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大家好,前面我們提到了什麼叫內向者,以及內向和外向是一個什麼樣概念?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關於內向者的一些誤區。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比如說有人認為內向者實際上是一種社交焦慮或者缺乏社交技巧,但我想告訴大家,內向和社交焦慮不是一回事,所謂的社交焦慮是指參與一些社交活動的時候感覺到焦慮和緊張,同時伴有較高的生理喚醒水平。比如說出汗、發抖、口吃等等狀態,社交焦慮中的很多人內心是渴求與他人接觸的,只是對外部評價過分的關注和擔憂,對犯錯誤有很強的恐懼和尷尬感,所以阻擋了他們與外人去交往。

而與此不同的是,內向的人其實並不害怕社交活動,不參與活動其實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他們中的很多人內心其實非常堅定而強大,內向者並不是喜歡沉默,也不是討厭與人打交道,他們只是不喜歡無意義的閒聊,比起一大群人出去嗨,內向者更適合,並擅長一對一的談話或者少數幾個人的交流,他們偏愛有內容和有深度的談話。另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表明:以口才為生的人,比如說主持人,相聲演員,演說家培訓師老師等等這樣一些人,內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

對他們來說,說話是一項能夠很好駕馭的工作,他們可以自如地在眾人面前發表演說在舞臺上表演,但可能在私下裡卻不喜歡在一大群人中間進行社交性質的聊天。簡單來說,內向的人寡言獨處,這些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能或者害怕,而是不想外向的人總被認為是樂觀精神充沛的。內向的人可能因為沉默而被貼上不合群高冷的標籤,需要在家裡獨處休息的內向人總是被朋友勸著說要出去放鬆一下,多結交一些朋友。其實內向的孩子雖然自己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適,但是很可能會被那些憂心重重的父母強行要求變得活潑開朗一些等等,而這些經歷可能更容易帶來困惑和自我否定。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格特質的內向或外向其實與快樂無關,內向的人並不是不快樂,他們只是喜歡享受另外一種類型的快樂。比如陳青在無人打擾的平靜中讀一本書,雖然他們的表情言談舉止不是那麼誇張,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內心沒有豐富的情感。內向者往往善於控制內化自己的情感表露,就像很多內向者是天生的演說家一樣,他們當中也有許多人是幽默大師,雖然他們施展幽默的方式可能是冷靜剋制的,通常是在小範圍內朋友聚會中,但也許他們更能觸及到幽默的核心!

雖然他們不喜歡在一些看起來無意義的社交場合出現,但其實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樂於結識新的朋友去新的地方接觸新鮮的事物,實際上在各行各業的領導中都有內向者的身影,只是旁人可能看不出來他們是內向的人!

內向者非常適合做領導,因為選擇自主性更強有獨立機會的工作可能會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在領導者崗位上,內向者是更好的傾聽者,往往更能捕捉到被他人忽略的細節,更擅長收集信息,激勵員工也擅長思考抽象的藍圖,對於策略更加慎重! 特別是他們往往能夠在管理團隊中管理外向者!

還有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你覺得你需要改變嗎?我們剛才給大家講過了,其實內向者並非缺乏人際交際的能力,反而他們有著一些外向者不具備的特質,如果沒有內向者,世界上可能會少很多工程師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作家。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本尚書院院長明瑜老師曾說:

內向與外向並無好壞之分!內向者通常是先想好了再說,可能會讓你的表達更為審慎和準確,三思而後行,可能會讓你避開惹麻煩的代價,愛好深入思考和善於自省,可能會讓你更專注於對問題的探索和自我提升!

而在被提及最多的社交方面,其實內向者更注重朋友的質量,而非數量,加上擅長深入交流的特點,這會使他們成為忠實親密的朋友,帶來更多深入的朋友!

因此,儘管我們常常聽到有父母說我家孩子性格內向需要改變,但我想強調的是,其實內向者往往是不能被改變的,他跟天生的秉性有一些關係,而且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外一種特質而已。這個世界是多樣的,人也是複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和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瞭解自己,並不意味著這個分類有好或者不好之分!

在人格心理學家試圖用於描述人的模型中,內向和外向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維度,而即便在只有這個維度上,差異也僅僅意味著差異,本身並不代表好壞。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也不需要為無法融入人群而困擾,因為人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你的確可以將生活和工作分開,在私人生活中更多的在人數較少的熟識的圈子裡有見地的選擇安靜或者熟悉的場合,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談話,所以內向其實完全不是問題,最後我們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關於“如何活出更綻放更高版本的自己?”明瑜老師將於2019.11.09日在首屆《全人教育與家庭幸福》國際論壇上進一步作深度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來學習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