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论当前中国医疗环境的困境

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医患纠纷时常见于报道,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似乎陷入一种无法调和的尴尬窘境。

那曾经“医者父母心”、“悬壶济世”的美誉在医患双方的记忆里都渐行渐远,尘封在久远的期许中,难以提起。

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在医生看来每天需要承担超高负荷的诊疗工作,接诊的病人数量几乎是自己工作的极限,全年如一日的工作,缺少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却没有得到患者的认可,反而需要担心来自患者的怒火和不满。学医之路也是十数年如一日的苦读,而今工作除了面对患者之外,还有晋升之路的科研压力,来自医院的指标要求,处处是艰辛。自己想来也是何其的悲凉苦闷。

对于患者来说,就医就如同一条长征路,挂号、排队、无休止的等待,可真正就医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还有来自医生那满满的不耐烦。除此之外小病大看,过度开具药物、检查,这都让患者感觉自身的无助,有种医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与愤慨。

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医生与患者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鸣说的隔阂,患者就医时总是怀着小心和谨慎,担心引起医生的不满,不能全心全意的治疗,也担心医生开出的诊疗计划是不是都是必须的。

站在就诊大厅之中,时刻可以感受到每位就医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就算已经排好了号,可依然焦急的簇拥在的诊室的门口,围在医生的诊案之前,深怕错过自己,深怕别人在自己之前就医。

这样的焦虑和不安,弥漫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病痛带来的的焦虑和不安,叠加着就医过程中的不安,让患者很难在医院放平心态,舒畅的面对疾病,坦然接受治疗。

所以就医不再是一种摆脱病痛的轻松过程,而是千难万难的煎熬之路,这让正在经历病痛折磨的患者和家属极其的焦虑和不安。

似乎就医的过程就是对人的试炼,每次就医之前都要做好心理建设,告诉自己看完医生病就好了,不管面对多差的态度,多久的等候,忍一忍就过去了。

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是什么造就了患者如此的不安呢?

是一个个单独的医生吗?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没有医德吗?

我看不见得!

试想如果是你,每天要接待几十个各不相同的患者,他们语言、习惯、文化水平各异,而且每天被一堆人围着,恍如菜市场一般你又如何能做到心态平和的去面对每一位患者。

这就如同一个怪圈,医生和患者的心态都越来越差。

可这一切我想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和管理来避免,医院完全可以提供更好的管理方案,比如严格按照预约顺序管理患者进入诊室的顺序,按照时间段安排患者就医,而不是让所有的患者都集中在早上来就医(中国医院形成的怪圈就是,所有的就医行为都需要早上起大早去排队)。制度保证每个患者可以按照预先确定的时间,确定的顺序来就医,那何来的担忧,何来的争抢。

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我觉着这其中最缺少的就是对于规则的敬畏。大家都是抢着来,看病也是,总是希望挤在别人的前面被接待。如果建立对于规则的敬畏,让那些不守规则的行为被排除。就不会再有人尝试突破规则。

医院有责任给医生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管理责任是医院这个机构的应有之义。

而对于患者来说,规则建立之后,那些理解规则,愿意遵守规则的人会不约而同的守约而为。对于那些陋习已深的患者来说,强有力的规则执行会让他们“接受”规则。

其实初期的不适之后带来的是长久的顺畅,每位患者都会因为此而得到理想的环境。

医院作为患者和医生的“中介”,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的角色。医院应该是服务于这两类群体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权管理者!

同时,医生队伍中那些害群之马,也应该被监管在严格的规则之下,总是存在着一部分医生,品行确有不端,毫无医德。为了某些经济利益,置患者的安危和经济状况于不顾,只考虑如何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人在医生队伍中存在,也在毒害这个队伍。

在引起每位患者的厌恶,挑起医生和患者这两个群体本就脆弱的信任关系。

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制度层面的弊病也是导致医患紧张的一大主因,医生要负责“卖药”,负责创收,你说这样的制度之下医生如何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去诊治?怎么可能只是对症下药,怎么可能不夹带“私货”?

医院不该沦为卖药、卖检查的机构,医院的营收应该来自于诊疗,本来一个靠技术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搞销售的地方。

想要好,怎么可能?

这一切都源自于社会的浮躁,利益至上的扭曲价值观。

医生患者都无法平心静气的去面对本该很简单的就医过程,都怀有焦虑和不安。关系也就很难融洽。

焦虑中的医患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