:“我的作品使我失去了朋友。一個災難正在醞釀,但是我不說出來。”

別人寫傳記,都會把重點放在記錄自己的生活軌跡上,但尼采的自傳,主要寫他的創作過程,他的作品是他生命中最值得記載和說明的事情,其他事情都不值一提。

1889年,災難降臨了。尼采進入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進了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妹妹家中。

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地呵護他,儘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

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捨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蕩,忍飢挨餓,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這位思想大師與世長辭了。正如他所寫:“銀白的,輕捷的,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他熱愛生命,把生命的每一寸光陰都用來思考和創作,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視自然界為惟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闢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尼采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

03

尼采不喜歡女人的根源

史學家們根據尼采和瓦格納以及妹妹的通信來判斷尼采的真實性格和為人。

尼采智力超群,但身材瘦小,眼睛略斜,性情內向孤傲,同時又具有女性般的敏感。

青年時代的他曾愛上了一個叫拉貝的女演員,他認為拉貝就是自己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但初戀以失敗而告終,給尼采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創傷。

32歲時,尼采結識了一名荷蘭少女,剛剛相識,他就冒然寫信請求那姑娘成為他的終身伴侶,他在信裡寫道:“我們生活在一起,豈不比各自單獨著要好? ” 但是,尼采的求愛遭到了拒絕,姑娘告訴他,她已經和別人訂了婚。

這一次求愛的失敗給尼采帶來不小的打擊,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我不想結婚了,事實上我討厭任何的約束,實在也找不出一個女人有明智的頭腦來追隨我的思想。我開始感到希臘哲學家和他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適合我。”   

幾年之後,尼采的健康愈加惡化。就在此時,他遇到了使他真正動心的女人,一個有明智的頭腦的可以同他談論哲學的對手。

莎樂美無疑是美麗的,但對尼采這樣的天才來說,容貌只是一個初級門檻,不然他不會38歲還獨身一人。莎樂美究竟何許人?

莎樂美於1861年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貴族出身的父親曾任俄羅斯軍隊總監,和沙皇關係密切。沙皇為她的出生還給這位大將軍寫了賀信,將軍父親視唯一的女兒為掌上明珠。

"所有的愛都會製造出悲劇,只不過有了愛的人會被愛撐死,沒有愛的人會死於飢渴,兩者同樣都是慢慢的、痛苦萬分的死去。" 這段話出自21歲的莎樂美,可見,她也不是一個凡夫俗子。

優越的家庭條件讓莎樂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不僅沒有嬌生慣養的大小姐的蠻橫無理,反而帶著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喜歡沉思和所有人保持著距離。她的思想常常在一個非現實的世界裡馳騁,內心深處湧動著一種難以剋制的、對未知世界探求的慾望。

她的反叛精神和父系灌輸給她的獨立思想,讓她的頭腦十分冷靜理性,邏輯清晰。

1882年的春天,38歲的尼采和21歲的莎樂美在羅馬大教堂相遇了。第一眼,尼采就被莎樂美吸引了,尼采說:“莎樂美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極其聰明的一個”,他們談哲學和文學,聊思想和人生。

莎樂美也記下了對尼采最初的印象:“尼采一出現,就讓人感受到他身上隱藏著一種孤獨感……他視力不佳,這眼神既瞥向內心,同時又瞥向遠方,或者說像瞥向遠方一樣地瞥向內心。”

尼采的求婚遭到了莎樂美的拒絕。莎樂美不願意讓自己獨立的人格束縛在婚姻的枷鎖下,她追求的是靈魂上的溝通和碰撞,但尼采並沒有灰心。尼采第二次向莎樂美求婚依舊以失敗告終,這位孤獨、高傲、冷峻、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力量的思想者,被摧毀了自信。

同年秋天,莎樂美和尼采在一起單獨生活了近一個月,與其說是生活,不如說是思想交流更準確。莎樂美回憶這一段時光:“不是愛情、崇拜和私通,而是工作、研究和哲學思考。”

隨著瞭解的深入,莎樂美意識到:自己和尼采本質上的天壤之別。她不能接受尼采充滿痛苦的人生觀,她有一種預感,他們可能會成為敵人。

同年冬天,這種預感變成了現實。一種無形的隔閡把莎樂美和尼采分開了,時間無情地磨滅了他們的激情,他們再也找不到春天在羅馬時的那種感覺了。在萊比錫火車站,尼采送走了莎樂美。當火車開動的一剎那,尼采清楚地意識到,她再也不會回來了。

孤獨像巨浪一樣襲來,尼采陷入到絕望中。他精神恍惚,痛苦萬分。失去了莎樂美,就好像失去了理智,他開始對女性充滿怨恨和敵意。

尼采認為她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她還不害臊的,夢想把地球上最偉大的天才作為她玩弄的對象。”這是尼采愛情生活中最大的也是最後一次打擊。從此,他遠離異性,不再與女性打交道,理想的女性偶像再不復存。

是哲學創作又讓他起死回生。這年冬天,在一個小海灣旁,偉大的傑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誕生了,這是尼采的巔峰之作。德國作家薩爾勃曾這樣評價莎樂美,說她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繆斯,男人們在與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與她邂逅幾個月,就能為這個世界產下一個精神的新生兒。”

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有一段精彩的評論:“尼采帶著鞭子去找女人,可是十個女人就有九個會奪去他的鞭子,正因為尼采知道這一點,所以尼采就躲開了女人,尼采說這段話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撫平自己曾受傷的虛榮心。尼采的鞭子,其實只是自信和麵子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事實上,尼采天性羞怯,他無法接近女人。有人認為,尼采其實需要藉著鞭子來給自己壯膽。


04

尼采和梵高的經歷十分酷似

尼采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和梵高很像,他們都陷入了瘋狂,生命都是短促而高產的,不同之處在於,梵高在精神病院裡一直進行著繪畫創作,而且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那裡完成的。

但尼采生命的最後十年,已經喪失了創作能力,寫字不同於繪畫,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雖然,早年的創作中已經隱約出現了癲狂的跡象,但是真正的癲狂到來時,他的生命變成了一潭死水。

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直到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之,如果沒有孤獨和疾病的折磨,他的著作也是無法想象的。

另一個共同點,他們都經歷過三次失戀,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二人都符合了那句話:“ 他的生理年齡30歲,思想的高度70歲,而對愛的理解只有10歲。”

最後,他們活著的時候,梵高的畫只賣出去一幅,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只送出去四十本,銷量慘淡,但他們都預言了自己死後的巨大成功。梵高說:“很多年以後,人們會仰望我的繪畫。” 尼采說:“我的作品將被流傳千年。”

孤獨是天才的宿命,這類例子舉不勝舉,盧梭,索羅,高更,肖邦,叔本華,瑪克麗特杜拉斯都是孤獨到了極點的人物,因為孤獨,他們創作出無與倫比的優秀作品,而尼采和梵高步履蹣跚地走在這支隊伍的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