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导语:“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这是我们人尽皆知的典故,千百年来无数人痛骂幽王捡个芝麻丢西瓜,把褒姒一笑列为“亡国三笑”。但是随着近代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烽火戏诸侯这一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跟脚。今天江郎就来复盘一下历史,看看“烽火戏诸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烽火戏诸侯中的不合理之处

首先按照史书,我们还原一下历史:

周幽王得到了一个大美人(褒姒),褒姒人本身就比较漂亮,笑起来更是美的是惊天动地。

周幽王想着逗笑褒姒,于是就点燃了烽火。烽火是军事信号,一旦点燃烽火,那诸侯就必须勤王。诸侯们看见周幽王发信号了,所以就一路匆匆赶到镐京。

结果赶到镐京之后,发现并没有敌人,自己被耍了。而这个时候褒姒大笑,周幽王更是高兴得跟一个二百五一样。

之后为了逗笑褒姒,周幽王三番两头去点火,诸侯们被耍过几次之后就不搭理他了。

直到有一天,真的有敌人来了,周幽王点火也没用了。

犬戎一路追杀幽王到骊山,最后杀了幽王,然后把褒姒和周幽王的财物全抢走了。


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这个故事和“狼来了”的故事如出一辙,看上去有些合理,但是处处又都不合理。

首先西周时期有烽火吗?

《墨子》曰: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很多人逮住这句话不放,说墨子都说那个时期有烽火了。

但问题是墨子是什么时期的人?他是战国时期的人,和东周初期还差十万八千里哪。

《吕氏春秋》曰: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那个时候没烽火,周幽王是敲鼓的。

《周本纪》记载烽火戏诸侯这件事不太可信,因为那个时候大概率是没有烽火的,周幽王只能敲鼓戏诸侯。

敲鼓戏诸侯,这个想法有创意,但是这个想法具有可实施性吗?不具备,因为当时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不允许这样做。

周朝的社会形态与封建王朝不同,周朝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的那些诸侯经过时间的冲刷,他们的血缘关系和周幽王的关系非常淡薄。你喊个口号就想我去给你干活,凭什么?

封建王朝往往是皇帝喊出勤王的口号,然后各地封疆大吏率兵勤王。但是西周不一样,尤其是周幽王时期。在周幽王之前,大量诸侯抗命,不搭理西周。为这事,西周还频繁征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

平常时期那些诸侯都不搭理他,更别说你出事了,人家巴不得你死哪,还勤王?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当然了,任何时代都有好心人,不排除周幽王时期也有那些好心人的可能,好心人一看周幽王敲鼓就来支援周幽王。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做不到“朝发夕至”,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一天到达,也不可能同时到达。古代大军调动是有一套固定流程的,首先就是拿到军事计划书,然后征收粮草、兵器,然后开誓师大会,最后再开赴作战地点。这一套流程搞下来,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个月。综上所述,烽火戏诸侯这一典故演变成“敲鼓戏诸侯”。

“敲鼓戏诸侯”周幽王想要逗褒姒笑,于是敲鼓发出军事预警信号。

晋侯:齐侯,那傻子来电了,我们去不去?

齐侯:不了,我最近刚搞了一批妃子,没空去。

燕侯:你们去吧,我这里路远,这次就算了,下次一定去。

晋侯:你们都不去,那我还去干啥?干脆等他死了,然后我们打着复仇的旗号去兼并土地,怎么样?

齐侯、燕侯:晋侯英明神武,就这样办。

鲁侯:我们可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见死不救?必须去。

宋侯:有道理,你先去,我随后就去。

于是周幽王和褒姒在城墙上可怜巴巴的等了十几天,鲁侯赶到了,然后痛骂褒姒和周幽王一顿。

再过了几天,宋侯也到了,然后又痛骂了褒姒和周幽王一顿。

然后周幽王:宝贝,快笑一个啊,你不高兴吗?

褒姒:微笑中透露着一丝mmp。

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以上故事才符合西周国情,《周本纪》中记载周幽王一声号令,天下诸侯纷纷响应,这种局面断不可能出现在西周晚期。而且大军几乎同时赶到镐京,这件事放在今天都很难做到,更别说落后的奴隶制社会了。(ps:上述人物对话为模拟,并不是历史)

“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看得太假了,要想明白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照历史记载复盘一下历史过程。

“烽火戏诸侯”前后历史过程

周幽王废长立幼导致身死国灭

周幽王原本的妻子是申侯的女儿,生了一个孩子叫宜臼。原本按照西周宗法,宜臼就是周幽王的太子,周朝的接班人。但是没想到周幽王又和褒姒搞出一个伯盘,周幽王越来越喜欢伯盘,所以就把宜臼驱逐出去了,让伯盘做太子。

这就是典型的废长立幼,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这个道理在周幽王身上应验了。(ps:褒姒的儿子叫伯盘,也有一说是伯服,但这不重要,所以就不具体考证了。)

周幽王废了太子,太子就跑到了西申国,去找他的外公了。周幽王深谙“斩草除根”的道理,所以拉着部队去讨伐西申国了。

申侯一听这事,勃然大怒,拉着西戎、鄫国开始打击周幽王。最后周幽王被杀,西周也就灭亡了。(此事出自《清华简》,史书原文见最下。)


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12年前富豪赵国忠向清华捐赠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被命名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期,比《史记》成书还要早,里面记载的内容非常珍贵。有一些记载是史书中不曾出现过的内容,而且有一些内容可以和其他史书相作证,比如“烽火戏诸侯”这件事与《竹书纪年》的记载相呼应。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教授(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因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件事是虚构的。《

清华简》的内容直接改写了历史,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这件事为虚构的,推翻了《史记》原定内容。而且《清华简》、《竹书纪年》、《国语》等多本史料中均未记载“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种种史料皆把矛头指向了周平王。史学界的一贯看法就是“孤证不能定案”,你不能就拿一本史料把其他史料全盘否定了。

更何况篡改史料这种事古来就有,最早记载篡改历史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也就是“崔杼弑其君”的典故。这是被记载到是书面上的事,如果不是因为太史伯以及他的三兄弟坚持秉笔直书,那崔杼弑君的事情大概率会被篡改。

“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是故意黑周幽王的?

