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很有趣》之六:美貌王后膝下无子,骑墙国君惹下祸端


《古文观止很有趣》之六:美貌王后膝下无子,骑墙国君惹下祸端

《古文观止》第三篇: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对于诸侯来说,家事就是国 事。

这个故事,再次印证了在传统的秩序之下,立嫡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对待嫡子与其他儿子的态度。

这一年,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实际上就是齐国君主的女儿,历史上称为庄姜。

(这个称呼,来源于卫庄公的谥号“庄”与她的姓“姜”;姜子牙的后代)

庄姜是个大美女,引得卫国人八卦之火熊熊燃烧,专门作了《硕人》来赞美她。


这首诗歌,收录在《诗经.卫风》里: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ǔ)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古文观止很有趣》之六:美貌王后膝下无子,骑墙国君惹下祸端


里面有一些生字,已经没必要刻意去认识了。但里面描写美人的形容词,特别是柔荑、蛾眉、巧笑倩兮,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除了正宫的庄姜,卫庄公还娶了个陈国老婆,史书上称为厉妫,生了个儿子叫孝伯,早早就死了。

那时候讲究陪嫁,厉妫的妹妹戴妫也跟着姐姐嫁到了卫国,给卫庄公生了后来的桓公。

(戴妫生的是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完,一个叫公子晋。后来即位当桓公的就是公子完)

此外,卫庄公还和一个侍女生了一个小孩,叫作公子州吁。

这位州吁公子很受庄公宠爱,还喜欢舞刀弄枪,庄公也不管他,庄姜就对他十分厌恶。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国君在立嫡以及长幼次序上搞暧昧,自然会埋藏下祸根。

于是,就有大臣看不下去了,说了一番劝谏的话。

我觉得,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入选《古文观止》,就在于这段话说的非常精彩。


《古文观止很有趣》之六:美貌王后膝下无子,骑墙国君惹下祸端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石碏是这么说的:“我听说一个人真心爱儿子,就要教他守规矩(后世三字经里就有“窦燕山,有义方”),这样才能避免走上邪路。骄奢淫逸,就是走上邪路的开端。如果立州吁当太子,就早点定;如果不立,这样会养成祸患,因为受宠后还不骄的人,很少,骄了还能接受别人的管制的人,更少,被别人管制还不怨恨,怨恨了还不为非作歹的,那是最少最少的啊。”

实际上,这是很明显的心理学现象。

一个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家长常说,我家孩子太拧,总是有脾气,犟的不行,那很大程度上是惯的。

幸好,普通人家没有王位要继承,惯就惯了,顶多在外面受点气,吃了教训,不长记性的混的差点,长记性的还能改过来。

如果要是发生在诸侯王室,那就可能引起大的祸端。

所以,石碏说了这段很著名的话,其实还是原文读着更有味道:“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这也是后世的臣子,经常劝谏帝王的话。


《古文观止很有趣》之六:美貌王后膝下无子,骑墙国君惹下祸端


“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无礼的破坏有礼的,这是‘六逆’。君主行事公平正义,臣子服从命令,父亲疼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六顺’。

不做顺的事反而做逆的事,就会招致祸害。您老是君主,哪能不赶快除祸害,反而等着祸害来?”

庄公不听。

而且,石碏家里也不消停,他儿子石厚就与州吁来往密切。

石碏劝不动老板,也劝不动他儿子,得,全都不省心,不伺候了!于是告老还乡。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实际上,它的目的就是劝谏君王,同时也劝谏世人,要“六顺”,不要“六逆”。

而且,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已经看出儒家治理观念的大致脉络:

第一,尊尊、亲亲。

宗法制是周朝稳定的根基,其基本选择就是尊尊、亲亲,尊重应该尊重的,亲密友爱应该亲密友爱的,从而做到长幼有序。

可能很多人诟病这些话说了等于没说,究竟怎么尊,怎么亲?

实际上,儒家的话语,就是用这个制造弹性空间,给予乡土治理以解释权。

第二,可以看到后面“修齐治平”的影子。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逐渐形成的,可以看作是一种治理理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格养成。

这篇文章里面有谈的是家,论的是治 国。

按照苏力老师的话讲,这就是古代中国,一个基于农耕社会的宪 制问题。


《古文观止很有趣》之六:美貌王后膝下无子,骑墙国君惹下祸端

尾声 “大义灭亲”的出处

这篇文章故事没有讲完。

公子完即位当了国君,被宠坏了的州吁果然很不甘心,蛰伏了十几年后,竟然带人刺杀桓公篡位,当了国君。

不过,他这位置没有合法性,为了转移矛盾,他与宋殇公合谋,联系其他两家陈国、蔡国,一块讨伐郑国,也就是第一篇讲的庄公寤生,结果几家各怀鬼胎,没占到什么便宜就回来了。

之后,他又筹划着,通过陈国君主说情,让周王接见自己,这样就能解决合法性问题。

不过呢,这个主意是已经退休的石碏出给他儿子石厚的——前文我们已经说了,石厚与州吁是好基友——而石碏出这个主意,目的就是借机杀掉州吁和石厚。

没错,就是石碏出的主意,狠起来连自己儿子都整。

这也是成语“大义灭亲”的出处。

后来,卫国派右宰丑在濮城杀了州吁,石碏派家臣獳羊肩在陈国首都杀了石厚。

一段家 国往事尘埃落定。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治理,治家与治国紧密相连,但家与国又有所区别;为了共同体的稳定的有时要牺牲家庭,大义灭亲。

这就是这块土地上生长出的治理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