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散记:洛河

洛阳散记:洛河

暮春时节,我曾到过洛阳,在此停留了二天。

到洛阳,下了火车已是傍晚了。找了宾馆,吃了晚饭。已是华灯初上的时候,就急忙上街了,想看看洛阳城市的夜景,更重要的,我想去看看洛河。

洛阳因洛河而得名,其城在洛河之阳,故名洛阳。古人的阳,是指山之南,水之北,所以洛阳就在洛河的北面。过去,洛河是挺有名气的。三国时的大文学家曹植就写了一篇《洛神赋》,说在洛河遇到了洛神伏妃,这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女神,也由于引出了一个极其浪漫的神话。在赋中,曹植用华丽的辞汇描写了洛神的美丽,多情,他对洛神的爱慕及洛神对他的回应。后来终因人神殊途,洛神离开了他。最后全赋在主人公对洛神的怀念,寻找中悲怆的结束,表达了作者向往美好不得的一种无奈,苦闷的心情。

从洛阳火车站广场,沿着金谷园路向南行,就能直达洛河。这是一条城市的南北向主轴线。一路上高楼林立,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非常繁华。想洛阳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至此,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些建都,时间长达1300年。为历史最悠久的古都,但现在看起来却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我国的其它城市没什么两样,很是诧异。再想想,也觉得释然了,过去的建筑,周朝应该主要以土筑成,再后来,又多是木构,经过这1000多年战乱频仍,天灾人祸,哪还能流传下来,流传的古迹应该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

金谷园路的中段和另一条东西向中轴线,中州路交汇处是一个很大的休闲广场,差不多有150亩吧。里面有音乐喷泉,有健身舞池,有园林小径,广场上到处都是休闲的人群,广场的正中是一组周王建洛城的纪念雕塑和周天子驾六的雕塑,在默默的向我们诉说洛阳亘古历史的沧桑。

我走了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金谷园路的南端终点,洛阳的体育中心和高耸的洛阳的广播电视塔。在外边,就是洛河了。

这里已是老城区的边缘了,灯光已经暗淡,好多的农田,菜地夹杂在建筑之间。洛河的两岸是高高的河堤,河堤上柳树正舒展着新绿的柔软枝条。河堤上没有什么行人,看来,晚上来看洛河的呆子并不太多。洛河大约有200多米宽吧,月光下的洛河静静的躺在一片蒙胧之中。

没有流水潺潺,没有渔舟渔火。微风吹来,水波不兴,只见一片寂静的夜色,和寂静色下同样寂静的洛河。

原来这些年缺水,洛河已经干涸了不少,几乎要断流了,或者要叫做洛溪了吧。所以当地政府为了重现洛河的风彩,在河道上修建了三道的橡皮坝,把水拦了起来,所以现在的洛河,好象要叫洛湖更为贴切些了。

过去的洛河的印象是太好了,这当然是曹植的误导,是洛神的诱惑。但是现在洛河依然是美的,如果没有这一泓水,洛阳将更没有灵性,更没有传奇,也更呆板,更平庸了。

我想,什么时候洛河的水能多起来,能流动起来,能在哗哗的水声中看到月光班驳的倒影,即使没有洛神,那也就更美啦。于是,在月光中,我结束了洛河的流连,离开了洛河,向北返回。很快的,我就脱离了洛河,脱离了寂静,又重新走到那闪耀着夜景灯光的喧哗和辉煌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