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既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于季汉、攻打从前的母国?

_玖玖喵咪


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其父姜冏死于征讨羌戎叛乱,所以赐姜维中郎参天水郡军事。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有吏民叛魏响应诸葛亮。姜维投降蜀汉的原因。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在诸葛亮率军攻祁山时,天水郡太守马遵正在外面。得知各县起事,怀疑姜维等人有疑心。马遵连夜跑到上邽去。姜维和天水郡官吏看到太守突然跑了于是追上去,到达上邽县时城门关闭。姜维他们就返回天水郡冀县,也不能进冀城,于是投降诸葛亮。而据魏略马遵害怕天水郡吏民造反而跟郭淮去了上邽城。姜维劝马遵应当回冀县,马遵回道你们不可信任都是贼。因为家在冀县,姜维等人就返回冀县。冀县的人于是让姜维等去见诸葛亮。姜维等人觉得太守不信自己,于是投降诸葛亮。魏略: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就是说魏国人也认为姜维是不得已投蜀汉的,所以并没有问罪于其家人。



姜维来到蜀汉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这时姜维才二十七岁,能封侯是多少人奋斗一生才能得到的。蜀汉如此崇遇除了姜维投降外,还因为他是人才。诸葛亮回到汉中时给在成都丞相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就是是李卲,兄弟三人号称李氏三龙。龙在这里是指俊杰,就跟诸葛亮称卧龙是一样的。李卲和他哥李朝等人并称蜀之兰芳。季常就是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白眉最良。就是说马良是兄弟五人才能最出众的,马谡是他弟弟。马良跟习桢(名亚于庞统)、殷观等并称楚之兰芳。马良还跟刘巴、董和并称令士。就是说姜维的才能在李卲马良之上。诸葛亮在给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信中还提到姜维军事才能出众,而且要培养姜维。先让他统帅精锐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后来姜维收到母亲劝他回来的书信。姜维讲:"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说我在蜀汉找到属于自己远大的理想,所以不回去了。



民间则把姜维作为诸葛亮军事的接班人。三国志也把把姜维和诸葛亮接班人蒋琬费祎并为一传。诸葛亮在世时就已经培养蒋琬和费祎为接班人。我认为诸葛亮有培养姜维将来和蒋琬费祎共佐汉室。必竞蒋琬费袆长处是治国。诸葛亮北伐带的是姜维和费袆,蒋琬则处理丞相府政事。姜维不久后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公元231年已经升为行护军征南将军。这时姜维才三十岁。赵云陈到在公元223年才封为征南、西将军。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重,临终遗令让魏延姜维断后。魏延主,姜维次。也说明诸葛亮对姜维能力的信任。魏延不愿意断后。杨仪姜维率军退回汉中,司马懿率军追击。姜维反旗鸣鼓佯作进攻,司马懿不敢进攻。姜维回到成都升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平襄侯是县侯,这时姜维三十三岁。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汉阳郡(天水郡)—平襄县。虽然凉州不在蜀汉控制范围,这叫遥领。姜维是天水郡人。就像魏延领凉州刺史是一样的意思。因为蜀汉以天下正统自居,整个天下都是蜀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统诸军说明蜀汉的军队都归姜维统帅,但还是得听从蒋琬费祎。 诸葛亮也许是有意培养一位在他去世后统领蜀汉军队。蒋琬费祎才能虽然出众,但其才能主要在修理内政上。诸葛亮北伐时就留蒋琬在蜀地修理内政,费祎随军北伐。



公元238年姜维跟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这时王平已经接替吴壹督汉中。六年间姜维数次率偏军骚扰魏国并接应叛魏的羌胡。公元243年蒋琬又提出蚕食雍凉的计划。我认为这计划应该是姜维向蒋琬提出来的。而姜维的计划,正是当年诸葛亮的计划。三国志: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蒋琬的计划是让熟悉雍凉的姜维率军为先锋,他亲率主力。于是升姜维为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然后蒋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蒋琬死后,大将军费祎并不支持姜维的计划。每次只给姜维万人的偏师。公元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跟费祎共录尚书事。这时尚书令是吕乂。就是说蜀汉军国大事由费祎、吕乂、姜维三人负责。这时姜维四十六岁。



