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離婚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常態,據浙江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的數據顯示,因“生活瑣事”離婚的高達34%,排在第二的是“分居”,佔30%,分別佔所有離婚原因的1/3左右。

那些因生活瑣事離婚的,之前應該也經歷過戀愛的甜蜜。在感情升溫階段,男女雙方都把自己最美好的部分展示給對方看,一旦進入婚姻,身體和心理都慢慢放鬆下來,雙方都逐漸迴歸到本來的樣子,生活習慣的不同,造成了雙方的不適應。

此時誰也不願意再花費精力來取悅對方,感受不到愛讓他們的安全感慢慢消失。若兩個人的情感還在,卻因為生活瑣事走向相反的路,就太可惜了。

其實,為生活瑣事而爭吵的背後,是情感交流的不順暢,無法感受到對方的愛。而“分居”導致的是沒有面對面的情感交流。

如果沒有學會如何愛和感受愛,就算走入下一段更合適的婚姻,在面對家庭的一堆瑣事時,仍然不會處理,不能好好相處。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1、

沒有感受到被愛是什麼樣子?

男人努力打拼事業,為家庭的各項支出負責;女人在家照顧老人小孩,以及生活中的各種瑣碎。

“男主外、女主內”,這種模範的婚姻模式,實際上隱藏著危機,男人因經濟責任而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女人因過度關注家庭而忽略自己。

如果彼此之間沒有交流溝通,互相不傾訴自己的感受,誰都不知道對方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那麼他們之間的愛是阻隔的狀態,愛是一種感覺,若感覺消失了,婚姻就走到了盡頭。

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為我們呈現了這種的真相:

女主人公“尋找”為了婚姻放棄事業,在家相夫教子,即使家庭富裕,也不找保姆和父母幫忙,一個人應付孩子和一切家庭瑣事。圍著孩子打轉的“尋找”,沒有時間見朋友,不出去玩,漸漸與社會脫節,與丈夫也沒有溝通交流,最終患上了抑鬱。

當丈夫“向前”因為工作出色登上領獎臺,開心地向妻子報喜時,卻聽到妻子在家自殺的消息。而此時丈夫仍然沒有意識到兩個人的婚姻關係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仍舊忙於公司任務。

“尋找”婚前是知識分子,出身優渥,也希望體現自我價值,她需要的是丈夫的肯定和認可,但丈夫“向前”卻認為妻子這樣做是本分。連閨蜜都認為“尋找”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尋找”自願放棄自己來成全這個家,說明她愛“向前”,而“向前”想讓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努力在事業上攀登,說明他也愛“尋找”,但他們都感受不到對方的愛。

一堵隱形的牆橫在“尋找”和“向前”之間,讓他們在自我的世界裡打轉,而不去關注對方,這堵牆就是感受被愛的能力。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被愛和感受到被愛,是兩回事。

例如,媽媽因為愛我,會無條件地為我做一日三餐而毫無怨言,這是她表達愛的方式;但是如果我沒有意識到媽媽在愛著自己,而是習慣了,那麼我就沒有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

感受是比較虛擬的東西,很難用語言來描述,不過,通過回答一些具體的問題,可以瞭解到自己到底缺什麼。

A. 如果半夜心煩睡不著,是否有可以傾訴的人,這個人是否不僅傾聽,還會真正關心你的感受,並願意提供幫助?

B. 伴侶願意跟你說話嗎,還是翻個身說“睡覺吧”?

C. 如果一個人住,是否有人在你興奮時一起慶祝、心情低落時陪在你身邊安慰你?

D. 身邊是否有值得信任的人,讓你感覺安心?

E. 是否確定你愛的人能感受到你的愛?

F. 身邊的人是否知道你欣賞他們真實的樣子?

——整理自《感受愛》

如果對以上問題回答都是“否”,那麼你所關心的人和自己可能都沒有體驗到被愛的感覺。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2、

什麼行為會阻止我們感受愛?

① 專注於自己頭腦中的事

就像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中的“尋找”和“向前”一樣,他們都努力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卻忘記了當初他們是因為愛彼此才走到一起的。

② 沉迷於虛擬世界

你有多久沒有體會到和家人、朋友暢快聊天的喜悅了?

5G、AI時代的來臨,讓身邊大人小孩全都沉浸在手機中的世界。當我拖著行李箱,帶著寶寶疲憊地回到孃家時,希望和家人一起體驗團聚的快樂。卻發現,兄弟姐妹和孩子們,全都被手機控制,說話時眼睛也不離開手機。

這讓自己感覺不被親人喜愛,回家的幸福感也降低了很多。

微笑、皺眉、撇嘴的表情,拍手、聳肩等這些肢體語言,有時候比語言更能表達彼此之間的感受。

例如,有時候寶寶會盯著媽媽說“媽媽不要生氣!”,媽媽說“沒有啊,我哪裡生氣了?”,並且非常肯定地跟寶寶說“我沒有生氣”。

不過,媽媽的表情早就出賣了自己,因為媽媽不喜歡寶寶的一些行為,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在壓抑情緒的時候皺起了眉頭,所以寶寶從表情中發現:其實媽媽在生氣。

反之,寶寶也會敏感地捕捉到媽媽臉上快樂的表情。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③ 藥物

SSRI是一種有效抵抗抑鬱的藥,可以平復抑鬱症患者的情緒波動,使其避免做出一些過激行動。

但是抗抑鬱類的藥也有嚴重的副作用,它會使患者的情緒變得遲鈍,干擾和親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而抑鬱患者最需要的就是情感的喚醒和愛的感受。生活中能夠感受到被愛和被關心的人,一般都不會抑鬱。

