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日本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日本版海報

由松竹電影公司拍攝於1971年的《生死戀/愛と死》是由劇作家山田太一根據武者小路實篤的小說《愛與死》和《友情》改編而成的。此片是繼石原裕次郎主演的日活公司電影《傾城之戀》(1959)之後對該小說進行的第二次改編。

影片可以稱作是純愛言情劇的典型範本。在戀人野島進(橫內正飾)與仲田夏子(慄原小卷飾)之間,出現了野島進的好朋友大宮雄二(新克利飾)。大宮雄二被仲田夏子的魅力強烈吸引,在友情和愛情之間痛苦煎熬,但最終選擇了和仲田夏子在一起。由於工作關係暫時離開東京的大宮雄二,每天用通信的方式將自己的愛意和思念向仲田夏子傾訴。但是突然有一天,仲田夏子因事故去世的電報送到了大宮雄二的手上。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劇照

本片尤其對於女主人公仲田夏子生命傷逝的改編,相當讓人誠服的。在原先小說當中,仲田夏子姑娘是死於流行性的感冒。現在《生死戀》中則改為—次意外的爆炸事故。

相信很多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觀眾都曾看過被引進到中國的好萊塢愛情片——阿瑟·希勒Arthur Hiller導演的《愛情故事Love Story》(1970),更記得電影中那首名為“Where Do I Begin”的主題歌吧。

當年負責《愛情故事》在日本發行事宜的松竹電影公司,看到該片賣座極佳,就也想拍一部類似題材的影片,並執意請《愛情故事》的作曲弗朗西斯·萊Francis Lai為未來的電影譜曲。被對方婉拒後,請來了日本著名作曲家服部克久。而女主角鎖定了慄原小卷。當時她的演藝事業正如日中天,跟吉永小百合被認為是日本青年電影女演員中的兩個頭牌,她的出演無疑成為《生死戀》的一大賣點。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日本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日本錄影帶版封套

中村登導演是松竹電影公司的大牌導演,他執導的《紀之川》(1966)《智恵子抄》(1967)曾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曾引進了他執導的《女の一生/女人的一生》(1955),1965年他作為日本電影代表團成員訪華時帶來的《古都》(1963)在電影圈內放映後也獲得好評。

除了《生死戀》,他導演的《遺書 白い少女/白衣少女》(1976)於1980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過。近年《智恵子抄》也曾在電視臺播出過。中日第一部合拍片《未完の対局/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2)本來屬意由他執導,但在籌拍過程中他不幸因病去世。

細膩動人的《生死戀》有著松竹電影公司作品的一貫風格。這家公司以拍攝抒情傷感的女性電影而聞名。就連用粗麻布作背景,推出片名和演職員表的《生死戀》片頭,都跟該公司大導演小靜安二郎作品的招牌式做法如出一轍。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日本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劇照

但是《生死戀》在當年的日本並沒有獲得預期的票房。《電影旬報》(1971年6月下旬號)的“票房價值”一欄中這樣指出:“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像作者一樣,感覺《生死戀》這部電影略顯老套。雖然有著中村登電影的一貫風格,也拍得有相當水準,但是可惜的是,這部電影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出來的特徵卻一個也沒有。(中略)總而言之,這隻能是一部票房收入很一般的片子。”

但是《生死戀》這部在日本被看做略顯老套的言情片卻在八年後的中國炙手可熱,這可能是當時的日本人沒有預想到的。該片在中國公映後,在觀眾中掀起了一股觀影熱潮,併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由於電影中男女主人公邂逅在網球場上,一時間中國的網球迷數量激增。

模仿《生死戀》的片名,相繼出現了《廬山戀》(1980)、《海之戀》(1980)、《苦戀》(1980)、《洪湖戀》(1980,公映時改名為《元帥之死》)、《舞戀》(1981)等在片名中加上“戀”字的影片。《生死戀》中男女主人公互讀寫給對方情書的場面被中國演員們在舞臺上再現,成為地方巡演中的保留節目。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日本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劇照

