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楊康(5):對比郭靖、黃蓉、拖雷、趙敏

5、楊康和郭靖

做對比的話,還是要從根兒上說,這兩人的成長,三觀的逐步形成。

最主要的有影響的三個人,母親,妻子和師傅。

第一是母親:李萍和包惜弱。

從郭靖還是個孩子,義救哲別這裡就能看出來。

那人一頓大嚼,登時精神勃勃,一骨碌跳起身來,叫道:“好兄弟,多謝你!”從手腕上褪下一隻粗大的黃金鐲子,遞給郭靖,道:“給你!”郭靖搖頭道:“媽媽說的,應當接待客人,不可要客人東西。”

接著,鐵木真帶人來捉哲別,鞭子痛打、放獒犬咬、給珍寶,無論威逼還是利誘,郭靖都沒有出賣哲別。

郭靖心中打定了主意:“我只是不說。”

這都是李萍平常的言傳身教,教給郭靖的一些非常樸素的價值觀。

同時也是郭靖自身性格的一方面因素,就是樸拙倔強,遇強則強,越遭遇挫折,越能奮勇向前。

在最後大軍南征郭靖遭遇道德困境,忠孝難兩全時,李萍自殺成全郭靖的節義,可以看出平常這樣的言傳身教還有很多。李萍為郭靖以後人生的三觀奠定了一個非常基礎性的作用。

還有一點,是身份認同的問題。

拖雷勸道:“安答,你自小生長蒙古,就與蒙古人一般無異。趙宋勾結金人,害死你的父親,逼得你母親無家可歸。若非父王收留,你焉有今日?你我兄弟情深義重,我不能累你做個不孝之人,盼你回心轉意,遵奉大汗令旨。”郭靖望著母親,就欲出口答應,但想起母親平日的教誨……

這裡可以看出郭靖也有猶豫,也確實準備答應的。拖雷這一番話,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很中肯了。

要不是因為母親,郭靖在這個十字路口,是極有可能站在蒙古一邊。

這裡就寫出了楊康和郭靖,準確說也應該是包惜弱和李萍的區別,李萍對郭靖最重要的一點教育,就是身份認同,不要忘祖,在一些非常根本的大局層面的東西,對郭靖抓得很緊。教育到位。

這裡顯然能看出作者的影子,金庸明顯也是要做個對比,郭靖雖然貧民,但後來和拖雷相交,又做了金刀駙馬,已經相當於一個蒙古貴族了,不比楊康差,但最後還選擇了南宋,楊康自然是作為反面教材。

但其實這兩者是不一樣的。郭靖和他母親在蒙古的情況,可以參考金庸《白馬嘯西風》無論是之前或者之後,他們總是作為異族人而存在的,蒙古包甚至也是單獨在一塊的。

而楊康出生及成長的這種情況,是和金國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但即使如此,不論楊康還是郭靖,這選擇,總是兩難選擇。以現代的標準來看,打個比方,郭靖就相當於華裔蒙古人了。雖然是華裔,但如果出生地、成長地、兄弟、女朋友都是外蒙和外蒙人,那國籍自然也是外蒙,現在中蒙打仗,你要他怎麼辦,他也一定是處於兩難困境的。

跟楊康差不多,假設楊康出生地、成長地、家庭朋友學校教育,都是日本,而楊康還不知道自己是華裔,從心底身份認同就是日本。

這又能說什麼。

所以,放大了,以現代國家標準看,郭靖幫蒙古,楊康幫金國都沒什麼問題。畢竟國籍都在那放著。也不能站在這邊立場,強自道德批判。最好當然是兩個民族都好好地,不打仗,自己也兩不相幫,不然無論如何,自己都是處於道德困境的。

這種困境,就是說你怎麼選都不對,但是以小說的倫理道德觀看,自然是郭靖正確楊康錯誤,另外再加一些其他的道德貶壓,比如貪圖富貴之類的。塑造成為反派,作為和主角光明面的一個對比。

所以如果按小說的道德觀看,李萍給了郭靖最關鍵的身份認同。少年人都是懵懂的,關鍵看母親怎麼做。包惜弱呢,從來沒提他是南宋人,以至於十八歲剛提的時候,楊康睜大眼睛,一臉懵懂。最關鍵的一點身份認同,沒有。

