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寫在前面:

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職業規劃師,最經常被問的問題無非就是:我應該怎麼選?

通常我會讓他們用一個方法:

「假如,假如這兩個選項,到了兩三年以後,你分別都後悔了,那會是什麼樣?你覺得哪個後悔更能忍受一點?」

「假如,你不想讓那個特別後悔的後果發生,面對當下這兩個選項,你會做點什麼?」

人生就像一連串的選擇題,困擾我們的往往不是題目本身:而是因為選項太多,是超越我們在這個年紀的超綱的選擇題。

我們沒辦法衡量“後悔”。因為,選擇題最難過的不是選錯,是曾經選對過。

每一個選擇都可能通向最好的結局,也可能通向最壞的結局。上一秒,它還是萬分明智的選擇,下一秒,它就可能成為無比愚蠢的選擇。

有一部叫做《蝴蝶效應》的電影,其實還挺誤導人的。它讓你誤以為,有一些特定時刻特定環境下的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任何細小的差異都會引發你和周遭所有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所以,好多人好害怕做出“超綱”的選擇,不小心就把我人生有限的時間浪費了。

可是,怎麼會呢?

沒有哪次選擇可以決定一切,因為你每時每刻都在做出選擇。

前幾天晚上睡前,看到大海的一篇文章,引發了自己的很多思考,也獲得了一些新的答案。在你閱讀完她的文章後,你一定也能找到你想要的那個答案。

——Sun

1

這周在補落下很多個月的日綜,其中一個是中居正廣主持的《中居君決定一下!》,有一段特別有意思。

“我有個問題想請中居先生來決定。”

鏡頭裡一個白淨的 20 歲女生靦腆地笑著說。

“喔!請說。”鏡頭切到演播室,大家興致勃勃等她提問。

“我和朋友來秋葉原玩,我們今晚該去吃日料還是西餐?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這什麼破問題!我當下就像灰原哀看元太他們猜謎時一樣,翻了個哭笑不得的白眼。

當然,這只是綜藝效果了。這個節目每期會在東京街頭,找四五個普通人,他們各自在工作、生活、情感上有兩難的問題。

演播室裡的中居桑和各位藝人們幾分鐘的討論後,中居桑會為 ta 們最左右為難的這件事,做一個乾脆的選擇。

還會採訪這位普通人做了決定之後,ta 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比如有一個 25 歲的女孩,三個月前被結婚為前提談的男友甩了,可分手後兩人見面的次數,竟然比在一起時還要多。

這讓想盡早結婚的她很糾結:

我應該繼續經營這段拖拖拉拉的感情,還是果斷分手?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男方提分手的理由是“(分手的)時候到了”。女嘉賓們七嘴八舌:

“呵,男人!”

“但即使讓你別見他,你也做不到吧?你看起來那麼喜歡他!

而且你看起來很幸福哦,笑容超級可愛。”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一輪討論之後,中居桑的建議是:

繼續這段關係。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畢竟一週見面 6 次啊!!

過了幾天,回訪這個女孩的時候,她說他們最近白天也開始約會啦,兩個人好像回憶起了以前的相處模式。她在期待下週男孩的生日到來,希望可以重歸於好。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看完這個節目最大的感受,其實是關於“勇敢”的。

長到二三十歲的我們,和以前相比,變勇敢了很多啊。

我們以前怕黑,不敢一個人睡,現在連有一絲光都睡不了;

我們也不怕鬼了,因為微博看多了,知道世界上有些人比鬼可怕得多。

當然還有社交恐懼症、電話恐懼症……最近我甚至連蟑螂都免疫了,我可以鎮定地踩死/紙巾按死它,丟掉,不會再尖叫跳上沙發了。

那麼那麼多的事情,我們不怕了,可以一個人解決。

可是,“做決定”這件事,到底是有多可怕?

為什麼人越大越膽怯,連晚上吃什麼、要不要辭職/分手,都希望別人來替我們做決定呢?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2

很多讓我們抓耳撓腮的問題,都體現在我們必須獨自“做決定”這件事上。

而且,不能一個人糾結。大學生和職場新人們,就很愛出類似的單選題“考”別人。

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和比他們有經驗的人交往的機會,當吃喝正酣,話鋒很自然會轉到“答題環節”上。

從尚算簡單的“我要辭職/分手/讀研嗎?”到相當抽象的“你覺得我適合做 xx 行業嗎?”恨不得問個遍。

這些問題被問爛無數次,還是會週而復始出現。像礁石無法阻止漲潮,你也無法阻止“想不通”所帶來的焦慮。

問問題的人,當下是真的很想要一個確定答案。就好像以前拿到習題冊,我們總是第一時間翻到最後,看到有“參考答案”的話,一下子會安心很多。

不過內心深處,問問題的人更渴望的,其實可能是超出預期的那部分。

ta 表面上想聽一句支持:“選你喜歡的行業吧”;

其實 ta 內心最渴望聽到的是:“你是一個 xx 的人,你很適合做 xx 行業,放手去吧!”

ta 表面上只需要別人推一把就能堅持下去了,

實際上 ta 需要人撈一把,加推一劑雞血:“那些堅持了 3 年的人,工資都翻了三番哦!”