④ 一心多用

曾參加過一個培訓班,有個學姐說她可以一邊看電子書、一邊回信息、一邊貼面膜,同時還寫著課程總結,並且引以為傲,當時很多人都佩服她的學習能力,感嘆自己的不足。

為了跟她看齊,我曾一邊洗衣服、一邊打掃衛生、一邊做飯,同時聽書,等做完全部的事,發覺自己聽書中間想記錄下來的靈感全部消失了,想要找回它需要重新聽一遍才行。這樣做事的效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很多。

如果沒有一心多用的能耐,就不能逞強,就算完成了所有的事,心中也不是快樂的感覺,而是卸掉包袱的感受。

當沉浸在過多的任務中,或者大腦中總是思考和計劃其他事時,和家人之間就沒有真正的交流,我們的心不在焉會讓家人感覺不被愛。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3、

如何提高自己感受愛的能力?

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被愛,就很難讓別人感覺被愛——《感受愛》

當自己缺乏感受愛的能力時,就很難把真正的愛給出去。我們很愛家人,但如果無法跟自己建立情感聯結,也就無法跟他們建立情感聯結。

緊張焦慮的情緒、巨大的壓力,會阻礙我們感受到家人的愛,當然,也無法獲取被愛的感覺,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來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情緒。

① 找人傾訴。

當有人不帶任何評價地傾聽我們說的每句話,肯定和認同我們的感受,就會快速地緩解當下的壓力。

我們需要尋找的是一位情緒穩定、能夠溫柔的看著我們傾訴的人,而不是隨意打斷和給予建議的人。

心理治療師之所以能解決人們的壓力和情感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擁有很好的傾聽能力。

② 戶外運動,瑜伽。

通過大汗淋漓的運動,可以排出身體毒素,釋放壓力。這就是為什麼運動後,會感覺身體輕鬆、心情愉悅。

瑜伽可以改善形體、緩解壓力、放鬆心靈,持續練習最終達到身體、心靈、精神的和諧一體。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③ 培養感覺偏好。

回想一下小時候,碰到緊張或恐懼的時刻,是通過什麼方式讓自己鎮定的。當找到一種感覺能讓自己既平靜又充滿能量時,就花時間去感受和領悟。

聽覺敏感的人在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會立刻平靜下來。觸覺敏感的人,在感受到特殊物品的撫慰時會安靜下來。嗅覺敏感的人在聞到某種氣味時,會立刻放鬆下來。視覺敏感的人,在看到某福圖畫、某種顏色或特殊場景時,可以瞬間平靜和放鬆。

以上每一種減壓方式都有獨特的效果,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長期堅持並養成習慣。

不過,只用一種方式不能應對所有的壓力,若遇到突發狀況,不能立刻去傾訴、運動、體驗熟悉的感覺時怎麼辦?

我們需要藉助冥想,來幫助我們保持持續的放鬆和情感的專注。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⑤ 冥想。

冥想的好處很多,可以減少不良的情緒體驗、緩解疼痛、減輕壓力等等。

不過,任何一種冥想方式對我們都是挑戰,因為它需要專注於自己的感覺和情緒。當冥想中遇到悲傷或憤怒的情緒時,有的人會害怕面對負面情緒,無法專注於感受。

普通人要想學會冥想,要先學會以上那些快速釋放壓力的方法,等負面的情緒體驗不再是一種壓力時,再下功夫練習冥想。或者直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忙。

當我們的身體心靈都處在放鬆的狀態時,才能感受到“我是否被愛”、“愛在哪裡”。

還記得小時候仰望星空的畫面嗎?當我們躺下來安靜地注視星空,感受來自宇宙的浩瀚,那一刻整個身體和心靈都是放鬆的狀態。

多去尋找和體驗這樣的時刻,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如何重新找到愛的感覺,避免“愛無能”?這裡有個小方法

4、

如何踐行感覺被愛?

珍妮·西格爾博士根據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積極心理學、生物神經科學和情緒智力理論,整合、提煉出一套釋放壓力、重新與他人建立聯結的練習指南,讓我們重新獲取“愛的能力”。

指南分AA/CC/RR三大部分:

① AA(assess and assess),即先評估自己,再評估他人。

·放慢腳步,評估自己的壓力水平、情緒意識和環境,。

·花時間評估他人在當下環境中的壓力水平和舒適程度。

動物在遇到威脅的環境時,會條件反射地進入戰鬥或逃跑,AA則相反,需要放慢腳步,來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

② CC(communicate and connect),即溝通

聯結

·提醒和他人建立信任,傾聽情緒、情感,帶著問題溝通。

·闡明自己問題、感受的同時,不脫離他人的感受。

帶著雙方的問題和感受溝通,創造安全的交流環境,會使他人和自己之間互相理解,進而建立聯結。

③ RR(reframe and respond),即重塑反映

·重塑對環境和情緒的認知。

·調整認知,用行動作出反應。

大部分的人際關係問題,需要不斷調整才能正向發揮作用,困難的問題很少有簡單直接的解決方式。

以上方法,在感受雙方的情緒同時,做到有效的溝通

,並重新和對方建立聯結。

希望我們都能學會“感受被愛的能力”,拒絕做情感中的“愛無能”者。

作者:沐茶夕小座,自媒體作者,喜歡閱讀,關心女性成長,願你在溫暖的文字中感受到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