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的J.P.摩根?

通過全國14億公民身份信息系統查詢,可以發現在中國有超過12萬人叫張磊。

來自河南駐馬店的張磊,成為了其中最獨一無二的那個。這個原本稀鬆平常的名字在任何一個場所出現,都足夠引起轟動——不管是某個場合,還是在某家公司的股東列表裡。

當馬化騰還沒有搗鼓出微信的時候,當劉強東還在小心翼翼謀求融資,不太會燒錢的時候,當百麗國際創始人鄧耀面對縮水了三分之二市值的企業,最終選擇退休的時候,當董明珠堅持站在格力前臺不願退休的時候,他們都遇到了同一個張磊。

他不止一次表態要重倉中國。在一次採訪中,張磊在前往卡耐基大廳的途中對記者說,“你能想象走在大街上,你同時能看到什麼卡耐基鍊鋼鐵的,J.P.摩根,還有做石油的洛克菲勒,還有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貝索斯、扎克伯格這些人走在一起嗎?在中國這樣的人就是走在一起,這些人在同一時間來到同一個舞臺上,這太有意思了。”

十二萬分之一的張磊,還沒有人叫他中國的J.P.摩根。但至少在張磊自己心中,中國有J.P.摩根的存在。

01 起步

J.P.摩根和張磊不太一樣。除了兩人年紀相差了135歲之外,這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人還有特別多的不同之處。

摩根往上數,數代人都是生意人,算得上是承蒙祖蔭。其父親朱尼厄斯·斯賓塞·摩根是一位成功的富商,在倫敦做銀行家喬治·皮鮑迪的合夥人,專門做大額融資,將歐洲的遊資推向美國市場。

張磊的出身則要單薄得多得多。他的家鄉在河南,京廣鐵路的火車站旁邊。幼年的他已經學著做小買賣,租圖畫書給候車旅客看。

到上大學之前,他已經把圖畫書升級成了致富經類的書籍,這段經歷讓他可以揣著800元走進人大的校門,在當時這並不算是一個小數目。

在和張磊租書賺錢一樣的年紀時,J.P.摩根不需要去做小生意。他患上了比較嚴重的風溼熱病,膝蓋發炎到正常出行都困難的程度,為此被送到了溫暖的亞速爾群島療養一年。康復之後,先後去美國波士頓中學和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直到1857年。

那一年,摩根20歲,在父親的朋友開設的公司“鄧肯商行”工作,採購的路上來到了新奧爾良碼頭,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機遇:一個巴西船長詢問他是否願意用半價買下一船咖啡,因為在運送過程中,他的美國買主突然倒閉。

摩根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了這些咖啡,但遭到了公司的拒絕。無奈之下摩根只得請求父親援助,得到了默許。

就在摩根買下咖啡並聯系買家的時候,巴西咖啡因受寒而大幅度減產,這些咖啡的價格快速成倍上漲,這讓J.P.摩根以一種幸運的方式開始了自己傳奇的商業人生。

02 賭注

1861年,在父親的幫助下,摩根在華爾街開辦了自己的公司摩根商行,也作為倫敦生意在美國的代理點。

早期的摩根通過以10倍槓桿囤積黃金的方式賺到了第一桶金,這看起來並不是一個很穩妥的生意,但其中的奧秘在於,摩根通過掌握信息的方式,提前獲知南北戰爭中一些戰役的結果——而當時黃金行情的波動與戰況高度相關。

在資訊完全不發達的時代,這種策略幾乎可以確保摩根的每次行動都領先其他人一步,摩根商行的生意很快越做越大。

人大畢業之後,經過了在國企短暫的工作經歷之後,張磊去了美國,就讀於耶魯大學。沒有和摩根一樣來自父親的支持,但張磊也在這裡遇到了自己的貴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管理者大衛·斯文森。

根據張磊的回憶,斯文森問了他一系列的問題,包括你是否投資過股票?張磊的回答都是“沒有”,然而斯文森最終接受他成為捐贈基金的一員。

誰是中國的J.P.摩根?