公元253年大将军费袆遇刺身亡,姜维成为军中头号人物。这时蜀汉车骑将军吴壹、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南大将军马忠、左将军句扶、车骑将军邓芝等皆去世,剩下的也六七十岁了。费袆死后,姜维开始北伐。从公元253年——公元262年六次北方,规模并不大,只有数万人。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诸葛恪集结二十万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北伐,包围南安。魏国派郭淮陈泰率军救援。五月姜维粮尽退还。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后不过两个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陇西郡狄道长李简写密书向姜维请降,六月姜维率数万人出陇西围,张嶷所部跟魏军徐质交战。虽然张嶷战死,所部全军覆没。但所斩杀的魏军是蜀军亡者两倍。姜维率军围襄武,击败并斩杀徐质。姜维趁机攻下河间、临洮。姜维把狄道、河间、临洮三县百姓迁回到蜀地。

第三次:

公元255年正月魏国镇东将军都督杨州毋丘俭和前将军杨州刺史文钦举七万将士起事。姜维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率残部万人退守狄道。三国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魏国那边是讲王经死了千人而已,那只不过是安慰人的说法。此次北伐是蜀汉自襄樊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大胜。 姜维因此升为大将军。 魏将陈泰进军至天水郡上邽,魏国援军征西将军邓艾、司马段灼、徐州刺史胡奋、将军王秘率军援救陇西,太尉司马孚率军为后援。所以姜维不能继续进军。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维北伐战败,据魏国的统计段谷之战斩杀蜀军万人。姜维失败在于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时赶到上邽跟他汇合。姜维自贬为后将军。史书并没有记载胡济不到的原因。但我认为必有内幕,因为胡济不仅没有受处罚还升官。

第五次:

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举十余万人反叛,东吴也派了十万人响应。姜维也趁机北伐,邓艾等坚守不出。姜维得知诸葛诞败了,于是退军。这次北伐后姜维复大将军,说明打了胜仗,应该是小胜。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让邓艾击败。

姜维的军事才能是不差的,不能因为北伐得失而否定。魏将邓艾曾对陈泰讲:将军您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姜维的军队是精锐。而将军以乌合之卒......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邓艾还在跟众将的军事会议上评价姜维的军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远在魏诸将之上。不然郭淮、陈泰、邓艾等魏之名将,怎么没有打造出一支所辟之锋的军队。 我认为姜维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有四个。

敌将皆人杰:魏国防守西线的将军主要有郭淮、陈泰、邓艾等。这些人都是魏之名将。

寡不敌众:姜维很清楚魏国跟蜀汉的实力对比。姜维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打到中原去,而是夺取陇右。正是因为知道双方实力差距。魏国驻守西线的军队就远多于姜维北伐的人马,而且后面还原源源不断的援军。

攻守异体:蜀汉作为进攻的一方,负担自然要重。而魏将采取的是高壁深垒防守策略。

独木难支:

历来成就功业的条件,我认为是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明主就是贤明的君主,而三杰指的是韩信、张良、萧何。三杰按其作用可分类为爪牙、谋主、股肱。蜀汉能称为爪牙的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谋主有庞统、刘巴、法正等,股肱有诸葛亮、蒋琬等。但蜀汉的三杰皆早世,蜀汉已经无人能堪任三杰。姜维一个人要做爪牙、谋主、股肱,岂能成功?姜维北伐那段时间并没有一人是三杰。那段时间掌管朝政的是尚书令陈祗、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尚书令董厥、侍中尚书令樊建。他们皆平庸之人。根本不可能对姜维北伐有所帮助。光足兵足食这一项就不能对姜维有所相助。而且他们根本不支持姜维北伐。


姜维不断的北伐,我认为是报诸葛亮之恩。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这也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长年坐镇汉中的原因之一。华阳国志: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

