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主妇到禁毒社工的嬗变——乐至县孔雀乡禁毒社工黄小红纪实

从家庭主妇到禁毒社工的嬗变——乐至县孔雀乡禁毒社工黄小红纪实

黄小红做禁毒社工完全是出于偶然。年过40的黄小红家住乐至县城,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工作,她从结婚生了孩子后就一直做全职妈妈,相夫教子是她最大的乐趣和幸福。

2017年,陪伴孩子十几年的黄小红突然感到很失落,孩子考上大学读书去了,没有孩子在家,丈夫忙于工作,自己年纪轻轻成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感到很无聊,心里无法平衡的黄小红从手机里看到一个招聘信息——乐至县招聘一批禁毒社工。黄小红就报了名,不料竟被录取,分配到离县城十多公里的孔雀乡,担任禁毒社工,主要负责辖区吸毒人员的走访、帮教等。

“禁毒社工”,此前黄小红是“闻所未闻”,毫不了解。家人对她这份拿钱不多、听到就“毛骨悚然”的工作感到“很悬”。丈夫认为,十多二十年都过来了,自己并不是养不起她,以前孩子在家,相夫教子很辛苦,而今孩子读大学了,应该好好放松放松了,没必要去讨这个苦头?

不过丈夫一向都是比较体贴黄小红,既然妻子感到在家里寂寞,找点事情做也可以,“哪天不想干了,甩手就行了。”

于是,黄小红“走马上任”了。到岗以后黄小红才知道禁毒社工的具体含义——什么“提供戒毒康复服务;开展帮扶救助服务;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协助开展有关禁毒管理事务”,其实这些服务内容都不是黄小红最急切要解决的问题,而首先要解决的是克服自己的“两大心理障碍”,一是对吸毒人员的“恐惧障碍”,二是接触“吸毒人员”的距离障碍。

在黄小红的内心里,过去一直就对吸毒人员持反感、排斥心态,认为吸毒人员都是不可救药,而且这些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现在要为他们服务,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尿检,听到都恶心难受,更别说亲自操作、检验;最可怕的是,戒毒人员中还有性病艾滋病患者,那更是听闻色变的病害,当这个社工,不说挣什么钱了,不要......不言而喻的担心都无法表达;

再说,之前自己一直当家庭妇女,家庭亲情交流非常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今突然走向社会,打交道的还是令人“讨嫌”有危险倾向的戒毒人员,能否做好这份工作,黄小红心里确实没底。

为此,黄小红暗下决心,先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她一方面向派出所、司法所、镇党委政府的部门专业人员和领导请教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一方面向各专业人士请教,学习了解禁毒知识和戒毒常识,突破自身心理畏惧。

同时,她及时收集辖区戒毒康复人员情况,进行仔细分类,不同状况的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克服“心理距离”,走进戒毒人员的家庭,“零距离”做戒毒人员本人和家人的工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禁毒社工对他们的关爱。让黄小红印象深刻的是辖区的一名艾滋病患者(王某),曾经当过兵,也入了党,退伍后跑运输赚了钱,但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最后感染艾滋病,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了堕落的边缘,对人生非常绝望。黄小红克服着自己的心理障碍,把他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经常去家中回访、座谈,关心开导他,鼓励他树立生活的信心,并积极做其家属的工作,希望家人不要歧视放弃他,并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王某其家人对此深表感激。

26岁的吸贩毒人员何某,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何某从小跟着外婆生活,慢慢地与社会不良人员搅在一起,染上吸毒恶习,由于入不敷出,便发展为以贩养吸,被判刑5年后回到孔雀乡,被乡政府列入康复对象。但何某长期不归家,外婆也不知道其联系方式。黄小红本着对辖区康复人员帮教“一个不能少”的原则,动员各方力量,寻找到何某的联系方式,不厌其烦的做他的工作,要求他按规定接受康复管理。经一再做工作,何某终于愿意接受社区康复。为了使何某有个比较稳定的生活,黄小红还通过亲友做工作,为其寻找工作创造条件,最终通过帮助在简阳飞机场工地上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到五六千元的工资,何某工作有了着落,生活不再空虚,时常给黄小红打电话汇报情况,感觉变了一个人似的。

吸毒人员唐某,28岁,父亲跑运输,母亲养蜂,家里不缺钱,对唐某也比较溺爱,唐某染上毒瘾后,经强戒后转入社区康复,但一直拒绝如期报到接受帮教,黄小红一次又一次去他家里做工作,村民明明看见他在家,他却躲着不见,其父母出于溺爱,也帮忙找各种借口谎称儿子不在家。对于唐某及其父母的不配合,黄小红没有气馁,她觉得可能是自己“人微言轻”,说话不够分量,于是又请示乡党委政府,通过司法所、网格站抽出力量一起前往做唐某及其父母的工作,仍然遭到拒绝。黄小红认为,与其唐某及其家人现在反感最终走上“不归路”,不如现在“得罪他”而强行把他拉上正道。因此,黄小红请求派出所出面,“严厉”要求唐某配合康复管理。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唐某最终由抵触改为接受。经过多次工作,唐某也深深的感到乡康复中心是真心对他好,现在,他已到成都打工,每到规定时间他都自觉按时回来接受尿检和谈心谈话。

吸毒人员唐某玲,从小父母双亡,是舅舅把她抚养成人。长大以后去福建打工,染上了毒瘾,没钱吸毒就以贩养吸,因而多次被抓多次被判刑,每次刑满后因抱着“破罐破摔”的态度,经不起他人诱惑,总是先从吸毒开始,进而贩毒,进而坐牢,晃眼就快40岁了还没成家,对人生十分绝望。黄小红把其列入重点帮扶对象,着重从树立生活信心入手,首先纠正她“破罐破摔”的心态,鼓励她与过去决裂,加强康复,重塑自己。黄小红和乡康复中心的同事一起,从介绍工作到关心其婚姻家庭,使唐某玲一步步走出泥潭。目前,唐某玲已结婚生子,并办起了烧烤店,过上了自食其力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禁毒社工黄小红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自身努力,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禁毒社会工作者,通过她的帮助、协调,全乡11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现在已基本回归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生活,大大减少了现实危害。黄小红也说,帮助吸毒人员走上正轨是良心工作,孔雀乡还有40多名吸毒人员,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党委政府的努力,帮助更多吸毒人员戒断毒瘾,重获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