如果生活是盤狼人殺,我們最希望有人悍跳預言家,翻開我們的命運底牌,告訴我們的人生怎麼走,才是最優解。

最好能詳細到在幾歲的哪個關口要全力衝刺啊,在哪個路口記得小心減速啊之類的。未來的某一天可不要睡晚了,耽誤了重大轉折點,等等。

等不到預言家,我們只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

也有些人,乾脆賴在河邊不走了,用微博和綜藝稀釋焦慮,沖淡緊迫,繼續過著不鹹不淡、不向往的生活。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3

有時候我在想,做決定那麼難,是不是因為我們已經承受不起“選錯”的代價了?

當今社會發展那麼迅猛,日新月異,你不喜歡的專業已經讀了兩年,在前景黯淡的行業做了五年,現在想退出覺得“成本太高,來不及了”,還有什麼資本重來一次?

但,真的是這樣嗎?

薛兆豐教授在他的經濟學講義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漢堡包被咬了一口,電影已經開場 20 分鐘,一段感情談了三年得過且過。這些投入了、不可回收的元素,我們一直以為這叫做成本。

不是的。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那成本是什麼?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你用 20 塊買了漢堡包,放棄了買一本以後可能會絕版升值的書;你去看一場電影,因此放棄了去聽一場大神的講座;你因為捨不得三年的感情,而放棄了那個可能是 Mr.Right 的異性朋友的邀約。

這些你因為選擇了 A 而放棄的 BCDE 選項,其中 B 比 CDE 價值都高,那 B 才是成本。

當我們正在經歷一段拖拖拉拉的感情,就像在看一場爛片。我們互相心不在焉,邊看邊嫌,想離開又怕後悔,怕代價太大,總是無法乾脆地做選擇。

在自嘲“選擇困難癌”之前,我們要開始明白:只糾結於身後的沉沒成本,不向前看,這永遠都治不好我們的選擇困難。

那我們要依靠什麼去做選擇?薛教授的一句話很值得思考:

“有多少人會在電影播到 20 分鐘的時候,就當機立斷站起來離開呢?”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所以,那面對那個煩了我們很久的問題,我們到底要怎麼選?

其實經濟學家也已經給出了答案——

每當我們要做出決策的時候,總要問一個切中要害的問題:

“我們還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預期的回報?”

4

上學的時候,你有遇到過一個選擇題怎麼都選不出來的情況嗎?

它可能是在 AC 兩個選項怎麼看都沒毛病,有可能是你完全無從下手的題,可能連題目都沒看懂。

那個時候,我們是怎麼應對的?

段子裡說:“不會做就選 C!”

老師強調:“選擇題不會做,隨便選也要給我填滿!”

放到現在,這或許也是我們需要的一種生活哲學。真正輸了的人,都不是選“錯”了答案的那些,而是想了 10000 個藉口什麼都不做,最終交了白卷的那些人。

《中居君決定一下!》裡,還有一個 23 歲男生,他很開朗,特技是花式鬥雞眼。

他正在“回家做穩定工作”和“留在東京做街頭藝人”之間煩惱。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我心想,他在鏡頭前表現欲那麼強,試試當街頭藝人也不錯?結果那邊中居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你不如回家工作吧!”

他說,用眼睛的才華始終會有天花板。而且要是走在半路,有人對你展示花式鬥雞眼,別人也會很困擾的啦!(笑)

後來,小哥聽取了他們的建議,回到了老家靜岡縣工作。他在那條盡頭就是富士山的小路上錄來視頻,依然爽朗搞怪,表情豐富。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他向大家報告完自己以後會在業餘時間錄搞笑視頻之後,他又秀出那個靈活的鬥雞眼。

看到這的時候,我心裡好像一下子明亮了好多。

對於小哥,回老家工作 ≠ 無法從事藝人相關的事情。

選擇回家,他照樣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做他喜歡的事情。

那,現在我們再看看自己所面臨的問題,真的都選不下手嗎?以及,所有都是二選一、水火不容的單選題嗎?

我反而覺得,很多問題,都是一道有無限個答案的創意料理題。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今天的文章信息量比較大,很多概念知易行難,總結一下:

  •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重要的不是“已經看了” 20 分鐘的爛片,而是看了 20 分鐘發現是爛片,你能否當機立斷地離開?
  • 做選擇的時候向前看,問自己:“我們還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預期的回報?”
  • 你所煩惱的“AB 選擇題”,很可能有隱藏的 CDEF 選項。搞清楚煩惱你的,到底是選項,還是不想動的懶惰?

留言區說說,你現在所煩惱的事情,還會有更好的解法嗎?

90後的選擇困難:這題超綱了,我選不了

《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

《中居君決め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