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融资、利润、税务、社保的侵袭,寒冬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面对融资、利润、税务、社保的侵袭,寒冬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01、寒冬下的企业

经济下行,GDP 增速放缓,多家上市公司出现暴雷:东旭光电20亿债券违约;华仪电气自曝20亿财务黑洞;“青年汽车”破产,掌门人20次列入失信名单;国民老公王思聪被限制消费......

上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寒冬,是2008年。大雪瘫痪了铁路系统,很多人堵在火车站里过的年。那一年,万科大佬王石一个劲喊拐点到了。而今年,万科年会的祝福语是:活下去。

但是,真的能成功活下去吗?

就拿P2P来说,2014年兴起,2017年进入鼎盛期,全国多达6309家。如今,仅余621家,九成P2P已然阵亡。且剩下的多在生死挣扎,死亡率正奔向99%的路上。

最近一段时间,大中小老板们都很敏感,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听风就是雨”。

崇明保税区传出对有限合伙补征税款的消息,那边立刻传出“vc们要破产了,创投圈完蛋了”的声音。

刚刚传出金税三期全面上线使用、社保入税的消息,那边立刻传出了“用工成本大增,企业要补缴社保,裁员潮将至”的论调。

“丧文化”正从日本传到中国,老板们风声鹤唳的背后,反映的是时代的惶恐、焦虑和迷茫。

现在去问每一个老板,几乎没有不忧心忡忡的:融资、利润、税务、社保……总结到一起就是:钱不那么好赚了,却更容易花掉了。

面对融资、利润、税务、社保的侵袭,寒冬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02、裁员大潮来袭

这场寒冬,不仅在互联网企业,也席卷了整个职场。大批量职员被降薪、裁员的现象层出不穷。

滴滴宣布将裁员15%,涉及员工超2000人。不过,因为丰厚的补偿,有滴滴员工表示“大家本来都怕被裁,知道补偿以后都希望被裁”,竟然裁出了幸福感。

美团被爆出3分钟签字画押滚蛋,根本没有反应机会,负面新闻爆出后,当天股价应声下跌。

人人车裁员掀起大风波,被裁员工上门维权,公司还被传出“宣布破产”“关闭所有站点”“资金链断裂”等消息。

《财经》报道,网易有一轮较大幅度的裁员,严选裁员30%—40%,味央裁员近50%,公关部裁员40%……

据智联招聘数据统计:2019年第三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3%。

互联网裁员潮来袭,让不少人产生了悲观心态。在目前这个环境下,我们都明白,作为员工,不努力提升自我,也许下一个就是你。

因此,对于个人的建议就是:市场目前在调整过程中,慢慢会回归稳定而且趋于常态,大家要做的就是耐心提升个人能力。

这是市场改变不了的,而且也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自己变强了才不会被淘汰。

面对融资、利润、税务、社保的侵袭,寒冬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03、企业如何自救?

对企业来说,“盈利”才是度过寒冬的最佳法宝。而生存法则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

企业精简管理,减少冗余流程,升级产出效率。

外包和共享成为关键词。 将专业的事外包给专业的人,获得成本和效益的双控,因为首先很难寻觅到合适的人才,其次人员的流失也很难控制。

而共享,则是相互赋能的过程,以将过去无法拥有的资源为你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本质上是被赋能了。

2、紧抓机遇

危机和基于并存。拼多多的上市,让我们看到了小镇青年的购买力。

互联网的战场不仅只有北上广深,80%的人口分布在二三四五线城市和乡村。

创业家、创业者可以思考怎么满足80%的人群,即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只有3000元,又如何满足这部分人口的需求?

面对融资、利润、税务、社保的侵袭,寒冬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3、现金为王

经济好时,各种融资烧钱让企业骄傲的扩张;而一旦行情不好, 大家都捂紧了钱袋子,消费者也看不到补贴了,自然购买积极程度下降了。

企业持续发展还是要不违背真正的商业原则,盈利才能生存,现金才是硬通货。

4、税务筹划

企业提高财税管理,严控税筹风险,避免财务纠纷带来的损失,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资本寒冬下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相较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面临更重的税收压力。而且中小企业本身溢价能力有限,如果在税务上没有任何筹划,很难降低企业成本。

一个企业如果跟不上政策的变化,那么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企业做税务筹划的目的就是紧跟政策,紧跟时代,帮助企业有效规避自身的各种财务风险,助力企业走的更加长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