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略后故宫文物曾计划南迁,可鲁迅胡适等人为何要反对?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计划。

1932年,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向政府提出了提议,随后关于此事的议会紧急被召开,结果赞成和反对的票数居然基本持平。

日军侵略后故宫文物曾计划南迁,可鲁迅胡适等人为何要反对?

反对者的理由是,东三省沦陷,整个华北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北平是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名城,此时如果将文物运出,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弃城逃跑,会动摇军心,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不利于全民抗战。而且都国难当头了,难道人民和领土不比这些个文物重要?

而赞成者却认为,国土丢了还有收回的那一天,可文物被毁了就是永远不存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自己会成为千古罪人的。圆明园被烧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随后,议题的内容被传到了社会上,更是激起了更大的浪花。

日军侵略后故宫文物曾计划南迁,可鲁迅胡适等人为何要反对?

当时北平的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普通百姓,大部分都还是反对态度的。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他们是怕自己被政府给抛弃了,所以希望能取消文物南迁的计划,横下心来,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与敌人斗争到底。

这其中就有鲁迅和胡适等人。

鲁迅针对此事还专门做了一首诗以此来讽刺,“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鲁迅的这个观点有点过于偏激了。

日军侵略后故宫文物曾计划南迁,可鲁迅胡适等人为何要反对?

至于胡适反对的理由倒有几分道理,他认为:一来,在国际友人的监督下,未必有人敢去破坏这些文物;二来,故宫文物数量巨大,南迁不是一件小事,万一出个意外谁来担这个责任?三来,当时的南京和上海都没有合适的地方存放如此海量的文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举妄动。

但这第一点不咋地,日军是侵略者啊,是强盗啊,还指望他们能在所谓的“国际友人”的监督下行事?

反正当时整个社会上反对文物南迁的口号绝对是一潮高过一潮,最后大家都纷纷上街游行抗议,甚至还有人恐吓说,如果政府真要这么做,那他们就要在各个交通要道上装炸药,管你文物还是押送人员,让你们全都去见阎王。

日军侵略后故宫文物曾计划南迁,可鲁迅胡适等人为何要反对?

后来,高层又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当前形势下该如何保护故宫文物的办法,最终会议通过了三项决议,可第一项就让人哭笑不得:“各委员签字,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500架。”

拍卖文物,也亏他们想得出来。

易培基急得实在束手无策,最后只好请张学良出面帮忙,最终拍卖文物这一论调才被压了下去。

一年之后,日军进入了山海关,局势日益恶化起来,政府反复权衡其中的利弊,最终还是拍板决定了文物南迁的计划,随后公开表态说:

故宫文物是我们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被毁一件就少一件。人民留在北平可以协助政府抵御日寇,可文物留下来就只有被掠夺被毁灭的可能性。国家亡了还有复国之日,可文化一旦亡了,那就是真的亡了,无法补救。

日军侵略后故宫文物曾计划南迁,可鲁迅胡适等人为何要反对?

就这样,文物南迁工作才得以顺利展开,大量的文物被分批南迁到了上海,之后南京,成都,最后有部分留在了台北。

但不管怎么说,此次文物南迁最终还是得以实现了,否则的话损失怕真是无法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