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波濤: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優質的檢察產品

俞波濤: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優質的檢察產品

作者:俞波濤 無錫市人民檢察院 黨組書記、檢察長

☑稿件來源:《群眾》(思想理論版)2020年第7期《群眾》雜誌是中共江蘇省委主辦的政治理論刊物

積極融入和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和保障“中國之治”,是檢察機關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對於無錫檢察機關而言,就是要主動破題檢察履職能力現代化,為市域治理貢獻檢察智慧和力量。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在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加強檢察公益訴訟、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加快檢察監督信息化建設步伐等方面力求新突破,努力為高質量發展和市域治理提供更優質的檢察產品。

以精準調研創新機制為切入點,推進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

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是經濟問題、法治問題,更是民生問題、政治問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當前最為迫切的是如何實現對民營企業的依法平等保護。檢察機關既要制定服務保障民營企業發展的工作意見,又要及時提請黨委政府出臺全局性意見,促進完善政策制度體系。為此,必須深入民營企業開展更加精準的專題調研,摸清企業的涉法訴求,找準民營企業發展的堵點、難點和痛點。無錫檢察機關在調研重點上做到“三個聚焦”:聚焦轄區實際,選擇最難以解決、最為迫切的區域性、行業性突出問題;聚焦企業關切,圍繞超期羈押、涉案財產處置、案件久拖不決等事關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問題,對排查出的案件逐一清理;聚焦社會熱點,比如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合同糾紛、勞動爭議、應急管理等方面的涉法涉訴問題,及時向黨委政府提出對策建議,促進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

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無錫檢察機關積極創新機制方法。一是探索建立民營企業及其從業人員違法犯罪預防機制,推動已辦、在辦的涉企案件成為預防民營企業及其從業人員違法犯罪的鮮活資源,梳理近年來民營企業涉罪集中的領域,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建議,打造民營企業犯罪預防“教科書”。二是探索建立辦案影響評估機制,通過對企業運行狀況及其可能影響的分析研判,慎重把握入罪門檻,慎重把握辦案時機方式,慎重把握訴權的自由裁量,防止涉企案件強行流轉、帶病起訴;履行檢察主導和審前過濾職能,必要時可主動聽取工商聯、行業主管等部門意見,用足用好法律規定的不起訴權,力爭推動更多界限不明以及輕緩犯罪在檢察環節得以終結。三是探索建立民營企業信訪快速處理機制,建立健全民營企業信訪綠色通道,對民營企業控告、申訴、舉報案件,實行專人負責、優先辦理、跟蹤督辦、限期反饋;突出工作時效,絕不能在檢察環節貽誤企業發展時機,在保證辦案質量的前提下,依法從快辦理,及時阻止侵犯企業權益的行為,及時為企業挽損止損。

以率先探索公益損害風險防控為切入點,推進公益訴訟工作實現新突破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和“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為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廣闊舞臺。近年來,無錫檢察機關不斷加大公益訴訟的探索力度,積極運用無人機巡航、區塊鏈、衛星遙感技術、快檢中心等科技供給破解線索發現、調查取證等難題,形成鮮明特點和獨特優勢。

一是優化公益訴訟辦案結構。加大獨立民事公益訴訟的辦案力度,對部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探索由基層院自行提起,把兩級檢察院的積極性都激發出來。優化行政公益訴前程序與訴訟的關係,對以前包括今後辦理的訴前程序案件進行梳理排查,對通過“回頭看”進行二次監督仍不整改的,敢於亮劍、堅決履職。拓展公益保護範圍,不僅把法律明確賦權領域的案件辦好,還積極辦理群眾反映強烈的其他領域公益訴訟案件。

二是完善公益損害風險防控機制。無錫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踐公益損害風險防控工作,獲最高檢領導充分肯定。今後,我們要傾力打造公益損害防控基地,將“預防為先、訴防結合、標本兼治”的理念外化成生動的教育展示平臺,擴大公益損害風險防控的輻射面。要加強與行政機關協作聯動,積極會籤公益損害防控協作文件,逐步凝聚公益損害風險防控共識,竭力擴大公眾知曉度和工作影響力。適時推動在全市形成由司法機關、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共建共享的公益損害防控大格局。

三是提升公益訴訟工作影響力。辦好重大、有影響的典型案件是服務大局最直接的手段。提升公益訴訟影響力,必須厚植典型案例的生成土壤,在野生動物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等領域聚焦發力,將發現、培育精品案例貫穿於辦案全過程。我們將繼續深化民事公益訴訟訴前和解的運用,使這項機制創新在實踐中不斷煥發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同時努力挖掘、培育一批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典型案件。

以履行刑事訴訟主導責任為切入點,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實現新突破

在檢察環節用準用足用好不起訴權,既是檢察機關審前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也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題中之義。在審查起訴環節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終局作用,最大的關節點是在不起訴裁量權的適用上。依法用足用好不起訴的法律賦權,是在刑事訴訟特別是檢察環節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應有之義,也是這項制度的機制性保障。

全面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整個刑事訴訟特別是檢察環節的落實落細,需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準確理解和把握“可用盡用”的要求。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受罪名和刑罰輕重的限制,符合適用條件的都應當適用。要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絕不能將“可用盡用”簡單等同於“適用率越高越好”,必須重視併兼顧好適用率和適用質量的關係。必須認識到,落實這項制度不僅僅是為提高辦案效率,最根本的在於化解矛盾、減少對立、促進和諧,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切實提高量刑建議質量。當前,必須提高自身量刑建議的能力,解決個案量刑建議精準化問題。要在實戰中錘鍊和思考,總結各類案件量刑規律和標準,敢於提出確定刑建議,真正讓法官採納、讓當事人信服。

以體系化的綜合研判平臺研發為切入點,推進檢察監督信息化建設實現新突破

信息化建設是檢察監督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加強檢察監督信息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數據採集和平臺研發的關係。數據採集工作是檢察監督信息化建設的根基。再完美的研判平臺,離開數據的支撐,只能是“聾子的耳朵”。綜合研判平臺是推動檢察監督信息化跨越發展最重要的抓手,是“皇冠上的明珠”。再海量的數據,沒有科學研判平臺的加持,也只能是鏡花水月。

當前,無錫檢察監督數據框架基本形成,檢察監督數據庫建設初具規模。今後一段時期,要在持續抓好數據採集的基礎上,聚焦科學化、智能化、人性化和體系化,按照框架搭建、重點推進、分佈實施的方法路徑,著手打造檢察監督大數據綜合研判平臺。一是注重系統思維。在體系化框架搭建中,注重考慮子模塊與平臺之間、子模塊與子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繫、相互支撐、無縫對接,打破數據孤島,使綜合研判平臺真正實現“數據互通、模塊兼容、一鍵登錄、全網通用”。二是緊貼實戰需求。堅持需求導向,將司法辦案中最急需、最重要的職能作為攻關重點,緊扣實戰需求,梳理出關鍵監督點,再逐步完成人工智能、數據建模、線索分級管理等支撐層建設,基本實現對監督線索的智能發現、智能研判和智能決策的目的,努力使複雜的技術模型轉化成便捷的場景應用。三是循序漸進推進。秉承“由易至難,由簡至繁,分期推進,年臻完善”的基本思路,通過兩年的努力,使無錫檢察監督信息化建設理念體系、數據體系、平臺體系、制度體系更趨成熟,力爭為全國、全省檢察機關監督信息化建設貢獻更多的無錫檢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