斯文森是張磊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

在接受央視採訪的時候,斯文森評價這個自己曾經的實習生:“大家會說百裡挑一,但他們不是在說張磊,磊是百萬裡挑一的人才,在他的身上聚齊了我之前列舉的(優秀投資者所需的)所有特質:好奇心、自信心、謙遜、敬業、判斷力,還有最重要的是,熱忱。”

當時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竟然有這麼多的優點。

後期張磊先後在華爾街的一些機構工作,並在2005年決定自己創立投資基金。最早期的資金來源除了自己的積蓄之外,佔比最大的就是來自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2000萬美元,足以見到斯文森對張磊的認可和誇獎是真的。

拿到這筆錢的張磊做出了一個非常嚇人的決定——他把錢全都在二級市場裡投給了騰訊。之所以稱之為嚇人,是因為當時的騰訊沒有微信,只有QQ,年收入不過14億元,市值卻有20億美元。

和年輕的J.P.摩根一樣,初創企業的張磊也用一場豪賭開始了自己的商業生涯,但是相比摩根,他的賭注更大,風險更高,延續的時間更長,獲得的收益率也更高。

03 先驅

摩根的黃金投機如果失敗,還可以“滾回家繼承千萬美元的家產”,但張磊在騰訊的投資一旦失敗,其職業生涯就要直接宣告結束了。

這是“白丁創業”的宿命,但張磊打破了這種宿命。

湊巧的是,同年10月,遠在美國的Facebook上線,在這之前,硅谷投資家彼得·蒂爾投給了扎克伯格50萬美元,換來10%的股份,成為了這家公司的首個外部投資人。和張磊一起,他們成為在全球互聯網社交網絡中獲益最大的兩個投資人。

而看似與互聯網完全沒有關聯的J.P.摩根,卻在這個領域遙遠的史前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席位。

對於電力的投資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膽嘗試,摩根是其中走得最快、最遠的一個投資家。1877年,發明家愛迪生開始改革弧光燈,經過上萬次試驗之後,成功研製出的最早的白熾燈泡。

配合燈泡的使用,愛迪生仿製煤氣照明分配系統,構建出了一整套的發電配電體系。1882年,摩根觀察到了愛迪生的發明,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生意,就請愛迪生在自己的住宅裡裝上燈泡和發電系統。

安裝試驗大獲成功,更加堅定了摩根對於電力產業的判斷。作為投資者,他參與了愛迪生電力公司的建設,並在1892年和他個湯姆遜·豪斯登等另外兩家電力公司相互合併為通用電氣。

在一個沒有網絡、計算機甚至是家用電器的時代裡,電的出現,就是那個時代最大的新興產業,摩根穩穩的抓住了這個機會。

隨著電力應用的逐漸普及,古老的通訊產業開始產生各種新業態。由於很早就通過快捷的信息傳播賺到過很多錢,摩根對於通訊產業的發展非常敏感,先後投資了ITT(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全美電纜、郵政電纜、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

這些在上世紀20年代之前的美國,是地地道道的高科技,是替代傳統煤油照明、郵政信件(甚至是信鴿)的新興產業,一如2013年之後,微信對於短信甚至是電話的取代。

04 整合

2010年,高瓴3億美元投資京東。這是一個天價數字。作為對比,在這一年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一級市場基金總體規模也沒有超過2億元美金。

但張磊一出手就把別人一整個基金的份額都扔給了劉強東,在當時所有人都在尋找下一個阿里巴巴(淘寶)的大背景下,顯然他是積極參與其中,並下注最高的一個。

後續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京東的B2C+物流配送戰略大獲成功,3億美金打造的用戶體驗與護城河,讓電商行業第二名的爭奪也失去了懸念。

事情發展到這裡還遠沒有達到終點。在張磊的撮合下,他兩筆最重要的投資對象——騰訊和京東展開了深度合作,騰訊獲得了更好的電商陣地,京東獲得了錢和社交網絡的入口。

誰是中國的J.P.摩根?

