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書、俗書兩大陣營,誰在真正維護書法傳統?

寫好漢字是每個中國老百姓潛意識裡的美好願望,但不是所有的毛筆字都能等同於“書法”。書法在當下逐漸成為有清晰邊界和門檻的“專業”,需要“術業有專攻”的專業人士持續地投入。

醜書、俗書兩大陣營,誰在真正維護書法傳統?

書法復興三十多年,關於“書法的美”卻存在較大爭議,因為“美”不像“高”“矮”“胖”“瘦”那樣有一個公認的評判標準,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大陣營在網上互懟,一方說另一方變亂古法,是“醜書”;另一方說對方平庸不堪,是“俗書”。

比較有意思的是,雙方觀點上針鋒相對,卻都以維護真正的書法傳統自居。這就引出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即書法的“美育”缺失太久了。

醜書、俗書兩大陣營,誰在真正維護書法傳統?

蘭亭獎作品與趙之謙作品


當代書法教育,向上有高精尖的高等教育,向下是大量的少兒培訓班,而大眾層面卻缺少建立在藝術審美力基礎之上的“美育”。沒有“美盲”的結果是:有海量的書法參與者,但大多數人在藝術上卻是“美盲”。

即便是一些文科教授、領導幹部、科技專家,本來都有各自的文化素養和職業積累,但對書法卻沒有審美能力,對著那些譁眾取寵、扭捏作態的江湖書法,卻不厭其煩津津樂道。對書法審美把握的判斷力和感悟力,在當代大眾書法領域中是“缺位”的。

醜書、俗書兩大陣營,誰在真正維護書法傳統?

書法不是一般的寫字,書法欣賞一定要超越點畫和結體的表現,去感悟精神性的內容,如唐代張懷瓘所說的“善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神采”只能意會,靠感覺去把握。感覺能力每個人都有,而且大致相同,看到精巧、飄逸、寧靜的作品自然會感到優美,看到粗獷、豪放、雄渾的作品自然會感到壯美。

醜書、俗書兩大陣營,誰在真正維護書法傳統?

但僅僅有這些感性認識還不夠,還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專業的闡釋。書法創作是在連續的書寫中表現和完成的,因此還要想見古代大家的“揮運之時”,在領會書寫節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用筆和結構,並將兩者統一起來,進而領略到包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象”,體會到作品的“神采”。

杜甫說“歲暮陰陽催短景”,看著易逝的流光從眼前滑過,想到宇宙之浩瀚,時空之無窮,愈感個體之渺小。又想到楊子見歧道而哭,阮籍途窮而返,面對分叉而迷茫的小徑,所有的人還不是一樣嗎?

醜書、俗書兩大陣營,誰在真正維護書法傳統?

所不同的是,先賢能超越個人一己之榮辱得失,不拘囿於塵世的瑣碎,而能夠觸及宇宙、生命的本質,遂於悲涼之外而有曠達自適相伴。故范仲淹《岳陽樓記》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之語,進而抵達更高層的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醜書、俗書兩大陣營,誰在真正維護書法傳統?

從滕子京的“憑闌大慟”,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間有一個超越,即從精神的困頓和淹蹇中超脫出來。蘇軾晚年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雖有幾分自嘲的意味,但那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邁,千百年來感染了無數失意文人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