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盲盒裡的年輕人:有人一月花20萬 學生“中毒”最深

裝在盲盒裡的年輕人:有人一月花20萬 學生“中毒”最深

一個塑料娃娃,半掌之高,售價在59元~79元不等,算不上便宜。

在你感慨“不懂年輕人”的時候,這個名叫盲盒的產業,已經催生出了億元營業額,並使一家企業的利潤暴漲了近20倍。

所謂盲盒,就是一個不透明的盒子,裡面裝著玩偶。區別於普通玩偶,盲盒在打開前,你並不知道里面到底是哪一款玩偶。神秘感也正是購買盲盒的樂趣所在。

盲盒文化源於美國,興於日本,其鼻祖扭蛋在日本本土的售價一般在200~300日元(13~20元人民幣),受眾主要是小孩子。如今,這股扭蛋文化開始從日本火到了中國,形式從扭蛋變成了盲盒,價格翻了幾番,追逐的人群也不僅僅是孩子們。

此前天貓發佈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中,盲盒收藏成為硬核玩家增長最快的領域。

一個12歲左右的小朋友對我們說,他的人生夢想就是實現盲盒自由。還有一對北京小夫妻4個月花20萬購買、60歲的老玩家一年砸70萬買盲盒的實例。

盲盒席捲城市的樣子,像極了一場流感。盲盒何來這麼大的魔力?這場“流感”會持續多久?

01

為了看不見的娃娃

在中國,提到盲盒必然會想到泡泡瑪特。現在這家本土的盲盒廠家,已經成為中國最知名的盲盒生產商,泡泡瑪特直營店也成為了各大商場裡最具人氣的地方之一。

都是哪些人在買盲盒?

泡泡瑪特店員向市界介紹,買盲盒的人群很廣,從幾歲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年人都有。不過據市界的觀察,在店裡停留的最多的人還是20~35歲的女性。

雖然買的最多的人群是白領女性,但買的最瘋狂的,要數揹著書包的學生群體。

裝在盲盒裡的年輕人:有人一月花20萬 學生“中毒”最深

在泡泡瑪特北京某家直營店中,市界發現學生們幾乎人手拎一個兜子,裡面少的也有四五個,多的會搬走一整套,也就是10~12個盲盒的套裝,外加零散的幾個包裝。

在商場的一些角落裡,可以看到買完盲盒的學生們聚集在一起,七嘴八舌的進行拆盒分享。而關於為什麼他們會像“中毒”了一樣買盲盒?市界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是,買盲盒讓他們很開心。

潘陽是一位32歲的銀行職員,5個月前,她買了自己的第一個盲盒。

裝在盲盒裡的年輕人:有人一月花20萬 學生“中毒”最深

▵ 潘陽提供的入坑5個月以來的戰利品

潘陽告訴市界:“我是因為一個宮廷系列入坑的。當時正好是《上新了故宮》節目熱播,這個娃娃出得恰逢其時,滿足了我想買點周邊的願望。

當時也是因為覺得工作壓力大,要買一個禮物犒勞自己,沒想到發展到後來,每次工作壓力大,或者不開心就抽娃娃(盲盒)。”曹凡是一個在北京國貿某個高端寫字樓上班的25歲白領,她和潘陽迷戀上抽盲盒的理由如出一轍。

她告訴市界,她對於盲盒中娃娃的認知來自於電視劇《蝸居》,“當時,電視劇中宋思明送給海藻一個娃娃,是日本一個設計師品牌,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小鎮的初中生,也沒什麼錢,也沒見過什麼世面,就覺得很喜歡。”

裝在盲盒裡的年輕人:有人一月花20萬 學生“中毒”最深

▵ 電視劇《蝸居》截圖

“我的第一個娃娃是在大學畢業後買的。當時是因為看到很多社交網站上,有人拍照的時候旁邊放著一個小娃娃。在逛街的時候看見泡泡瑪特里面有一個娃娃,59塊錢一個,價格不貴,所以就買了第一個。

買的原因其實還有工作壓力比較大,抽到喜歡的娃娃我會很開心。我們寫字樓下面就有自動抽娃娃機,在那裡買很方便。”她對市界說道。

為什麼抽娃娃能讓他們開心?一個心理學上很著名的實驗——斯金納箱,其實很好的解釋了這個行為。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箱子裡面放一隻老鼠,這個箱子裡面有一個拉桿,只要拉它,就會掉落食物。而當這隻老鼠發現拉桿就會掉落食物後,它就會一直拉這個拉桿,直到自己吃飽為止。那麼如果拉桿掉落食物的概率從百分百,變成隨機的呢?這個老鼠就會一直拉這個拉桿。

讓我們代入情景解釋一下買盲盒的行為,抽盲盒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果盲盒中出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你的大腦開始分泌多巴胺,刺激產生興奮感,你就會不停的進行購買的行為。

這其實也就是說,你重複進行這個行為,不再是為了結果,而是為了中間的過程。

這其實也驗證了一位資深盲盒玩家告訴市界的說法——買盲盒只有“0”和“很多”的區別,很少人會一次消費。

根據市界在北京崇文門泡泡瑪特直營店的觀察來看,短短十分鐘,店裡就賣出了30個盲盒。平均每個人買的數量在2個以上。有些剛買出了店門,拆開袋子,又折回來重新買。

相比幣圈和鞋圈,現階段的盲盒玩家們相對少了一些投機主義。縱使在閒魚上部分隱藏款的娃娃已經被炒上了二三十倍的價格,但相比於“投資回報”,更多玩家的目的還是基於消費本身,以及抽盒子這一動作所帶來的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