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思考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思考

在書籍唾手可得、自媒體恆河沙數,人人皆可為作家的當下,讀書以及讀書之後的寫作究竟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週六一大早起來,看到手機上一個在去年高考中考取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學生拍照發過來的文章,是她前一天半夜兩點多寫在日記本上的,關於這些天最熱的那個熱點——某上市公司高管性侵養女,內容關於真相與法律,關於輿論民情。

她說這個事情發生了24個小時,有好多的感想,特別是和大學學新聞的同學進行了一些討論,感覺學新聞與學法律的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多有不同,感想挺多,覺得再不寫下來就會忘掉。我和她溝通的時候說,寫作對寫作者自己來講,一是思考和整理,二是記錄。

我個人比較喜歡讀書,而且讀得特別快樂,但是比較懶,寫的不多。雖然讀書確實很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是實打實的,但我也知道這種閱讀產生的流暢感,會給人以自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假象。正如《認知天性》上說的,是一種“流暢錯覺”。

原文這樣說:“傾向於把流暢閱讀文字誤認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內容,就會導致流暢錯覺。”

只有寫下來,特別是結合工作生活實際寫下來,才可能使閱讀得到的認識更加深刻,才可能改進某些凝固的認知,才可能改變行為,或某種程度上改變行為。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思考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閱讀《認知天性》的部分心得體會。

我的思考和此處的記錄,或許可以一定程度上證明上面所說關於閱讀與寫作的認知。

《認知天性》是11位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這本書在大量認知心理學研究與實驗的基礎上,從理論到實踐給了我們全新的關於如何學習的寶貴意見。

對於我個人來講,閱讀此書收穫頗多,反覆思考取捨,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前自己的長久以來的某些疑惑,本書給予瞭解答。二是反思自己及所在備課組的教學實踐,對許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並根據本書所提供的學習策略,結合學生學習及教學複習的實際,思考一些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對數字超級不敏感,在帶錢包的年代,我永遠是在數清楚自己的錢包有多少錢兩小時之後,將我有多少錢忘掉,或者情況稍微好一些,會記住百位數或十位數。為此很多同事引以為笑柄。

我對數字不敏感,但對語言文字比較敏感,比如對於手機給予的海量信息我偏愛閱讀文字而不愛看視頻,比如我可以比較快速的背誦一首很生僻的詩。

讀《認知天性》同時,我同時又讀《康震講王安石》,我隨機進行了一次檢測。該書48頁有一首七絕:“偶向松間覓舊題,野人休誦北山移。丈夫出處非無意,猿鶴從來不自知。我花了1分11秒順利背誦下來,而且包括看上下文弄懂它的意思(其中有典故)。

這個問題的原因在哪裡?《認知天性》的理論部分告訴我,大腦負責學習的神經迴路是可以強化的,長期接觸語言文字,自然負責處理語言文字的神經迴路得到強化,而負責數字處理的神經聯繫因疏於訓練而弱化,如此而已。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思考

對教學實踐進行的反思

在認真學習本書之後,根據本書所提供的學習策略,結合當前學情及教學複習實際情況,對我自己及我們備課組的教學實踐進行的反思,並思考一些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

第一,本書第3章“後刻意練習時代的到來”中指出,“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而“穿插練習有助於長期記憶”,“間隔練習使知識存儲得更牢固”。特別令我們警醒的是,書中提出,反覆閱讀、集中學習會讓我們產生精通感,而這種自以為精通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幻覺。

深入思考我們近幾年語文成績提高的原因,恐怕其中之一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了限時作業、周測和月考。這些作業和考試,就是書中屢次提及的檢索,努力檢索和反覆檢索。作業和考試其實也就是穿插練習和間隔練習的具體應用。

現在,在我們高一高二的基礎教學中,除了堅持限時作業、周測、月考,我們是否也可以或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檢索練習?

書中有關實驗表明,“只需在一堂課上加入一次測驗(檢索練習)就能極大地改善學生期末考試的分數。而且,課堂測驗進行得越頻繁,收效就越大。”

具體來講,比如在文言文教學中,用課堂5~10分鐘時間,對前邊所學的文言文,比如前一課,進行重點字詞、句式的檢測。這樣將小測驗穿插進行並堅持下去,應該能夠避免學生光是認真聽課及做筆記而產生“自以為掌握了”而實際並未掌握的假象出現,應當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對於早讀的重頭戲——64篇的背誦默寫,我們高一其實一直在堅持間隔練習,比如將初中篇目的複習穿插進行,高中篇目在其學習之後隔3~5天或1周複習背誦等。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思考

第二,本書第5章“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中,特別強調“實踐和檢測才能暴露學習漏洞”。

記得很多年前(上世紀90年代)的高考複習,我們用許多時間講語言知識,語法修辭,甚至語音文字,而近幾年高考應試複習的成功證明,“練習考試化,考試日常化”是非常有效的。

練習與考試就是語文學習的實踐和檢測,因為在練習與考試之後我們對其中學生反映出裡的問題及時講解,學生查漏補缺日常化、長期化,自然在高考所考查的各類題型上不會有太大漏洞和差錯,學生應試能力自然也相應增強。

這一點對我的啟發,就是在高考複習中,要堅持考點複習中,運用“先練(先測)後講”的原則。要先用測試摸清學情,掌握學生該考點存在的問題所在,杜絕考點複習時一上來就講知識、講例題的做法。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思考

第三,關於反思和心理演練。

本書第63頁中說,“每天反思就是一種有間隔的檢索練習”。第4頁說,“與反覆閱讀這種複習方法相比,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會更有效。”

反思,或者說,在頭腦中複習演練,或曰心裡演練,以我個人學習的經驗來講,是一種非常高效輕鬆的方法。

比如,學習新的健身操,每節操4小節或者5小節,每小節操少則十幾個動作,多則三十多個乃至六十多個動作,如何儘快記憶?

我常常用心裡演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先看一兩遍視頻,爭取基本記住並找到每節操的規律,然後晚上入睡前或上下班路上進行裡演練,即在頭腦中回放,或者說在頭腦中複習演練,效果非常好。

此法還有一個好處是有助於睡眠,因為特別集中專注做一件事情,和冥想的本質是相同的,屬於正念冥想是一種。

對於教學來講,引導學生利用空閒時間對重要概念重要知識進行心理演練,應該是有良好效果的。

具體來說,比如剛學習的文言文,做一個睡前心理演練,即臨睡前回想課文內容或重要字詞句式。或者在高考某一考點的複習中,睡前回想該考點的知識點和考查方式以及答題策略。本書第83頁有幾句話很有意思:“當你累得躺在床鋪上睡不著覺,不想再過第二天的時候,你可以在心裡默默演練。這也是一種有間隔的練習,而且同樣有幫助。”

我還想到這種學習方法的一個具體的小運用,就是將前一天課前一分鐘學生積累的古代文化常識或成語,第二天課堂上用半分鐘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回顧反思。這樣的學習效果應該會較缺少這一環節更好。

除上述所言,本書還有諸多理論和策略對自己深有啟發,篇幅所限,難以盡述。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思考

結尾:

回到開頭提到的那位同學,作為能考清華大學的文科學霸,大家自然可以想到,她一定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當然有許多表現,其中之一就是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第一步,多讀書,勤思考,寫下來;第二步,寫作中思考寫,作中整理;第三步將思考所得用於實踐,收穫改變與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