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把這一生都交給了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在黎川縣老街人民路旁,有一家有著50多年曆史的老秤店,店裡掛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精緻的木杆秤。店主人叫陳海昌,今年66歲,從15歲起跟父親學藝起,至今已有51年的釘秤經歷。隨著電子秤的普及,老秤越來越不好賣,但陳海昌依然堅守在店裡,傳承著這門行將消失的傳統老手藝。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陳海昌的父親是上個世紀60年代黎川五金廠最有名的大師傅。兄弟四人從小向父親學習制秤,其中以陳海昌學得最快最好,他腦子靈活,一雙巧手好像天生為釘秤而生,加上勤奮好學,日夜鑽研,很快成為當地有名的制秤師傅。“一杆秤看著簡單,要做好卻不容易,秤桿一般選擇紋路細且木質堅硬的木料,有選料、刨杆、打銅包、銼料、定位、校秤等近20道工序,全靠手工製作。”陳海昌介紹,工藝、配比、做工、圖案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上世紀70年代,撫州市計量所對本市所有制秤師傅進行考核,合格者放能取得制秤資格。考核的方式就是現場訂製一杆秤,陳海昌剛把一根杆刨完,考官就讚不絕口說:“一看這動作,這師傅就是個制秤高手!”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陳海昌認為,手藝人講求的是良心,特別是秤,代表的是公平。許多商販出高價來訂製,有做“大”的,也有做“小”的,一概都被他回絕了。“大”了“小”了,秤就不準了,明顯是害人,是欺矇拐騙,手藝人絕不可以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老秤銷售最紅火的時候。兄弟四人日夜不停製秤,仍供不應求,趕集一天能賣出100多桿秤。那時,普通工人月收入只有數十月,他們卻有數百元甚至上千元收入。90年代後,電子秤快速普及,老秤越來越難賣,難以掙錢。“過去釘秤是為了全家的生計,如今純粹是因為愛好,一日不釘秤渾身就不舒服。”陳海昌的兄弟早已陸續改行,只有他因割捨不下對制秤的熱愛而堅守著。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在陳海昌看來,一杆木秤就是一件藝術品。光滑細膩的手感、精準的靈敏度、精美的圖案,是他對一杆秤的執著追求。無論是幾十元到普通木秤,還是價值不菲的精製木秤,敲錘剪鑽,刨嵌挫磨,無不傾注了他的心血。從做第一杆秤起,他每半年留一杆不賣,只為和過去做比較,使制秤技藝精益求精。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木杆秤有獨特的收藏價值,和字畫不同,木杆秤更易於傳承,是可以作為傳家之寶世世代代收藏下去的。“現在真正用老秤的人少了,很多人找我做都是為了收藏。”陳海昌說。還有人買秤是認為,秤代表著“正”,能夠驅邪避邪,喬遷新居買一杆秤放在家中,能夠保家人平安。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從“手藝”到“守藝”,他這一生只為那一杆秤

隨著黎川古城景區的改造,陳海昌的制秤店早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攝影拍照。但陳海昌說:“我年紀大了,釘不了幾年了,年輕人又不願意學,這門手藝怕是要失傳了。”他做了一輩子的秤,最大的心願就是找個徒弟把釘秤的手藝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