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前言

秦朝滅亡前夕,當項羽還在鉅鹿與秦軍主力決戰時,劉邦經武關打進關中攻破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差不多是同一時間,項羽在鉅鹿大破秦軍主力,殲滅了王離率領的秦軍長城軍團,而章邯為首的秦軍囚徒軍團20萬人則向項羽投降。

劉邦進入咸陽,在樊噲和張良的勸說下,封存了寶物、美女,駐軍霸上,同時劉邦派人守住了函谷關,從後來的事態發展看,劉邦是下了死命令封堵函谷關,不準放任何人進來,當項羽率領天下諸侯聯軍進至函谷關時,發現函谷關已經被把守,於是命令英布等人強行攻關,項羽是用武力打進函谷關的,隨後進入關中,駐軍鴻門。

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項羽

一、劉邦為什麼要封堵函谷關?

傳統的說法是劉邦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是有人勸劉邦關閉函谷關門,這在《史記》中也有記載:

《史記 高祖本紀》: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

這個人在史書中沒有記載名字,他勸劉邦封函谷關的理由就是:他聽說了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封地在關中,如果他們來了,你劉邦就當不成漢中王了,所以要派兵守住函谷關,然後以關中之地為根據地,抵抗諸侯聯軍,劉邦接受這個人的建議,於是派出大軍關閉了函谷關。

既然此人都聽說了項羽封章邯為雍王,那麼他們一定知道項羽率領著諸侯聯軍正在向關中進發,既然關閉了函谷關,阻擊諸侯聯軍,那麼就一定包括了項羽,那麼劉邦肯定也知道他要面對的是項羽,但是劉邦仍然這麼做了,劉邦的意圖其實很明顯,就是想獨霸關中,以險要的地形抵禦諸侯聯軍,函谷關向來就是秦朝的險要關隘,是戰國時期秦國抵禦東方諸侯國進攻的屏障,這個劉邦非常清楚。

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劉邦

既然劉邦清楚,那麼就一定會知道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就是直接與所有的諸侯聯軍為敵,雖然劉邦有懷王之約的法理,但是這種封關阻兵的做法一定會引發諸侯聯軍的強烈反彈,從劉邦的一系列行為來看,劉邦早就做好了準備:一是通過約法三章,收買關中秦人民心,獲取支持;二是善待秦王子嬰,獲取秦朝舊貴族的支持;三是封堵函谷關,準備以軍事力量對抗諸侯聯軍;四是劉邦有懷王之約的法理,先進關中者為王,劉邦想造成既成事實,阻止項羽進關分封。

同時,劉邦封堵函谷關的行為,肯定是得到手下謀士與將領的支持,因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誰反對封堵函谷關,這是劉邦與項羽在政治較量的第一個回合,況且劉邦比項羽提前一個月進入關中,這一個月時間,劉邦做了很多事,但是劉邦的軍中卻出了一個叛徒,這個人就是左司馬曹無傷。

二、曹無傷的告密真的是誣告嗎?

《史記 高祖本紀》: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曹無傷向項羽告密的內容是:劉邦想在關中稱王,想讓子嬰為相國,想把所有的財寶都據為己有。曹無傷向項羽告密是項羽攻破了函谷關之後,進到陝西臨潼東,這裡離咸陽很近了,曹無傷這樣的人都看出項羽強,劉邦弱,所以才敢向項羽告密,既然是告密,曹無傷敢不敢誣告,或者無中生有,編造劉邦的故事呢?

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項伯

從常理上來說,曹無傷是不敢的,除非劉邦真的這麼做了,誣告不怕自己掉了腦袋,像這種告密,如果沒有一點事實為根據的話,是編不出來的,曹無傷只是一個左司馬,劉邦軍中的一箇中下級軍官,如果沒有一點情報來源的話,曹無傷怎麼敢告密?再來看曹無傷告密的內容,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這個是肯定的,是事實,不是誣告,況且劉邦也做了相應的安排,只是項羽太強大,攻破了函谷關,讓劉邦第一回合的較量失敗了。

曹無傷說劉邦想讓子嬰作相國,這一點也不是空穴來風,劉邦原本就沒有殺秦子嬰,為了拉攏秦朝貴族,劉邦讓子嬰做相國也沒什麼不可能,曹無傷肯定是聽到了風聲,劉邦對秦朝並無深仇大恨,既能善待秦王子嬰,又能約法三章善待秦地百姓,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先做關中王,再做皇帝,這一點,曹無傷並沒有說錯,只是曹無傷說的最後一點,想把所有財寶據為自己所有,這一點可能就是誇大其詞,劉邦先進入關中,不可能傻到所有財寶都不要,全部留給項羽?說出來劉邦自己都不信,肯定是自己收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給項羽,然後被曹無傷誇大了。

所以,曹無傷告密的內容基本上是真實存在的,這也引發項羽想要攻擊劉邦的想法

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曹無傷

三、項伯為何要給張良通風報信,還沒有受到項羽的任何懷疑?

傳統上的說法是項伯想要救張良,但是你要弄清楚,張良的性命比兩軍交戰無數將士的性命還重要嗎?況且在彭城時,項伯已經救了一次張良了,當時項羽殺了韓王成,卻沒有為難張良,這不就是項伯的作用嗎?項伯為何要冒著洩露最高軍事機密的風險,也要前來通報情況給張良,而且還不受到項羽的任何懷疑?

