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時間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皇帝,這些皇帝大部分都追求著流芳百世,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將自己的名字,銘刻在歷史的紀念碑上。當皇帝最大的功績無非兩種,一者文治,一者武功。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何謂文治呢?文治就是指在這個皇帝的治理之下,百姓安居樂業,整個朝代繁榮發展國力強盛,最好是推行一些有利於民生或者帶領整個王朝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改革。在中國曆朝各代,有著不少皇帝在文治這一方面有著自己獨有的貢獻。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而武功則更好理解了。作為統治者,誰不希望開拓疆土呢?在統治者看來,自己能夠統治管理的地區自然是越大越好,有些統治者甚至希望在自己統治的時期,可以將國家的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的面積,用來彰顯自己的成就。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趙光義也不例外。文治上,此時宋朝國內局勢剛剛穩定,百姓們正在按照計劃和政策繁衍生息,國內經濟也在不斷地繁榮和發展。文治短時間內不必擔心,於是宋太宗趙光義就將目光移到了武功上面,但是他要怎麼做呢?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趙光義首先想的就是要勝過自己的哥哥趙匡胤,他要證明,自己比他要強。但是趙匡胤已經將周邊的政權全部剿滅了,也就是說,趙光義想要開疆擴土,就必須往更遠的地方看,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地方。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燕雲十六州幾乎成了趙匡胤的心病,但是因為佔據這個地方的是契丹人,大家知道,契丹人生活在草原上,驍勇善戰,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打不下燕雲十六州。契丹人可不是好惹的,所以趙光義為這次行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就將燕雲十六州白白送給了契丹國,而這次,宋太宗準備一舉收服燕雲十六州。對於趙光義來說,如果能夠順利奪回燕雲十六州,就證明自己比哥哥要強,而且,如果順利收回,還標誌著漢族人洗刷了少數民族給自己帶來的恥辱。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興致勃勃的趙光義帶著軍隊出發了,隨軍出征的將領們都是有著豐富經驗的老將,而且當時宋朝經濟已經恢復,不用擔心補給問題,所以趙光義沒有想過這次行動會失敗。現實給了志高意滿的趙光義沉重的一次打擊。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契丹人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來對付趙光義的軍隊。他們知道,如果比拼軍隊數量,自己肯定不是宋朝軍隊的對手,而且草原上也沒有足夠的補給,所以他們必須速戰速決。契丹先攻擊一路軍隊,在援軍到來之前,將整個軍隊擊破。

雍熙北伐:大軍出擊,卻在燕雲十六州折損十萬禁軍,北宋從此變慫

這之後的事情就容易的多了。趙光義這次出征大敗,這次行動也成為了宋朝命運的轉折點,史稱雍熙北伐。這是改變北宋命運的一戰,此戰之後,北宋開始走上下坡路,十萬精銳禁軍損失,宋朝從此變慫,而契丹也認識到了北宋的實力,不再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