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三代之後,唯一能撐得起門面的是他——楊嗣興

楊家將的故事深入人心,特別是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繪聲繪色地把那個傳說故事講給我們聽,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如在眼前。

這些故事引人入勝,不過,我們大多數人心裡都清楚,那畢竟是民間傳說,很多人物和情節都是藝術加工,並不存在。

楊家將三代之後,唯一能撐得起門面的是他——楊嗣興

《忠烈楊家將》劇照


但是,這些故事在歷史真實中還是有原型的。

大家現在公認的是,楊繼業老令公就是北宋名將楊業,被稱為“楊無敵”。他的確有七個兒子,老六楊延昭也是存在的。楊延昭的兒子是楊文廣(楊宗保和楊文廣應該是一個人),也是確有其人。

祖孫三代中,楊業從北漢投降大宋,和契丹征戰三十多年,最終戰死沙場,老令公的功勳最為卓著;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防二十多年,也算履職盡責;孫輩楊文廣繼續從軍為將,被朝廷提拔為“禮繼二府”的三衙管軍軍職超過了他的父親和祖父,但是卻沒有多少戰功了

楊家將三代之後,唯一能撐得起門面的是他——楊嗣興

《忠烈楊家將》劇照 楊六郎


自這祖孫三代之後,楊家將銷聲匿跡,他們的後人似乎沒能再扛起祖輩的戰旗,沒有再次躍馬提搶馳騁沙場,為國征戰。

其實,在楊家將沉寂了將近一百年的時候,還真有一個楊家的後裔又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只不過是驚鴻一瞥,沒有更多的記述。

這個人,就是楊嗣興。

楊家將三代之後,唯一能撐得起門面的是他——楊嗣興

《忠烈楊家將》劇照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楊嗣興是楊業的後人,勇猛善戰,但是多年來一直是為金國效力,在金國的貔虎軍中做到了“定遠大將軍”“貔虎軍統軍”的職務。

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楊家將的後人,沒有忘記自己是大宋子民。


楊家將三代之後,唯一能撐得起門面的是他——楊嗣興

嘉定十三、四年(1120、1221年)期間,已經七十三歲的四川宣撫使安丙,在陝西戰場聯合西夏攻擊金國,楊嗣興作為金國定遠大將軍在前線作戰。金國的定遠,就定到陝西一帶了

楊家將三代之後,唯一能撐得起門面的是他——楊嗣興

安丙塑像


楊嗣興趁此機會和安丙取得聯繫,找機會投奔大宋,連金國的家也不要了。

這一點,倒和他的祖上楊業自北漢歸順大宋如出一轍。而且,民間傳說楊四郎也是先歸了金國,有找機會回了大宋,是巧合還是有所指託,不得而知。

楊嗣興在嘉定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宋朝任命為修武郎,官職不大。但是,史書上專門為他記上一筆,說他,沒有一天忘記大宋,早就想投誠歸隊,今天終於有了機會,所以拋棄家屬,“舍逆歸正”。

安丙在垂垂老矣的年齡,仍然征戰沙場,聯合西夏攻打金國的“秦鞏之役”以失敗告終,當年病死家中。楊嗣興隨後的戰功如何,不見記載,只有“世以勇聞”四個字的評價。但是,

楊嗣興的歸來,一方面是對楊家忠君愛國思想的踐行,一方面更是反應了當時舉國上下對收復山河的強烈期盼。

楊家將三代之後,唯一能撐得起門面的是他——楊嗣興


當時,北宋已經滅亡了將近一百年,楊嗣興到底是怎麼流落到金國,怎麼從軍的,已不可考,但是他能在故土淪落百年之後,毅然拋家舍業,迴歸大宋,認祖歸宗,單從這一點上看,也算對得起“楊家將”這三個字。

——嘉定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詔楊嗣興特補修武郎。以四川宣撫安丙言,嗣興先在北界,偽官至定遠大將軍、貔虎軍統軍。元系先朝名將楊業之後,雖世以勇聞,未嘗一日忘本朝恩,欲自拔來歸。今乘機會,拋棄家屬,舍逆歸正。——《宋會要輯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