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獼猴的無症狀感染將為研究新冠療法和疫苗提供幫助

《科學》:獼猴的無症狀感染將為研究新冠療法和疫苗提供幫助


面對新冠病毒病(COVID-19)在全球範圍內的大流行,全世界人民團結在家,迫切等待著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藥物早日問世。


在許多科研人員的努力下,一些富有潛力的候選療法正從實驗室走入臨床試驗。在實驗室基礎研究和醫院臨床試驗之間,合適的動物模型有著重要意義,既有助於深入理解疾病的發病機理,更可以作為評估藥物作用和疫苗效力的基礎。什麼動物可以最為精確地模擬出各種干預措施在人體內控制病毒的效果?在各種實驗動物中,和人同為靈長類動物的猴子,無疑最具說服力。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荷蘭的一支研究團隊確認,食蟹獼猴(一種獼猴)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出現類似於人類COVID-19的輕症,並且會在無症狀感染的情況下排出病毒,可以作為研究新冠病毒感染的一種新模型。


《科學》:獼猴的無症狀感染將為研究新冠療法和疫苗提供幫助


領銜這項研究的是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斯醫學中心(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病毒學家Bart Haagmans博士。他和同事們在生物安全3級條件下,用患者體內分離出來的新冠病毒感染了8只食蟹獼猴,包括4只年輕猴(4~5歲)和4只年老猴。


研究作者在論文中指出,新冠病毒會在猴子整個呼吸道的上皮細胞中有效複製,但大部分猴子沒有出現明顯症狀。而從鼻拭子和咽拭子的檢測結果來看,儘管沒有臨床體徵,這些獼猴感染後也會通過鼻和咽喉排出病毒,這個特點和無症狀感染的人類排出病毒的情況十分相像。


與過去感染SARS病毒的食蟹獼猴模型相比,研究人員指出,新冠病毒會造成瀰漫性肺泡損傷,比SARS導致的肺部損傷要輕得多,但呼吸道排出新冠病毒的時間要早得多——在感染早期,病毒排出即達到高峰。而這些重要特徵正是COVID-19在人群中比SARS檢測更有難度、傳播更迅速的重要因素。


《科學》:獼猴的無症狀感染將為研究新冠療法和疫苗提供幫助

▲鼻拭子(左)和咽拭子(右)檢測結果顯示,感染新冠病毒的食蟹獼猴很快開始排出病毒並達到高峰(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人類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染,並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但比較年輕猴和年老猴的感染結果顯示,年齡的增加並未讓猴子症狀加重、預後變差。不過,研究人員注意到,老年動物體內測出的病毒核酸量更高,而且排出病毒的持續時間更長,鼻中的病毒直到感染18天后逐漸消失,喉中病毒14天后消失;相比之下,年輕猴在感染10天左右就轉為陰性。


在論文最後,研究人員總結說,“數據表明,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長時間排出病毒並表現出COVID-19類似的病症”。由於在病毒排出的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研究人員相信,食蟹獼猴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動物模型,幫助我們有效篩選出人類可用的新冠治療藥物和疫苗。


《科學》:獼猴的無症狀感染將為研究新冠療法和疫苗提供幫助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1] Barry Rockx et al., (2020) Comparative pathogenesis of COVID-19, MERS, and SARS in a nonhuman primate model.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b7314

[2] Researchers identify a model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nonhuman primates. Retrieved Apr. 19,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4/aaft-ria041720.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