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尼采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在《權力意志》中說:“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了權力,始終是暴君。他們甚至只能成為暴君,他們始終是作惡多於行善。”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根據尼采的理解,任何人都是有著權力慾的,人類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權力意志”,他們在追求“權力意志”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任何障礙,都會毫不客氣地將其消滅,如果不能將其消滅,那麼必須促使其成為自己“集團”中的一員,也就是為自己所用。因此,能力高強的人,因為其有力量、有能耐,自然就會抓住權力,不僅如此,他們“總是抓住權力”,誰也不會將手中的權力拱手讓人,為了獲取權力,他們甚至不惜流血犧牲。

尼采還認為,那些抓住了權力的人,他們“始終是暴君”,並且他們往往“只能成為暴君”,即便這些“暴君”偶爾做好事,但他們總體來看就是“始終是作惡多於行善”。

對尼采觀點的反駁

對於上述尼采的觀點,我認為,恐怕是針對尼采所生活的時代德國的情況寫出來的。當然了,我並不熟悉尼采所生活的時代德國的情況,但至少還是和德國的情況有所關聯的,德國當時的情況就是許多人想方設法、千方百計、不惜代價獲取權力,難怪尼采老是喜歡用《權力意志》作為其哲學著作的書名,但他的《權力意志》並不是名副其實的,書名和內容有著巨大的差別,他的《權力意志》算不上是嚴謹的哲學著作,只能稱作是散文著作,頂多就是“哲學散文”,東拉西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這個散文著作實在是太“散”。總而言之,尼采所講的這個觀點,和目前我們國家的狀況則是不能吻合的。頂多,在某些西方國家,應該是少數西方國家,也許還是適用的吧!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首先,在目前情況下,能力高強的人,不一定能抓住權力,因為部分能力高強的人不一定喜歡權力,比如有的人喜歡搞科學研究,有的人喜歡寫作。比如,我就是一個能力高強的人,但我什麼都不喜歡做,更不要說是追求權力了。

還有,你尼采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否高強呢?如果你的能力高強,你為何沒有總是抓住權力並且幹壞事呢?如果你的能力不高強,能力不行,那麼你就沒有能力評判那些能力高強的人的情況了。因為,只有能力高強的人才能識別能力高強的人。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所以啊,我國封建社會古代的吏部的官員,他們必須是能力高強的人,否則他們如何能夠識別人才呢?總之,在我國的情況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部分能力高強的人不喜歡抓住權力。

比如,陶淵明的能力算高強了吧?但人家陶淵明不喜歡權力,不喜歡當官,而是喜歡隱居在“桃花源”當中。所以,你尼采根本就沒有研究過陶先生,否則就不會這麼說了。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其次,抓住權力的人不一定是“暴君”,不一定是“作惡多於行善”。相反地,我國古代還有很多君主根本稱不上是“暴君”,有的君主所幹的好事比起壞事來,還是要多的,且有的君主還很軟弱。所以,你尼采應該是說錯了。並且,在我國古代而言,許多抓住權力的人根本就不是能力高強的人,比如那些兩三歲、十多歲就當上皇帝的人,他們或多或少還是抓住一些權力的,但是他們還沒有達到能力高強的地步。


尼采:能力高強的人總是抓住權力,始終是暴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