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心理學—第1章,心智的機制就像電腦

責任和自由意志問題也困擾著法國數學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1662年)。他認為思維類似於計算機之類的機器[帕斯克(Pascal)發明了一種早期的機械計算器],這種機器能進行復雜的運算,但最終只能歸結為信息處理的邏輯和規律。

這種觀點得出的一個結果是人類的思維與動物的思維並沒有什麼不同,帕斯克並不滿意這個結果。為了推翻這一結論,他尋求自由意志而不是理性,這是人性的顯著特徵。

不幸的是,他對自由意志的描述與關於上帝恩典的功效觀點並不一致,而最終得出了一個觀點:不管上帝是否賦予人們不可抗拒的衝動去做正確的事情,他們都不會因此而被拯救或被詛咒,畢竟他們並不是很自由。

極簡心理學—第1章,心智的機制就像電腦

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的興起,思維作為一種計算機或信息處理機的觀點開始流行起來。大腦可能在像計算機那樣工作,或者人們有一臺像大腦一樣的計算機,這些成為認知科學的主要關注點。

除了心理學之外,認知科學還結合了計算機科學[特別是人工智能(AI)]、語言學、心理學、神經學、人類學、哲學以及其他能夠產生有用方法或見解的學科。它關注的是人類與動物的大腦和計算機的本質以及其中的工作和認知過程,包括信息如何在思維(感知)、加工(理解和儲存)和轉化(例如,回憶和創造性行為)中進行表達。

神經病學的出現

極簡心理學—第1章,心智的機制就像電腦

托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1621年—1675年)是一位英國解剖學家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創始成員。他對心智/身體問題的看法牢牢植根於自己具備的解剖學和神經學的知識之中,這使他得出了現在在精神病學和哲學中普遍接受的關於心智的結論。

威利斯將現在所謂的“伴隨”模型描述為:心智的每個心理組成部分必然伴隨著(依賴於)一個相對應的神經結構。因此,每種精神狀態或行為都是大腦神經元一次特定的激活或聯接的結果,或是由某種特定的化學反應產生的。心智不是獨立的實體,而是大腦神經系統工作的產物。這與當代美國哲學家約翰·瑟爾(John Searle,生於1932年)提出的觀點非常類似,他認為,意識是神經元活動自然產生的結果。

極簡心理學—第1章,心智的機制就像電腦

嬰兒認為尋求乳房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憤怒的男孩認為希望復仇是自己的自由意志;膽小的人認為逃離是自己的自由意志;醉酒的人認為是大腦的自由命令自己說出一些事情,而當他清醒時,他會希望自己沒有說過這些事情……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的發言是出於自由意志,而事實上,他們沒有壓制自己說話衝動的能力。

巴魯赫·斯賓諾莎(167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