当然有可能了,周平王需要找个理由来彰显自己是正统,诸侯们也想为自己不出兵找理由,他们当然有可能黑周幽王了。死人是不会说话的,这个时候把所有罪过都推到周幽王身上,岂不妙哉?周幽王被杀很有可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不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

当然了,只看这一段历史是没意思的,历史要连起来看。

周幽王死后,紧接着的不是平王东迁,而是二王相争。

二王相争

幽王死后平王并没有迅速东迁,而是陷入了政治斗争中。以虢公翰为首的一派诸侯支持公子余臣为王,以晋、秦、卫、郑等诸侯国为首的一派支持周平王为王,这两大股政治势力为了王位陷入政治斗争中。这本身没问题,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国为什么支持周平王?而且晋国最早是支持公子余臣的,为什么又转头支持周平王?


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秦本纪》

书中明文记载,秦襄公发兵救周幽王,打的十分卖力。

打的是谁?申侯和犬戎啊。

申侯和犬戎和平王什么关系?是同盟关系啊。

秦国刚刚把周平王的外公打了一顿,为什么还会去支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这就是原因,很明显秦国的利益诉求没有在周携王这里得到满足,而周平王满足了秦国的利益诉求,让秦国成为诸侯,同时承认了秦国侵占的西周土地。秦国名义上是救周,实际上侵吞了西周大量土地,但是并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没有土地合理性,万一别的诸侯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讨伐你,那咋办?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找一个周王,然后让周王认可他侵吞土地,周平王满足这一条件,所以秦国选择支持周平王。

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晋国为什么支持周平王?晋国和秦国是一丘之貉,晋国趁周幽王被杀侵占了大量西周土地,同样它也需要周王认可。因此晋国扶持了周平王,并且打着“为周室”的名义杀了周携王,把周携王的土地全部纳入口袋。看看这帮人,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全是利益相关。勤王的时候不见晋国身影,抢土地的时候冲在第一。

平王东迁

周平王东迁这件事意义很大,首先一点就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东迁?犬戎可是他的支持者啊。他没必要东迁躲犬戎啊。东迁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其一:中原诸侯的胁迫,毕竟有“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玩法;其二:对秦国的妥协,秦国力救周幽王,周平王弑杀周幽王,他们两个是对立的啊。平王东迁要么是为了躲避秦国追击,要么就是妥协秦国,把西周的土地给秦国了,允许秦国在西陲扩张土地;其三:和犬戎翻脸了,没办法,只能跑。这种可能性比较低,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对秦国妥协。

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弑父,周朝丢失基本盘走向衰败

平王东迁这件事的意义非常大,周朝彻底衰败,并且逐步走向灭亡。周朝早就开始失败了,但是在周平王时期彻底丢失掉了基本盘。西周的基本盘是什么?仁义!西周就是以仁义立国,处处彰显-周礼。但是周幽王废长立幼破坏了宗法,周平王弑杀其父,仁义荡然无存,很多人认为“礼崩乐坏”就是周朝走向衰败最核心的原因。

而且历史也佐证了这一点,平王东迁之后,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楚简《系年》。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周平王了,可见当时诸侯对平王还是比较反感的。如果平王真的是清清白白的,为什么诸侯不去朝拜?这件事从侧面佐证了周平王弑父的事实,你杀了你的父亲,你自己破坏了礼,我们为什么还要遵守礼?

总结:综上所述,我不认为“烽火戏诸侯”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这背后就是平王弑父。平王弑父象征着中国正式进入“礼崩乐坏”的时代,从此天下诸侯为了兼并土地开始各种阴谋诡计,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荡然无存,唯一坚守仁义的宋襄公还被说成迂腐。有一句流行语录十分适用于宋襄公“当一束光照进黑暗中,这束光就是有罪的”,在阴谋横行的时代,仁义就是罪。

1:烽火戏诸侯的考证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这是《清华简》的记载,《竹书纪年》、《国语》和这个大致相同,有争议的是《史记》中的《周本纪》记载了烽火戏诸侯的事件。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

这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烽火戏诸侯”,但是太史公转头就换了说法。

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史记·秦本纪》

看到没有,在《周本纪》中说“烽火戏诸侯”,但是在《秦本纪》又换了说法。《史记》其实就是司马迁收集了各种史料编篡的,对于史料本身司马迁就没考证,司马迁的意思就是反正我把史料都收集来了,哪种说法对,你们自己考证。这种问题在《史记》中太多了,秦始皇的父亲是谁?就这个问题,在《吕不韦列传》和《秦始皇本纪》中就有两种说法。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没有其他史书佐证,但是《清华简》的记载有多本史料佐证,因此我认为《清华简》的说法更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