第二是妻子。黃蓉和包惜弱。

李萍教給郭靖非常樸素的價值觀,義氣大於富貴,在一些大關節上給郭靖把握住了。而黃蓉在相處過程中,認同,豐滿,並且主動維護了他的價值觀。

黃蓉給郭靖講過范蠡的故事,辛棄疾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韓世忠、岳飛的故事。黃蓉只是講故事,郭靖做選擇,譬如郭靖更認同文種,而對范蠡飄然離去置之一邊,要是令狐沖,黃蓉講完故事,必定選擇的是范蠡。最後選擇如何還是母親的影響和郭靖自身性格因素。

所以黃蓉在相處過程中,不斷地豐滿了郭靖樸素的價值觀,加入了民族大義的層次。並且她能夠認同他,主動維護他的價值觀,以黃蓉性格,是不可能會守襄陽幾十年,最後甚至殉國而死的。但是因為郭靖,她願意和他在一起。

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再看穆念慈和楊康。

靖蓉夫婦實在是少有的能夠互相理解的一對,理解本來就難求,所以穆念慈不理解楊康,也屬於正常。

黃蓉給郭靖了很多影響,不斷地鼓勵他,依賴他,誇他,讓他從自卑變得自信。兩個人是互相成長的良性關係。而且是比較平等的關係。

穆念慈楊康這一對,相處中,穆念慈其實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楊康是掌握主動權的,穆念慈希望楊康向好,楊康一直是表面敷衍對付,兩個人在書中看來,也沒有正經的談話過。

第三是師傅。

丘處機對楊康一直是處於放養的狀態。除了教武功基本沒教怎麼為人處事。看楊康的手段行事,基本都是跟從完顏洪烈學的。

對比下江南七怪,尤其是柯鎮惡,痰唾東邪,杖打西毒,掌摑北俠,怒斥西狂,急了連南帝和北丐一塊罵。

雖然武功不行,人硬氣得很,得罪了這麼多人,還得以善終,活了一百多,很厲害的。你不佩服不行。

武功不行,但有俠義道精神,也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對郭靖影響很大。

所以相比起江南七怪,雖然武功比不上丘處機,但是論起是否是一個合格的師傅,丘處機卻是遠遠不如的了。

從上面三層對比來看,楊康的成長過程中,關鍵的教育全部都是處於缺失狀態。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三個人,師傅,母親,妻子,都沒有給予過正常的引導教育或者理解。倒是平常和完顏洪烈相處學習比較多,看他行事風格,跟完顏洪烈如出一轍。

6、楊康和黃蓉

黃蓉其實並不比楊康正義多少。

說楊康不是壞人,欺負弱小才是壞人,從書中看,楊康對付的都是他看做的敵人,而且確實也是有分量的對手。楊康是否欺負弱小了?他對付的反倒都是武功遠勝於他的。

再說好與壞,用好人或壞人來評價一個人物,是非常方便然而也是非常粗暴的,人性是複雜的,偉大的小說往往能描寫出好人的缺陷,壞人的優點,描繪出人性的複雜和幽微。

再看黃蓉呢,

郭靖奇怪:“你幹甚麼?”黃蓉叫道:“我瞧瞧這位太太的模樣。”

她聽到了黃蓉那句話,豎起一對濃眉,惡狠狠地瞪目而視,粗聲說道:“有甚麼好瞧?”黃蓉本就有心生事,對方自行起釁,正是求之不得

……

那胖婦人橫臥在地,口中更是汙言穢語滔滔不絕。黃蓉左手伸出,抓住了那胖子抽來的鞭子順手一扯,那胖子登時摔下驢背。黃蓉提鞭夾頭夾腦的向他抽去,那胖婦人大叫:“有女強盜啊!打死人了哪!女強人攔路打劫啦!”