蜀汉大臣卻正曾写过一篇文论述姜维。其文讲:“姜维身居上将之位,群臣之首列。他住的地方非常简陋,家里也无余财,也没有侍妾,也没有声乐舞这样的娱乐生活。衣服仅求够用就行,车马仅要求乘用,节俭饮食,不华不奢,国家所给费用,随时用尽不留。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并非为了激励贪浊者抑制情欲,限制自己,只是满足于现有条件,而无过多要求。人们谈论古今人物,常常赞扬成功者而贬低失败者,赞誉高位者而贬抑在下者,都认为姜维错投蜀国最后身死家灭,因此贬损他,而不进行具体分析,这与《春秋》褒贬人物的义旨极不相同。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应为一代之楷模。”姜维跟诸葛亮很像,诸葛亮临终前给刘禅上表中讲: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公元263年八月魏国伐蜀,十一月刘禅投降。当刘禅派人向姜维传达投降的指令,军中将士皆怒而拔刀砍石。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后来姜维引诱钟会杀掉魏国诸将造反,然后他再杀扯钟会。这样蜀汉就能光复。姜维写了一封密信让刘禅暂时忍耐下去。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因钟会迟疑,给了魏将反应的时间。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我认为姜维这样做是为了把诸葛亮知遇之恩,跟刘禅没有任何关系。何况刘禅对姜维也并不好。正如霍弋一样,他要率军北上勤王,刘禅却不许。当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南中,部下劝霍弋投降。霍弋讲:“现在消息不通,还不知道主上的安危,主上要是不在了,不会苟活。如果魏国以礼好好待主上,我们再投降也不晚。反之主上要是受到危险和屈辱,我将死战不降,怎么能谈论早和晚投降。”及成都不守,弋(霍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公元264年霍弋得知刘禅去了洛阳后的待遇,马上率南中六郡上表称臣。因为当年刘备对其父霍峻恩遇有加。



虽然很多人指责蜀汉因姜维北伐而亡。但以刘禅之昏庸,黄皓之乱政。即使姜维不北伐,蜀汉也是要亡。在公元262年冬天,魏国派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认为魏国准备伐蜀。于是上书刘禅请求加强阴平跟阳安两处防守。黄皓却告诉刘禅魏军不会来。于是刘禅并没有派人加强防守并压下姜维上书,蜀汉上下都不知道这事。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而群臣不知。公元263年八月魏国伐蜀,魏军从阳安关阴平长驱直入。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诸葛绪三万人攻阴平断姜维归路,邓艾率三万攻打姜维。姜维摆脱诸葛绪和邓艾后立马去剑阁布防。钟会给姜维堵在剑阁,粮草将尽已准备退军。三国志: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而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到涪县,瞻(诸葛瞻)盘桓未进,崇(黄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诸葛瞻)犹与未纳,崇(黄崇)至于流涕。

当邓艾进军到广汉时刘禅就投降了。当时姜维得知诸葛瞻败,立马弃剑阁回军到成都东边的郪县。刘禅要是坚守成都,魏军必然粮尽而退军。这是魏人也承认的事实。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刘禅却不听儿子刘谌坚守的意见,反而听从谯周投降。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意图复国。虽然失败了,但姜维也以死报答了诸葛亮。正如东吴丞相张悌率军抗晋军大败,诸葛靓劝说张悌跑。张悌流泪道:“仲思(诸葛靓字),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而且我还是孩童时,便为你家的丞相(诸葛恪)所赏识,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了名贤眷佑。现在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不要再拦住我了。”

一死谢国,维(姜维)之报主,至矣尽矣!


小鸿哥


阴养死士的27岁姜维。

三国历史上有两位“阴养死士

”的名人,一个是姜维,另外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蜀汉后期的军队统帅,一个最后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来“阴养死士”的作用还挺大的,何谓“阴养死士”呐?就是一些勇猛敢死的人士被别有用心的人笼络了,高薪培养着他们,但是又不在培养他们的主人身边,散落在社会的各个地方,大致在同一地区。遇到紧急时刻,这些人会像军队一样聚集起来,为主人效劳,类似于私人精锐武装部队。司马懿养了3000死士,姜维当时在魏国的时候估计也就几十至几百人不等的范围,他任职天水郡的参军,也就等于天水郡军队的参谋长,各种收入摆在那儿,不可能养这么多死士。

阴养死士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司马懿是为了夺权,姜维则是为了将来功成名就,即便失败也有后路可退。(阴养死士剧照,他们对主人绝对效忠,士为知己者死。况且这些死士接受了主人的高薪,可以养活全家)

姜维人生的BUG

年纪轻轻的姜维心思缜密,雄心勃勃,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很不幸,他就遇到了人生的BUG。

