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答題套路總結!不會的來看

所謂歷史人物,它不是指歷史長河中的任何一個個人,而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對社會歷史進程或重大歷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響較大的、留下明顯痕跡的人。他們對歷史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有時甚至還會起決定性作用。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答題套路總結!不會的來看

一、明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要求

第一,能夠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和歷史作用做出恰當評價;

第二,能夠對歷史人物在某一具體事件的立場、觀點、態度做出分析評價;

第三,能夠對歷史人物相互之間的評價(可以是同時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時代人)或現實中的人物對某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並能說明自己的觀點;

第四,具備從所提供的有關某一歷史人物或相關歷史人物活動的歷史材料中,獨立地提出適當的觀點或假設,並運用基本的演繹或歸納,證明或反駁等邏輯方法做出較為完整的論證或闡述的能力。

二、從哪些方面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在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時,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歷史範圍內進行考察,即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係。因為,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舞臺,個人的思想和活動受眾多條件的制約,只有考察歷史人物個人背後的社會歷史條件,發現歷史規律,才能瞭解歷史人物活動的實質。

如評價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樣認識他殘暴的原因。如果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就會發現他的殘暴是秦統一六國後經濟迅速發展加速了統治階級腐朽的結果,是權力過分集中於君主一人的結果。如果不考慮當時的歷史條件,很容易把他的殘暴歸結為單純的個人品德問題(事實也是如此,歷史上持此論者不乏其人),這樣的認識不僅流於浮淺而且還有很大危害——讓人們把由根本制度帶來的問題誤認為是皇帝個人的品質問題,避重就輕,從而掩蓋了歷史真像。

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背景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係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係。恩格斯說:“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慾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

如評價商鞅,就需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他的主要活動,特別是變法措施逐條剖析,從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於削弱和限制奴隸主貴族勢力,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經濟和掌握政權的願望,最後得出“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的正確結論。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個人與時代的關係。任何偉大的歷史人物,歸根結底是時代的產兒,總和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相聯繫。偉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能正確分析當時的社會矛盾,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向,引領或緊抓時代的主題。

評價歷史人物,就是要分析歷史人物的言行對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歷史發展趨向所起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這是確定歷史人物歷史作用的最根本標準。對不同類別的歷史人物,在確定其歷史作用時應有不同側重。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答題套路總結!不會的來看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

主要圍繞他的政治主張和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係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2、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

主要看他所領導的起義:在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統治);有何間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後來的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在鬥爭中提出的口號或綱領對提高農民革命鬥爭水平有何作用。

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

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行動: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融合進步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4、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措施或行動:對反對封建勢力,動搖其統治基礎有何作用;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有何作用;對西學的傳播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髮展有何作用;對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特別要注意他在上述幾個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進步,此點是確定近現代政治人物時應把握的總原則。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蹟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1、“階段論”的方法:該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該法的特點是結論較為科學和符合實際;特別適用於對前後變化較大,差異明顯的歷史人物的評價;能有效防止評價人物籠統化、簡單化的毛病,對歷史人物既不因功掩過,也不因過抹煞其功。如評價左宗棠、汪精衛等人即可採用此法。

2、“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係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該法的特點是評價人物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特別適合活動範圍廣泛,活動內容複雜繁多的歷史人物。如對漢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動分成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關係、對外關係等六個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要較好地掌握這兩種方法,就需要在平常學習中對歷史人物進行分級分類整理。所謂分級就是按照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影響大小和教材詳略,劃分為重要人物、較重要人物和一般人物。對前兩者重點掌握。所謂分類就是按照歷史人物的特性,把類似人物歸到一起。既能形成系列化知識,又可避免相似人物間的混淆,還可發現掌握同類人物的共同特點和規律。

第五,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

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這是由辯證唯物主義——事物的性質是由其各種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一基本原理所規定的。一般情況下,此點通過確定歷史人物的作用即可實現。如南陽太守杜詩他的主要貢獻是水排的發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為地主階級政治家,而應確定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發明家。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三、評價歷史人物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第一,要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係。要明確以下四點:

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其次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

再次要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同當時人民群眾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之間的聯繫;

最後還要確定歷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願。

總之,對歷史人物的作用要恰當評價、不能任意誇大。

第二,要正確處理階級分析與個人出身的關係。不能僅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因為單獨的個人並不總是以他所屬的階級為轉移(中國近現代許多革命家的經歷即為證明)。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籤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如對剝削階級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統統加以否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貼標籤”。

第三,要正確處理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係。既要注意主觀動機,又要看客觀後果,尤其應把客觀後果放到評判的首位。這樣處理二者的關係是歷史的複雜性所要求的,動機和效果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又是矛盾的,“好”的動機有可能帶來“壞”的後果;“壞”的動機在特定條件下又能帶來“好”的結果。如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其動機和效果就背道而馳,需用此觀點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答題套路總結!不會的來看

第四,要正確處理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的關係。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主要應著眼於他的歷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說成是“漢賊”,就是從封建正統的道德觀出發,用道德評價取代了歷史評價,是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