黃蓉一不做、二不休,拔出峨嵋鋼刺,彎下腰去,嗤的一聲,便將她左耳割了下來。那胖婦人登時滿臉鮮血,殺豬似的大叫起來。

“黃蓉本就有心生事,對方自行起釁,正是求之不得”,碰到出氣筒,就把人左耳割了下來。

楊康有沒有這麼幹過,真正的欺辱過普通人呢。楊康真正在書裡做的所謂“壞事”,是有的,但卻絕非為了洩憤,而遷怒他人。

另外某些地方,黃蓉和楊康行事風格是頗為一致的。

楊康殺了歐陽克,要接著追殺程瑤迦和陸冠英,因為怕被人洩露出去,雖然最後也並沒有殺成。

看黃蓉呢。

黃蓉心念忽動:“這姑娘如此痴呆,只怕逢人便道:‘他兩個躲在櫥裡吃西瓜,傻姑不說。’只有殺了她,方無後患。”

和郭靖密室療傷,怕傻姑洩露他們的行跡,於是便要殺了傻姑。

黃蓉向外走了兩步,回過頭來,只見郭靖眼光中露出懷疑神色,料想是自己臉上的殺氣被他瞧了出來,心想:“我殺傻姑不打緊,靖哥哥好了之後,定要跟我吵鬧一場。”

最後不殺,也並不是因為覺得不好,而是因為怕郭靖吵鬧,不跟她好了。

所以黃蓉又比楊康正義多少呢。

這裡多提一點。

看古典的武俠小說,不能以現代道德標準來評價。

在武林這種地方,幾乎所有人都不乾淨,道德都有瑕疵,都有案底,也都有殺性,像黃藥師,無端連坐弟子,廢了人家雙腿,搞成殘疾,這放到現代都要坐牢的。黃蓉,一言不合,割了路人的耳朵,算是故意傷害罪了,還想殺了傻姑,彷彿一點後果都沒有。

就算像郭靖,把樑子翁推下懸崖了,律師表現出色,給你算一個防衛過當,運氣差,那就只能坐牢了。如此等等。

《水滸傳》描寫的才算是比較接近現實的景況,殺人之後也得跑路,還有刺面,流放,都是有懲處的,這才是江湖武林人士的現實。

而武俠小說,在這方面始終是架空的。

我們看小說,不能以現代化視角來要求古人,古代和現代,武林和現實,都是不同的,如何能以現代社會已經發展完善的道德法律標準,來要求小說人物,古代人物,以及江湖武林人物。

武俠小說,總體上是懸空的,不僅懸空於現代社會,而且亦懸空遊離於古代社會法律之外。

再比下計謀聰明,幾乎是不分伯仲。楊康格局層次高一些,黃蓉懂得更多。

第一次鬥智,是煙雨樓一役,是楊康人生的輝煌一筆,別說黃蓉,黃藥師,洪七公,老頑童全都束手無策。

第二次鬥智,間接地,楊康遇到拖雷,編了謊話。

郭靖低聲道:“那段天德不是早在歸雲莊上給他打死了嗎?”黃蓉搖頭道:“我也想不出其中道理。用刀刺你的,難道不是他自己麼?這人詭計多端,心思難測。”

從這裡看,楊康智計甚至還在黃蓉之上,只因胸懷不同,楊康著眼更多的是軍國大計,天下大勢,從小處入手,離間敵國,所以黃蓉想不明白。要是換了趙敏在這裡,一定瞬間就能想清楚。

第三次鬥智,就是殺死四怪,嫁禍東邪這裡,楊康是佈局者,黃蓉是破局者,楊康這裡佈局,因為配角,主視角不在這裡,所以是略寫,但是可以略作推想,整個佈局破局過程,非常精彩,最後算是打了個平手,黃蓉略勝一籌。

楊康這裡嫁禍東邪,也是為了削弱南宋民間武裝力量,為金國利益做的考量,著眼點也是軍國大計。所以他後來做的幾件事,都是以金國王子身份做的,我們接受了他的選擇,便也無可厚非了。南宋蒙古及金國之間,就是戰爭,是作為對手之間較量,而無關所謂道德。

除了這三次鬥智,也有一個小插曲也非常有趣。

楊康見完顏洪烈已經逃走,心中大慰,搶在前面,大聲喝道:“完顏洪烈你這奸賊躲在哪裡?快給我滾出來。”黃蓉笑道:“楊大哥,他早聽見咱們啦,您不必好心給他報訊。”楊康給她說中心事,臉上一紅,怒道:“黃姑娘何必開這玩笑?”