诸葛亮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出祁山之前就已经在既定目标区域安排了很多间谍,窥探曹魏的军机、军事将领、将领之间的关系、后勤准备等消息。228年,第一次出祁山之前,诸葛亮就做好了功课,天水郡、南安郡都是北伐的目标地区。诸葛亮早就命令间谍散布虚假消息,天水郡守马遵得到了姜维拉帮结派,阴养死士的消息,当时他没敢发作,害怕姜维把他杀了。诸葛亮的间谍散布的假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五花八门。天水郡郡守马遵根据得到的消息判断,姜维可能要投降蜀汉,但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而姜维却一直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那点小秘密早就被郡守知道了。

曹魏大将郭淮镇守天水郡,诸葛亮北伐的消息纷至沓来,于是郭淮率领天水郡守马遵、天水参军姜维、天水功曹梁绪、天水主簿、天水主记梁虔等视察各地的军备防守情况。

当时到了洛门视察,军报蜀汉军队马上就到了。天水郡守马遵肯定向郭淮汇报了姜维阴养死士的问题,加之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郭淮、马遵半夜里抛下天水郡的一帮人自己跑到了上邽去了,力保上邽不丢失。姜维等人知道消息之后,赶紧追赶郭淮,紧赶慢赶没有赶上,等到了上邽时,郭淮命令士兵不得放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给天水郡守马遵致信,请他回到冀县(现在甘肃甘谷县)防守。马遵的回信亮了底牌,称冀县那个地方都是“贼”,暗指姜维私自收拢一批盗贼。不仅如此,马遵早就传信冀县防守的官员,不得放姜维入城。姜维等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冀县时,又吃了闭门羹。这一记载有不同之处,《魏略》称走投无路的姜维等人没有到达冀县就归顺了诸葛亮,此时正值蜀军街亭大败,却迎来了姜维等人的归顺。姜维等人来不及接出家眷就撤退了,魏军攻下了冀县,姜维的母亲和妻子都被魏军扣押。

姜维当时并不愿意追随诸葛亮,刚刚归属的姜维接到母亲的书信,要他会老家冀县。其实姜维的心思并不单纯,街亭蜀军大败,跟随诸葛亮恐怕没有多少出路啊!姜维的母亲、妻子都在冀县,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如果投降蜀汉,可能自己的母亲、妻子就要人头落地了。曹魏的军队管理非常严格,投降家族连坐,而且作战之前就已经被控制了,这也是曹操手下很少有叛变投敌的将领的原因。(马遵剧照,天水郡太守,他就是姜维人生的BUG)

诸葛亮知道姜维母亲的来信之后,下令姜维回家奉养母亲,姜维却说: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杂记》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稍有差池人头落地,姜维迫不得已跟随诸葛亮回到蜀汉政权。

不过奇怪的是,魏军将领并没有按照曹魏的军队制度马上处置姜维的母亲和妻子,有保人保下了她们,延后处理。姜维母亲写信劝说他回去估计是曹魏方面的计谋,让蜀汉不敢大胆放心的用姜维。而且,天水郡、南安郡的郡守都被曹魏当局处死了,一个郡守居然把手下的重要官吏逼上了绝路,算是替姜维等人出了一口恶气。

姜维想着功成名就,阴养死士,没想到被诸葛亮利用了,阴了一把!可见间谍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诸葛亮和姜维剧照,诸葛亮培养姜维为未来自己的接班人之一)

姜维为何会誓死效忠蜀汉36年?

年纪轻轻的姜维就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人,评价他是: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三国志》)

姜维不情愿的归顺蜀汉之后,诸葛亮也给他规划了人生道路,重点提拔、培养他。归顺之后就让他担任仓曹掾,丰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这个仓曹掾实际上就是负责军队后勤仓储谷物之类的官员,其实诸葛亮也是防备他逃跑,不让他负责具体的军队指挥事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诸葛亮决定任用姜维担当大任: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

这是诸葛亮考察之后对姜维的评价,第一个是忠,心存汉室;第二是深懂兵法;第三,勤于做事。已经考虑让姜维率领虎步军5000-6000人,这是蜀汉机动军队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可以想见诸葛亮是真正欣赏他、培养他。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前,他和长史杨仪、费祎、姜维密谋,让魏延断后,姜维排在倒数第二位,防备魏延。其实诸葛亮死后,魏延和长史杨仪早就不和了,魏延想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魏延不肯担当后卫,却和杨仪率领的大军互相争斗,大打出手,两个人各自上表后主刘禅称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了董允、蒋琬等人,他们都力保杨仪,蜀军都十分清楚魏延的所作所为,将士们都不愿意跟随魏延,魏延只好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个亲信逃跑,被马岱追上,并且斩首。

