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从众跟着跑的心理来自我们找乐子的需求

双11,是什么日子?

全中国人都知道

是疯狂花钱的日子啊!

商家集合智慧凭空设计出的一个节日,经过十一年的铺垫和沉淀,在网络上搭建起一个商业游乐场。这一天乃至这一个月,商家会制造各种噱头,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把中国乃至全球数亿人的热情调动起来,蜂拥在网络上花钱狂欢!

2019双11交易额会是多少?去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为2135亿元人民币,而2017年淘宝双十一交易额为1682.69亿元,刷新了往年记录。来自11日凌晨消息,阿里巴巴天猫实时交易数据显示,在开场的1分36秒,交易额超100亿元。去年天猫双11,交易额超100亿元用时2分5秒。看看吧,数据都更新到用秒计算了!

一旦已经形成一种绝大部分人默认的“势”,那我们就看着浩浩荡荡的消费者跟着商家的指挥小旗子走吧。

双11从众跟着跑的心理来自我们找乐子的需求

我们先不探讨这个“势”形成的背后原因,很多人跟着走的行为,是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双11本来是单身狗的节日!原本是一些人的狂欢,在资本的运作下和从众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从开篇例举消费额的逐年增加就可以看出,我们很难躲过从众这一关,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的影响,认为外界的行为就是适应当时情景的选择,所以,为了保持与绝大部分人行为的一致性,会参照周围人群的行为调整自身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随大流的心理。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人们看到一部分人的行为之后,会在潜意识中将此行为视为是他人根据某一事实作出的最佳选择,因此,即便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该行为,依然会加入,让自己看起来更容易融入环境中,而不至于显得格格不入。

双11从众跟着跑的心理来自我们找乐子的需求

而精明的商家,在若干年的双11经历中,总结了一些对从众心理推波助澜的有效手段。

例如名人效应,许多顾客在潜意识里都会认为名人用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比较好,所以,当看到某名人也在用某一产品时,消费者通常会认为该产品更值得信赖。

再例如高好评率引导,通常来说,好评率较高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更容易放心购买。你说了这产品好,我跟着买就感觉不会有错,现在商家在下面给5元消费券,就能获得有图有真相的好评。

十一月,双11,已经成为公众认识的要花钱的日子,这已经形成不可阻挡的势头,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怎么有气魄去做一个“编外人员”呢?!

在双11凭空出来以前,我们也经历过类似的现象。

双11从众跟着跑的心理来自我们找乐子的需求

再往前倒三十几年,市场还是需大于供,到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是排队去副食店买肉,去食品店买糖。

很多时候买糖的队伍会被一种紧张打乱秩序,人们蜂拥着挤到柜台前,把平时珍贵的不得了的钞票抢着递进去,从那些留下来的视频资料和老人嘴中的描述,感觉糖是抢回来的。

为什么要等到春节去抢呢?我依稀记得平日里食品店的糖很少有人买,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但是在春节里,去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随便去谁家里都少不了糖果,为什么平日里抠索索的,非要盼着过节才有糖吃呢。

这个问题我问过我妈,她的回答及其清晰,“你看看谁家不是过年吃糖,过年怎么可以没糖呢?所有人都是这样过的嘛!不过是个乐子嘛!”

跟着所有人都这样过,日子需要一个乐子的逻辑,我家每年春节家里的桌上都会有几盘子的糖果。

后来有好几年,家里没有一个人吃糖,来拜年的人也不吃糖,我妈还恪守过年买糖果这个习惯。

那时候买糖早不用疯抢排队了,我妈把都不稀罕吃糖的原因归罪于此。

双11从众跟着跑的心理来自我们找乐子的需求

从哪一年开始我家春节不买糖了呢?

好像是我妈确定了周边她认识的人在春节都不买糖了以后,也好像是生活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大家都参与的找乐子项目。

过春节要买糖果和双11要花钱囤货,这两件事本质上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人民群众有找乐子的需求,虽然从本质看是商家的蓄谋。但是只要是抓准需求,形成了从众的氛围,我们就会乐此不疲的从众跟着走,发展到今天已经是跟着“跑”了!

这个双11是不是你已经“跑”累了?!欢迎留言互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职场/情感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