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家訓:毋貪利,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人活於世,追求名和利是一種常態。一個人通過正當方式的努力,改變了自身條件,獲得相應的名利和地位,這樣的“利”是應該的,是天理。

而過分的追求名利,不擇手段的獲取利益,來滿足自己的貪婪之心,那這樣的“利”就是人慾,是需要剋制的。

《傳習錄》裡寫道:世之人從其名之好也,而競以相高;從其利之好也,而貪以相取;從其心意耳目之好,而詐以相欺;亦皆自以為從吾所好矣。

王陽明認為,人活在世上都是因為名利,才會爭個高低;以自己的利益多少出發,而相互貪婪索取;以自己的喜好出發,而相互坑蒙欺詐;都覺得是做了自己所喜歡的事情。

所以人們怎麼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我呢?其實真正的自我就是良知啊,可惜這些貪圖名利的人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良知。

王陽明家訓:毋貪利,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都是為了名利而奔波疲勞。

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爭名奪利而落得悽慘下場,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後,盡是骯髒不堪和辛酸苦難。

秦朝的李斯因《諫逐客書》成為了秦王嬴政的親信,但是他的功利心太重,嫉妒韓非的才能,恐怕會危及他的地位。

儘管是同門師兄弟,他還是用盡心機迫害韓非,先將韓非打入監獄,為了避免秦王反悔,果斷毒死韓非。

當胡亥二世登基後,趙高得勢。李斯便於趙高爭權勢,權謀用盡,最後還是敗在了趙高手裡。

李斯臨死之前幡然醒悟,什麼名利權勢啊,都沒有一份安定的幸福來得踏實。

在淡泊名利這件致良知的事上,王陽明就是典範。

1517年到1518年,王陽明先後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江西、福建等地十幾處的土匪。曾經這一地區的匪患讓明皇朝極其頭疼,王陽明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可謂是光耀千古。

令人詫異的是,王陽明非但沒有向朝廷邀功請賞,反而向朝廷上書要回家養病。

弟子們很疑惑,王陽明解疑道:“我已經將捷報送達朝廷已經三個多月,但是朝廷並沒有獎賞我,那就是說他們沒有獎賞我的心,那我又何必貪戀這功名呢?”

弟子們憤慨:“您立下如此大功,朝廷沒有獎賞是不對的,您應該繼續上書朝廷,請求獎賞。難道您是怕別人議論你貪圖功利嗎?”

王陽明家訓:毋貪利,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王陽明擺手道:“不可不可,我來這裡的念頭是剿匪,而不是來爭名奪利。如果我的念頭是功利,那我就真的貪了,一門心思撲在功利上了,心浮氣躁,根本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平定匪患。

所以我要感謝我沒有貪利的念頭,朝廷不獎我就算了,因為我做這些事就不是奔著受封領獎去的,我的心也不在功利上面。所以你們也要記住這些。”

王陽明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要把念頭放在成事之後的功利上,而是要把念頭放在這件事情上,把念頭放正,把事情做好,就別無他求了,就是致良知了。多餘的那些就是私慾,需要去剋制。

王陽明家訓:毋貪利,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追名逐利,真真正正為解決中國13億人民吃飯問題而畢生辛勞的偉大人物。

年逾九十的袁老,至今還要每天下田觀察水稻,在啟程去北京領獎之前還在田裡觀察水稻長勢。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後,袁老說:“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要繼續努力,繼續攀高峰。”

這是一種多麼純粹的良知啊!真正的將畢生都奉獻在了培育優良水稻這件事上。

那在追求應得利益的道路上我們不免會犯錯,念頭不免會發生偏差,會突生貪利之心,我們該怎麼辦?

王陽明說有這種情況不可怕,只要我們及時改正,經常的省察克治,一旦發現有這種貪慾就克掉它。

名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名利無限制的追求和貪念,真正摧毀一個人的不是名利,而是貪求名利背後那顆被私慾遮蔽了的心。

有人說:“那是不是所有追求名利的行為都是錯的呢?”

王陽明回答:“並不是,只要我們將良知貫穿其中,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