姜维军由于魏延军跑到了前面,成了真正的后卫军,他击退司马懿的追兵,力保蜀汉军队主力安全撤退。(三国鼎立图,都曾经是东汉帝国的疆域)

姜维之所以能在蜀汉呆了36年,频频征讨曹魏无怪乎一下几点:

第一,清晰可见的成长空间。

诸葛亮非常了解姜维的性格为人,没过几年就把他提拔到重要岗位。蜀汉的名将中后期时已经不多,有魏延、姜维、廖化、王平等。姜维的地位日趋巩固,更是成为诸葛亮衣钵的传人,每逢大事必有姜维参与。而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第一大将魏延却死于内斗,姜维的身价更加高涨。

姜维可以想见到自己的未来,必定会掌握蜀汉的军事大权,诸葛亮曾经的位置在不远处等着他。253年,51岁的姜维开始主持北伐,走向了自己人生的顶峰,这也符合了别人对他他年轻时的评价。

第二,士为知己者死。

姜维是一员投降的将领,按照道理应该不予以重任。不过诸葛亮欣赏他、信任他、培养他、重用他,不计前嫌。

俗话说,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姜维忠心不二,士为知己者死。他一直想着恢复汉室,统一华夏,继承诸葛亮的衣钵。

第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姜维在曹魏之时,不被信任,几段流言蜚语就让郡守马遵抛弃了。设想一下,假如姜维回到魏国会是怎么样一种状况。我想应该是猜忌多,一定不被重用,而且要调离军队指挥的岗位。

假如有人欣赏他,充其量也就是曹魏地方上的军队首脑,最大做到郡守这一级别就是已经烧高香了,况且还有人生的“污点”。


姜维在蜀汉有着清晰的未来,已经进入蜀汉政权的核心决策层。而如果在曹魏,进入中央决策层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第四,是否有母国这一说。

三国鼎立,都是在汉朝的疆域上分裂出来的三股势力,都是窃取汉室的江山。民众心中还没有形成什么“祖国”、“母国”的概念,只有主公和自己个人的成长空间。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幌子,确实忽悠了一大批人,不然也成就不了蜀汉政权。

当时,三国鼎立,谁都有可能统一,姜维希望自己成为三国统一的那个人,在蜀汉政权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愿望的,人生在世能够得到这样机会的人少之又少,为何不忠心一辈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呐!


穿越再现彼岸


姜维虽然是西凉人,属于曹魏统治区,但魏国绝对称不上是姜维的母国,姜维出生时可还没有魏国,他的官职也是汉朝封的。



即便要说母国,那他的母国也该是汉朝,然而曹魏篡汉,汉朝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姜维是汉室忠臣的话,篡权的曹魏应该是他的敌人呀。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姜维不是更应该投靠蜀汉讨伐曹魏吗?

不过,姜维对蜀汉死心塌地倒不会主要因为这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蜀汉有诸葛亮这位良师益友慧眼识英才,而且悉心栽培他,给他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而这一切,在曹魏他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一个边疆小参军,猴年马月才能进入人才济济的曹魏的中枢?

前有诸夏侯曹,后有司马父子,文帝四友,姜维若在曹魏怕是老死都不能出头噢?


历史痴


良禽择木而栖。姜维在魏国时只是天水郡参军,职务不高,随意被太守给扔城外不管了,可见根本不受重视。他到了蜀汉以后以后是什么样的身份呢?就算是为了自己,也会玩命吧。

另外,从魏叛蜀,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叛国。东汉末年开始的大动乱,虽然到了姜维的年代已经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势,蜀毕竟是还打着汉的旗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可以说自己弃暗投明。而且他的老师是郑玄,最初接受的教育应该也是复兴汉室,他打魏有很充分的理由。

不过他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就是胆大。


齐物论逍遥


士为知己者死,没有诸葛的赏识,姜维可能永远是一无名小卒,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情况很多,好多人都认为自己很优秀,没有伯乐,那他能怎么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