拍攝完成於1971年的《生死戀》雖然在八年後得以在中國公映,但是當時的多數觀眾顯然把它當成了一部來自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新潮的愛情片。由於“文革”中跟世界長期脫節,中國觀眾在接受外來文化時,已經失去了價值判斷的參照系統。如《生死戀》中女主人公身著的奶油色的喇叭褲、聳肩外套、以及大顆的吊墜掛件等,無一不是70年代初期日本女性的衣著打扮,但是中國觀眾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或者根本不在意這些,毫不懷疑地把它們拿來作為最新的流行時尚追捧模仿。

與此相仿,《生死戀》中並不算新鮮的導演或攝影手法,在當時也被當做嶄新的電影語言。比如在第一次互表心跡的戀人面前,一輛電車呼嘯而過的鏡頭,或者攝影機透過被暴雨擊打的車窗拍攝車內即將分手的男女主人公痛苦表情的鏡頭,抑或是女主人公去世後,男主人公冒雨來到兩人第一次相見的網球場,場上回蕩著女主人公朗朗笑聲的場面,等等。

第四代導演沈耀庭就曾撰寫文章對網球場一場戲中的聲畫處理給予了高度讚揚,第五代導演江海洋也在他1982年向北京電影學院提交的畢業論文中,詳細地分析了影片中的雨夜車內分手一場戲的鏡頭處理。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日本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中國電影連環畫書封

而《生死戀》中最為著名的無疑是“男追女跑”的場面,一時間國產電影愛情片中頻繁出現類似的鏡頭。花叢裡、草地上、大海邊、雪夜中,女孩兒手持漂亮的紗巾含笑跑過,而她的男朋友則從後面大踏步追來,再加上慢鏡頭處理。對此,電影評論家于敏嘆息道:“一表現愛情就奔跑、追逐、白紗飄在空中。莫非文藝家自己戀愛時也是這麼一般化,而沒有任何特點麼?”

《生死戀》當年在中國風靡一時究竟說明了什麼?如前所述,在“文革”時期,愛情被視作電影中的禁區。“文革”結束後,雖然愛情描寫獲得解禁,但是表現愛情還是需要一個大的政治歷史背景作為依託。在這種情況下,《生死戀》作為一部探索愛情意義和人生價值的純粹的愛情片能獲得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共鳴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中國電影雜誌上的介紹日本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

當然在今天看來,《生死戀》既不是世界名片,甚至連導演中村登的代表作都算不上。但是在中國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確實發揮了意外的作用。電影理論家倪震指出:“日本電影的技巧手法,在改革開放時代初期被中國電影人爭相模仿,可是這些技術性的東西在國外已經毫不新鮮了。”

慄原小卷也成為最為中國觀眾所熟悉和喜愛的日本女演員。電影中出現的她的手提包、喇叭褲、風衣等都被仿造成熱門商品。她的盤發造型也曾風行一時,像葉文玲在小說《浪漫的黃昏》(1986)中描寫的“眼下又二度時興‘慄原小卷’式髮型,三十上下的女子梳這種髮型,常常顯得灑脫高雅,映襯得身材更加苗條欣長”。

《生死戀》兩國觀眾反響不同 慄原小卷80年代成中國男性夢中情人

日本電影《生死戀/愛と死》(1971)日本版海報

繼《生死戀》以及熊井啟導演的兩部《忍ぶ川/忍川之戀》(1972)《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望鄉》(1974)之後,慄原小卷主演的電視劇木下惠介導演的《三口之家》(1968)、《望郷の星―長谷川テルの青春/望鄉之星》(1980)、舞臺劇《四川好人》、電影《莫斯科之戀Москва, любовь моя》(1974)、山田洋次導演的《男はつらいよ 柴又より愛をこめて/寅次郎的故事36:柴又之戀》(1985)、謝晉導演的《清涼寺的鐘聲》(1991)相繼跟中國觀眾見面,她那有些西方式的美麗外形和浪漫氣質,使中國的“慄原小卷”熱經久不衰。

2001年中國媒體人列舉出“20世紀十大最性感女性”當中就有慄原小卷的名字,2002年作為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週年相關活動,北京還舉辦了“慄原小卷電影回顧展”。現在她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的常任理事,致力於日中友好交流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