京東與騰訊的合作關係延續至今

在很短的時間裡,張磊從單純的投資,轉向具備整合能力的產業思維,並且一出手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兩者的合作仍在持續,即便是過去幾年京東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問題。

除了促成合作之外,高瓴還在健康產業中做出了更大手筆的整合工作:大規模收購線下藥房門店:截至2018年10月,其全資或控股的連鎖藥店遍佈全國21個省市及直轄市,擁有門店12000間,已經是國內數量最多的連鎖藥店。

另外,張磊通過對國內寵物醫院的整合,逐漸獲得在這個行業的運營能力,並提升團隊的管理能力。這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投資或者是撮合式整合了,而是自己親自下場,從“空軍”的快準狠模式,轉向了陸軍的大集團軍作戰模式。

在這方面,摩根相比此後任何的投資者,都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榜樣。因為他遠遠不止是投資者的角色,其在歷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更多部分都是在產業的整合層面。

摩根先後對鋼鐵、鐵路、電氣、通訊等等行業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幫助這些從過度競爭的局面扭轉過來,通過壟斷市場實現盈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對美國鋼鐵行業的整合。在收購了明尼蘇達、伊利諾伊等鋼鐵公司,成為全美第二大鋼鐵集團之後,他以4.8億美元的天價從卡耐基手中收購了卡內基鋼鐵公司。

整個美國鋼鐵公司組建的過程中,摩根一共收購了785家企業,控制了美國鋼鐵業70%的產能,佔當時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7%,以今天的價格計算,相當於11000億美元。

美國鋼鐵公司成立當年盈利達到6000萬美元,第二年達到9000萬美元。此後25年的時間裡,一直保持在美國市場的壟斷優勢地位。

誰是中國的J.P.摩根?

摩根對美國鋼鐵的整合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公元前4000年上帝創造了世界,1901年又被摩根重組了一回”。摩根是資本力量在這個世界上最宏大的代表,也是所有整合者夢寐以求的目標。相比之下,張磊的事業仍然只能算是剛剛起步,但他的腳步之快,已經讓人感受到一種此前幾十年從未有過的新變局。

05 尾聲

10月28日,格力電器股份轉讓最終落定,根據交易方案,格力集團將向高瓴轉讓所持有的格力電器9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5%,作價大約400億元。

這筆交易的成功意味著,高瓴僅僅以400億元的代價,就獲得了一家坐擁1200億元現金、每年超過250億元純利潤,並且仍然在快速成長中的企業。

中國的家電行業發展歷程超過40年,歷史上曾經有無數企業興起後衰亡,歷經多次週期之後,最終產生了美的、海爾和格力這三大巨頭企業。格力更是三者中盈利能力最強、總資產規模最大的一家。

誰是中國的J.P.摩根?

格力是中國家電產業皇冠上的明珠,如今已經“姓高”

也就是說,僅用400億元,高瓴就控制了家電行業這個萬億級市場裡皇冠上寶石級別的企業。整個行業歷經40多年發展歷程後,張磊成為了最後的收割者。

這和摩根對於美國鋼鐵行業的收購異曲同工。不同的是,高瓴沒有足夠的資本,中國與美國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也不允許高瓴全盤收購格力,然後與美的進行一場世紀大整合。

但是在可操作的空間裡,張磊已經將資本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當高瓴入主格力,其高達1200億並且仍在不斷擴大的現金儲備,必然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那時候的格力會進化到什麼樣子,誰也想象不到,但高瓴和張磊將會進化成什麼樣子,我們可以大概猜到。

不論是J.P摩根、巴菲特還是張磊本人,本質上都在做類似的事情:他們都在遵循產業經濟發展的規律,他們都在最恰當的時間做最正確的事情,他們都是最強大資本力量的人格化,像不同的面具,背後是同一張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