楊康叫道:“大哥小心,莫要是殭屍作怪。”黃蓉將抓著他的手重重一摔,恨道:“你還要嚇我!”她料知棺材中必是完顏洪烈躲著,但她總是膽小,生怕萬一真是殭屍,那可怎麼辦?

黃蓉惴惴不安,微一沉吟,說道:“靖哥哥,我試一手劈空掌給你瞧瞧。是殭屍也好,完顏洪烈也好,我隔著棺材劈他幾掌,且聽他是人叫還是鬼哭!”

楊康大急,叫道:“使不得,你劈爛了棺材,殭屍探頭出來,咬住你的手,那可糟了!”

黃蓉給他嚇得打個寒噤,凝掌不發。

黃蓉楊康要是配成一對也是其樂無窮了。

他們之間的鬥智鬥計後來到《神鵰》,就發展成為楊過和黃蓉之間的了。

7、楊康和拖雷

同樣都是結義兄弟,然而關係是不同的。

郭靖和拖雷可以算是發小,從小交好,一起相處了十幾年,感情深厚。這是“存在”。結義則是“本質”,基本參數,概念。因為“存在”,才有了“本質”。有了感情的基礎再行結拜。

而楊康與郭靖之間並無情感基礎,他們的結拜只是基於上一輩的“遺產”,同原生家庭,血緣,國家,甚至宿舍關係一樣,都是不可選擇的,命定論的。他們之間,客觀地描述,只是一個相處了數天的半個陌生人。

這是第一層不同。存在。即有無十幾年感情基礎。

第二層不同,是“本質”。

郭靖最後在南宋和蒙古之間,選擇了南宋——應該說不是選擇,而是由於母親的自殺,成吉思汗逼迫太急,而“不得不”傾向南宋——兩人變成敵對國的關係,然後這畢竟是公器,不影響私義。歷史上敵國的統帥間,同樣存在良好私誼。

所以郭靖與拖雷,儘管兩個國家的敵對狀態,但這並未影響他們的私交。以後郭靖回想起拖雷,也總是我的安達,

但對於楊康就不是了,而是“認賊作父,賣國求榮,人人得而誅之”。

但其實楊康和拖雷又有什麼不同呢?

拖雷代表蒙古來進攻南宋,他表示理解。

楊康代表又何嘗不是代表金國呢,他們之間又何嘗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敵對呢。但是郭靖以及書裡,甚至書外的其他角色,就是認為他應該是個漢人,就是賣國求榮。

但即使如此,郭靖還是把楊康當兄弟,後來也把楊過當自己孩子,郭靖及其所代表的,就是本質主義者,命定論者,而楊康更傾向一個存在主義者。

這就是純粹的理念之爭了。

再說楊康捅了郭靖那一下。

對他來說,郭靖只不過是一個從天而降的結義兄弟,還是迴歸到前面講存在主義那裡,相處時日加起來也不過半個月,而且逼迫要他殺他父親,其實只能算半個陌生人。

在禁宮搶奪武穆遺書,郭靖和歐陽鋒對掌,當時情勢已經有大批官兵過來了,要知道楊康一直都是作為金國人的身份認同,自始至終都是站在金國這邊的,這點說的很清楚了,不必再解釋。他與郭靖本身沒有私人仇怨,前面講過,楊康做的事,除了殺歐陽克那一件是私怨,其他的都是基於敵對國的狀態,楊康,是南宋和金國作為國家戰爭碰撞的一個具象化代表因子。

而郭靖,郭靖就代表個人嗎?

郭靖的第一次出門遠行,是帶有政治任務的。

郭靖去向成吉思汗請示。成吉思汗道:“好,你就到南方去走一遭,把大金國六皇子完顏洪烈的腦袋給我提來。義弟札木合和我失和,枉自送了性命,全因完顏洪烈這廝而起。去幹這件大事,你要帶多少名勇士?”

