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理性教育,迴歸“自然生長”

事件頻發,也許責怪個別家長或教師並沒有多大意義。教育的走向不是由幾個人決定的,它受社會大背景、大氣候影響。為理清頭緒,我們回顧往昔。

唯“分數論“之風颳起時,有些人把分數看得比命都重要,一個勁兒歇斯底里地喊“分數掌控命運!分數就是一切!”的論調,同時一個勁兒地拼命學習。說實話,在以前有那麼幾年的確如此,只要考上了中專以上的學校就相當於端上了鐵飯碗。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早已風光不再,可人們對“分數“的熱情絲毫不減當年。我們回到現實拷問自己,低幾分怎麼了?真的那麼重要嗎?難道這一輩子就算完了嗎?如果高几分就改變一生的命運了?掙扎了幾年終於考上大學又怎麼了?有工作了?不受苦就有錢花?不少大學生不也逃課掛科被退學?也許話不中聽,但是在每次事件發生後,人們確實這樣想,卻在平時不這樣做。說什麼無奈了,別人都在爭分數,只有我一個人不在乎嗎?

為此,有多少人為孩子學習操碎了心,花光了錢,可謂耗盡一生,甚至說什麼活著不就為了孩子。為了孩子,必然關注孩子的未來發展,關注發展就要立足當下,只有從幼兒園開始成績一直好。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家長對孩子的人生規劃。

可是孩子呢?畢竟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能替代,扛壓也是他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扛,孩子能不能理解家長?想不想學習?有沒有意志力?是不是想學就能學好?能承受多大的壓力?答案是因人而宜。

不知何時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請逼迫孩子優秀”,“今天不努力,明天找工作”“青春是拿來拼的,不是用來揮霍的”的心靈雞湯灌輸下,乍聽很有道理,卻使人逐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分寸。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就要從幼兒抓起努力跑。人生的馬拉松,誰能一直毫不鬆懈地跑完一生?

請逼迫孩子優秀,是的只要優秀了結果可想而知。但是“逼“就能優秀嗎?何況有的人能逼,有的人不能逼。非要趕著鴨子上架,做自己不想做,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逼“下來的結果能正常嗎?

因為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自身情況,強制給孩子帶上了沉重的“枷鎖”。這樣,教育“過度競爭”就煉成了,也給社會教育帶來一系列問題:諸如上學難、擇校、擇師、補課、送禮、乃至後來對教育的反感……

呼喚理性教育,迴歸自然生長。

所謂“自然生長“,不是純粹不管,也不要過度干擾和強加,而是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按照孩子自身情況(包括興趣、學習能力、意志力及受挫承受力),尋求順應孩子本身條件的發展,爭取符合孩子的進步。自然生長,更能身心健康,更能發展或補足孩子的其它方面能力,更能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是一條走向“全面發展“康莊大道。

有人倡議,中高考增加音體美考試,很理解用心之良苦與無奈。本來很正常的教育教學的事兒,因為抓成績而加重負擔地考試?不也不正常嗎?

讓教育教學正常發展,必然要避免教育“過度競爭“;迴歸自然生長,必然要家長理性對待,讓孩子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