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的複習課

期末的複習課

複習是通過重複來強化和鞏固已學的知識。如果一味進行機械化的操練,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那麼,如何能使複習課變得有效並且精彩呢?


當我們將考試放到學習的整個系統中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在考前、考中和考後,我們都有大量有意義的工作可做。

期末的複習課

在考試前後,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各自的角色和分工是什麼?班級多學科綜合發展與班主任自身學科專項發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如何平衡學生的自主複習和教師的指導複習?怎樣激勵學生,促進其成為更好的學習者?......這些都是我們遇到的問題。


01

有效干預,搭建學習腳手架

在考前的複習中,教師可以搭建三類腳手架:知識支持架、心理支持架、氛圍支持架。

知識支持架


複習階段的知識學習不同於新授課階段,教師可以分學科以知識框架的形式製作複習清單,根據學科特點以框架式或條目式呈現所學知識。這樣的導向式複習單,能將複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能級要求明確的提供給學生。


學生結合清單進行梳理,結合複習單,查漏補缺,分析自己在知識上的強和弱,針對弱項制定具體的補缺措施,做到複習工作有的放矢。複習單也為學生自主複習計劃的制定提供了內容參考,學生可根據教師的複習進度和內容,分時段制定計劃,確定每晚和週末複習的具體安排。


教師的課堂複習與課後鞏固,也應該圍繞複習單展開,分層落實,發揮學生間的互動與督促。如果時間充裕,教師可提前邀請部分學生參與複習清單的製作,讓學生表達各章節他們的難點在哪裡,尋找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素材和資源。

心理支持架


複習往往也是一場心理戰,學優生目標高、壓力大;中等生刷題多、變通少;學困生基礎弱、提效慢。平時學習上積累的問題,在複習期間會更集中性地暴露出來,學生容易心煩氣躁,此時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撐。


班主任應積極建立“主動、會動、能動”的複習機制。教師一定要保護學生在學習上的安全感和自尊感,特別是對學習上有放棄念頭的那部分學生,儘可能激發起他們的自尊,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不足,積極補缺。


氛圍支持架


複習氛圍的營造也是良好班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個體,觀察他們是否積極、主動、投入地參與複習。同時,重視學習小組的打造,出臺具體的措施和活動,激活團隊複習的活力。


激發團隊活力的方式多樣,我們學校的班主任就有很多創意的做法:打造學生師徒,培養金牌小組,開展時間管理分享會,成立班級“智囊團”,編印目標達成卡,製作複習自評激勵條等。

期末的複習課


02

師生PK,誰略勝一籌?


複習期間還應該儘可能發揮學生榜樣的輻射作用,利用班會課的平臺,讓學生交流分享經驗。可以圍繞個人的複習計劃、筆記和錯題的整理、小組合作複習的實踐等展開交流。

期末的複習課

計劃

期末的複習課

筆記

期末的複習課

錯題

期末的複習課

團隊複習

期末的複習課

小組分享

03

期待效應,成就最長情的告白


我們相信學生會按照教師所表達的方向和水平來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調整自己的角色意識與角色行為,從而產生教育的效果。不管是在緊張的複習期間,還是緊湊的兩天考試中,老師們都將自己對學生的尊重、關心、信任和愛詮釋為一種期待。



身心陪伴


複習期間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況,每日一早進班給學生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從容的微笑,觀察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和麵部表情,有意識地詢問睡眠狀況。這些都能有效幫助老師更加了解學生情況,把握複習節奏。


考試當天,更要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早一點到班級,問問學生的早飯情況,觀察一下有沒有因為緊張而鬧肚子的同學。提醒學生帶上水杯,考試中適當喝點水,有助於注意力的集中。


臨場指導


臨進場前,就不要談知識啦,提醒學生檢查一下該帶的文具,強調一下規範答題和書寫要求。教師應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如驕傲型、馬虎型、不自信型等)做出具體的臨場指導,以提升他們的應考技能。


對個別學生,不妨走到身邊,悄悄耳語或拍拍肩膀,師生間的會心一笑,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哦。


全局意識


各科老師,特別是班主任,一定要有考試的全局意識,不要在學生考完自己學科後過分追問考試題目和答題情況,造成學生不必要的緊張或失落。期末考試對於學生的學科均衡和各科發揮都有較高要求,我們要儘量平穩的讓學生考一門,暫放一門,稍作休息後準備下一場考試。


當學生表達出有幾道題做錯了的時候,教師可以從整體試卷的難度和個別題目的設計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認識到“你難人也難”“不過分糾結已經發生的事情”“關注自己可以把握的部分”等,幫助學生儘快調整內心狀態。


期待有多種具體的表達方式,眼神、對話、表情、策略,總有一種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期待,從而內化為對自己的期待與動力,激發內驅力。

期末的複習課


04

以專業的視角指導學生

自主反思、主動調整


科學總結


考試結束後,面對分數和數據,其背後的原因和生成的教育資源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盒式圖、貢獻率、學生個體浮動情況,學科失分點的分析……都是老師和學生“談成績”的重要資源。


對這些內容進行科學分析,遠比關注分數本身有意義的多,它也是指導師生髮現問題,調整方法的重要依據。引導學生正確歸因,也是考後分析的重要工作。


一般來說,學生考得好的時候,往往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的功勞;而沒考好的時候,往往向外歸因,認為是試卷難度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失利。此時教師不宜隨口評價學生在考試中的發揮,而是應該

客觀、全面地引導學生展開分析,肯定優勢,明確不足,一起尋找提升點。


在具體措施的制定中,教師不妨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等形式,鼓勵學生同質和異質交流,促進認同感,鼓勵相互借鑑。在措施中還應明確地讓學生提出需要家長和老師提供怎樣的幫助。


三方合力

肯定了優勢、找出了不足、制定了措施,接下來就要開始新一輪的學習了。新的學習過程必然需要多方合作,才能讓學習效果最大化。


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分層滿足,落實需要層次理論;

因材施教,抓住個體的教育契機,讓學生獲得尊重感和信任感;

開展家校合作,通過家長群開設“線上家長課堂”;

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自我追問,打破班級現有平衡感;

完善制度,建立教師、家長支持系統;

巧設積分,評價師徒結對和學習小組,促發鯰魚效應;

召開班級表彰會,經驗分享,激發榜樣作用......


任何一種有意思的嘗試,都能讓班級通過考試煥發新的生機。通過對考試的分析,我們希望學生能相信自己擁有可以變得更好的能力;能夠掌握具體的自我提升的方法並執行;能夠在行動中尋求幫助,並逐步主動幫助他人。這樣的考試便有了更多育人的意義。


複習迎考、考場發揮、考後分析,每一個環節都是教師培養學生學習力的有效途徑。當我們將考試放到學習的整個系統中去思考,它的作用和功能才會被真正定義。


有了這樣的複習連環計,學習效果還不翻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