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年的"无为"是真的无为嘛?不要被字面意思给忽悠了

在 一文中,笔者提到,项羽因为没有认识到当时分封制大势已去,不顾一切想要退回到列国并立的心理,决定了他必然失败的结局。他的失败,无疑给刘邦占领历史舞台提供了的绝好机会。

汉朝初年的

但话说回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刘邦自己也明白"马上能打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的道理。经过秦朝十几年的高压统治和秦末数年的战火连天,汉初所承接的不仅是人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秦制",更多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到奄奄一息的社会现状。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并不是项羽自刎、刘邦称帝就宣告完成了,而是经历了几代人、六七十年的艰苦探索,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家400年天下。

笔者曾经提到,刘邦身边有一批高明且有远见的优质谋士,而且刘邦也很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秦朝的迅速覆亡和项羽的惨败,这一前一后两个教训,当然就成为了汉初的执政者们掌国时所极力注意借鉴的资源。

01. "无为而治"真的"无为"吗?

当年楚汉相争时,刘邦一面着樊哙明修栈道迷惑楚军,一面令韩信率大军暗度陈仓,使楚汉双方原本的优劣势头就此转变。

汉朝初年的

秦岭中的古栈道遗迹

事实证明,刘邦真善于用这类策略出奇制胜。汉朝建立之初,鉴于秦朝"暴政"给人们留下的痛苦记忆,汉朝政府很快打出黄老"无为而治"的旗帜安抚人心,希望能够使社会在心理层面首先安定下来。但是,如果你认为汉朝中央政府真的什么也不做,像现在每天晚上准时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那般安闲,那就大错特错了。汉政府的"无为而治",是有选择、有范围的"无为"。

汉朝初年的

广场舞

首先,当然是安抚饱受暴秦之酷和战争之苦的普通民众了。这也是汉初"无为"实施的主要范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民休息"。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汉政府在建立的前六七十年中,坚决杜绝滥用民力去搞大工程。秦朝时动不动征伐十几万、几十万刑徒修长城、修陵墓之类的行为,在汉初没有出现过。人们终于有时间、有力气休息了。

孝惠皇帝, 高后之时,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故惠帝垂拱, 高后女主称制, 政不出房户, 天下晏然。刑罚罕用, 罪人是稀。民务稼穑, 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同时,汉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来鼓励生产。不但对农民友好,对秦始皇刻意打压的商人等其他阶层也相对友好很多,商人在这个时期几乎不用纳税,也使民间的活力得到逐渐恢复。

"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史记·平准书》

意思是说,汉朝建立70多年,国家没什么大事。除非遇到水灾旱灾,人们都能够丰衣足食。公私都开始有了财货积累。京师长安的钱多得数以万计,串钱的绳子都朽得断掉了。仓库里的谷物一年盖住一年,溢到外面,也烂得不能吃了。民众居住的街巷都有马,路上的马更是一群一群的,如果用不像样的马拉车去参加聚会就会被人嘲笑。平民都有好米有肉吃,有点地位的就能树立家族的名望了。大家想必还记得,建汉之初,连皇帝都没有四匹同色的马来拉车的心酸吧?

汉朝初年的

汉代车马复原

此外,文帝和景帝时期都实行了"减刑"政策,即把原有的刑罚进行不同程度的减轻。其实,汉朝政府很聪明的一点在于,"汉承秦制"虽然把秦的法令制度全套继承了下来,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又往往"重案轻办",比如用降爵或削爵的方式来获得减刑,这就和秦朝"轻罪重罚"的执行理念完全不同。

很明显,中央政府是通过一系列的"有为"政策,来确保对民间的"无扰"。就像一个人在秦朝被套了沉重的枷锁,甚至已经沉重到危及生命了;现在到了汉朝,政府在一点一点地帮他把枷锁褪下,让他恢复正常状态。

02. 民间社会之外,汉政府就不见得"无为"了

我们知道,在刘邦的军功集团当中,有两种主要"成分",一种是从刘邦起事时就一直跟随他的所谓"沛泗集团",比如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樊哙、灌婴等;另一种是在刘邦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从别的队伍转投过来的,比如韩信、彭越、英布(即黥[qíng]布)等。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更多的是依仗了后面转投过来的这些人的才能。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对他们虽然倚重,却也难以完全信任。

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联络更多的力量打败项羽,曾经诉诸"封王"的手段使反楚的势力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联盟,先后分封了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即韩王信)、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和赵王楚王张耳七个异姓王;项羽失败后,刘邦在他们的联名推举下(实际上是被要求)登上帝位。

汉朝初年的

但是,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到公元前194年去世这差不多八年时间里,刘邦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这些异姓王的翦除。八年中,刘邦几乎以"一年一个"的速度,给汉惠帝刘盈留下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

终于,在刘邦的病榻前,君臣之间形成了"非刘氏不王"的"共识"。在经历了吕氏一族把持朝政的波折后,曾经分封的那些刘姓王国也不安分了,终于在汉景帝时期与中央朝廷兵戎相向,暴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在周亚夫的带领下,王朝的军队打败了各诸侯国的联合势力。

此后,汉朝虽然仍有封王、封侯的举动,但由于"推恩令"等政策的强有力实施,王侯们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再也没有像汉初的异姓王和后来的刘姓王那样对朝廷形成根本的威胁了。"王"和"侯"更多地是一种身份上的象征意义,很少能搅动中央朝廷这锅"粥"了。直到七国之乱被平定,汉朝可以说才真正完成了从"列国"向"帝国"的转型。

汉朝初年的

03 小结

可见,在汉朝建立的最初六七十年当中,汉朝中央政府一方面吸取秦朝短命的教训,从政策、法令、减刑等各方面的"有为"来保证民间社会的"生态环境",简而言之就是"不折腾民间";一方面吸取项羽"复古"失败的教训,通过翦除军功集团当中的异姓王来巩固刘氏政权,又借平定"七国之乱"实施推恩令来限制和架空王、侯的权力。汉初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已经使秦朝的法令、制度及其背后的精神,在汉代的土壤中生了根。如果有人仅仅按照字面意思,认为真的是什么也不做,国家就得到治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