項伯難道不知道將情況告訴張良,那張良不會告訴劉邦嗎?後人總拿項伯和項羽愚蠢來解釋這件事,千萬不要覺得古人比我們愚蠢,項羽能成為天下諸侯聯軍的首領,雖然靠的是武力,但項羽在所有戰爭中,無一不透出戰爭的謀略,比如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彭城之戰,騎兵迂迴,都是有戰略意義的謀略,這絕對不是一個武夫那麼簡單的事,項羽是有軍事戰略頭腦的,因此項伯向張良告密,就是項羽導演的一出謀略。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鴻門宴上范增一心暗示項羽殺劉邦,項羽卻不聽從,而項伯如此明顯護著劉邦,項羽也不責備項伯,項伯這樣一個吃裡扒外的人,都讓項羽沒有一絲的懷疑,這難道是項羽愚蠢嗎?並不是,唯一的可能,這一切都是項羽導演的,包括項伯向張良通風報信,包括鴻門宴不殺劉邦,因為項羽早就確定好了並不想殺劉邦,但在諸侯聯軍面前導演了這麼一齣戲。

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項羽和范增

四、項羽導演了一齣戲?

有證據嗎?

有,第一個證據就是項羽重名聲。項羽出身貴族,現在又是諸侯聯軍首領,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這是無可否定的事實,同時懷王之約是誰先入關中者為王,這也是無可否定的事實,現在楚懷王還活著,如果項羽殺了劉邦,那不是給天下人以把柄,項羽的名聲何在呢?這個時候楚懷王還是項羽名義上的領導,還沒死呢,項羽無法放棄自己的名聲。

第二個原因就是天下勢力的分佈。項羽的分封其實早在鉅鹿之戰結束後就開始醞釀了,比如章邯被封為雍王是在章邯投降的時候就確定了的事,雍地就在關中,關中又是秦朝舊地,在項羽的心目中,天下最強,最能打的勢力,第一是章邯,第二是英布,第三是劉邦,如果你再回過頭來看項羽的分封,就會明白,章邯封在關中,劉邦封在漢中,兩大勢力中間隔著個秦嶺,而且是相互制衡的,如果少了一個,另一個勢力就會發展壯大,如果你仔細分析項羽的分封,他封的勢力基本上都是相互制衡的,舉個例子:

燕地原來的燕王被項羽分為遼東王,現在燕地就有2個王,相互制衡,不能一家獨大,還有齊地,原來齊地被項羽一分為三,分了三個齊王,相互制衡,不能一家獨大,這就是項羽的分封,其實都包含了政治意義,並不是單純的分封,而且項羽自己的西楚國勢力處於整個中國的核心和最富庶的位置,在地理上基本能做到快速討伐某一個不聽話的諸侯國。

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鴻門宴

所以項羽不殺劉邦是希望是劉邦能夠制衡章邯,但項羽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章邯是項羽的殺叔仇人,你以為項羽不想報仇,並不是,他只是想找個機會,項羽是個有仇必報的人,暫時接受章邯的投降不代表他以後不會殺章邯,在項羽的總體計劃中,章邯和劉邦都是被消滅的人,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第三個原因就是項羽手下的諸侯聯軍並不是鐵板一塊。項羽其實對這些諸侯聯軍並不放心,這些諸侯聯軍包括以三秦王為代表的秦朝投降勢力,以及復辟的趙國、燕國、齊國、魏國、韓國等等勢力,這些勢力與項羽並沒有從屬關係,萬人項羽與劉邦在關中開戰,那麼誰是最大受益者?當然是這些諸侯勢力,他們巴不得項羽開戰,甚至還會慫恿項羽開戰,然後會在項羽與劉邦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在背後插一刀,這種結局對項羽其實是最不利的,劉邦還有關中百姓支持,項羽卻得不到楚地百姓的支持,在關中開戰,項羽也沒有太大的勝算。

鴻門宴只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不殺劉邦早就是項羽與項伯的共識

劉邦與項羽

如果項羽要動手,也是要等到分封之後,各諸侯國回到封地,不能聯合在一起,項羽就能逐個擊破,項羽的勢力雖然是最強大的,但沒有強大到可以輕鬆吞併天下所有的諸侯勢力,所以只能用這麼一個緩兵之計,從項羽結束分封之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楚懷王就能看出,項羽開始了兼併天下的軍事和政治行動,先拿掉上頭的楚懷王,然後尋找機會一個一個收拾諸侯王,最終完成統一。

總結

正是因為項羽一系列的計劃,所以鴻門宴其實就是項羽導演的一齣戲,是演給諸侯聯軍看的,他們希望項羽和劉邦火拼,兩敗俱傷,然後再圖富庶的關中之地,項羽早就在鴻門宴之前就與項伯確定了不殺劉邦的計劃,否則你無法理解范增多次暗示項羽,卻不為所動,而項伯在宴席上那麼明顯地保護劉邦,項羽卻絲毫不追究,項羽當然不愚蠢,而且相當聰明,能做到項羽那個位置的,就沒有蠢人,而且你看項羽的分封,無一不透露出政治智慧,至於後來項羽的失敗,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