他的遠行,就是代表蒙古國,去刺殺完顏洪烈。不是一般的武林遊俠。

也是蒙古國與金國之間的一次較量。

這本書中,無論郭靖,還是楊康,都是不同於《射鵰》其他角色的,就是說,他們格局更高,不同於江湖武林其他角色,是帶有政治的象徵。

再看搶奪武穆遺書這件事,同樣也是國家之間較量的一種,而不單單是一般的武俠情節。

《武穆遺書》,是岳飛的遺產,而對《武穆遺書》的搶奪,代表的是南宋和金國的政治軍事較量,是國家利益之間的一次碰撞。

郭靖本身的政治立場就是代表蒙古和南宋來抗擊金國,而這次搶奪武穆遺書,他代表的就是南宋。

而楊康,自始至終代表的都是金國。

所以這次的碰撞,依然還是基於國家利益而非私人仇怨。

8、楊康和趙敏

我們前面比較過楊康和黃蓉的智計水平,

楊康當時對拖雷用計,黃蓉猜不出來,楊康想問題的格局更高一些,是天下大勢,黃蓉猜不到也是正常,因為心思沒往那兒放。

要是趙敏在郭靖身邊,一定瞬間就猜出來了,因為趙敏跟楊康,是在同一個格局層次上考慮問題的。

所以,如果比較的話,趙敏楊康格局更大,黃蓉懂得更多。各擅勝場。

再對比趙敏和楊康。

楊康前面講過,無論是上面的煙雨樓一役;冒領丐幫幫主;與裘千仞結交;禁宮搶奪武穆遺書;害死四怪,單放走一個飛天蝙蝠,嫁禍東邪

哪一個不是驚天動地,非智謀、手腕、膽識,無一不有之人才能幹得出來。

文本細讀的話,小說可以看出很多原本沒有的樂趣的,因為你開始能夠主動發現,補足空白,楊康在射鵰是配角,所以很多都是略寫,但如果你補足空白,甚至把他作為主角,才會發現,楊康,以及他做的事,他掀起的風浪有多精彩。

如果沒有楊康,這本書精彩性完全會喪失一大截。

再看趙敏。

說話之間,群豪已將十八尊羅漢像都扳轉身來,除了極右首的降龍羅漢,極左首的伏虎羅漢之外,餘下十六尊羅漢背後各劃了一字,自右至左的排去,十六個大字赫然是:

“先誅少林,再滅武當,惟我明教,武林稱王!”

殷天正、鐵冠道人、說不得等人不約而同的一齊叫了出來:“這是移禍江東的毒計!”

群豪見這十六個大字張牙舞爪,形狀可怖,想到少林寺群僧慘遭橫禍,這筆帳卻要算到明教頭上,無不戚然有憂。

這樣的智計手段,趙敏甚至一點不遜於楊康。

再到後來,分別收服峨眉、崆峒、武當諸派,把他們關押到一起,威逼利誘,學習他們的功夫,這麼一比,楊康甚至有點弱了。

趙敏和楊康其實頗為一致,因為他們倆都是站在同一個格局位置看待問題,佈局籌策的。

無論是趙敏的嫁禍明教,攪亂武林,抑或楊康的嫁禍東邪,離間敵國,目的都是相同的,

前面講過,從文化研究的觀點看,從階級性上分析,江南七怪可以看做江浙滬一帶的地方豪強的勢力代表,全真教,丐幫也都是參與破壞金國北方糧草和交通樞紐的一股重要力量。

同樣的,《倚天》裡的趙敏,對武當,明教,這些江湖門派做的事也是出於同樣的政治考量。事實上,小說裡結局也確實是明教最後滅了元朝。

總體上來說就是,他們所代表是金國上層的政治考慮,對南宋民間武裝的一種力量上的削弱。

一般通常的評價,或是由於格局所限,道德感強烈,所以進行批判,或是受限於立場因素,對南宋漢民族有代入感。

但是看小說,畢竟要儘量抽離出來,現代社會和古代民族之間也有很多差別。而且對於藝術,不論小說還是電影,如果總用道德去要求去評價,格局總是低了,小說文本的藝術性也會喪失很多。

再說一個前後對比。

金庸到後期格局大了,也更加貼近現實,看趙敏手下的阿大阿二阿三,玄冥二老,實力都是頂尖兒的。

這才是權力的真實模樣。

楊康手下都是什麼二流選手。

另外一個有趣的假設:

如果把華箏替換成趙敏,那和郭靖在一起的會是誰?

在《倚天》裡,趙敏還是後手,周芷若殷離小昭都是在她之前,並且彼此有情誼的。

趙敏情智雙高,現在又佔了先手優勢,智力手段絲毫不弱於黃蓉,還有黃蓉出招的機會嗎

前景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