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玩勿犯“三傻”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搞古玩收藏,藏家往往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經濟實力、鑑賞水平來決定自己的收藏取向。

但是,常有人脫離“軌道”鑽進牛角尖裡,不僅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也沒能真正體會到收藏的樂趣。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

2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

3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

怕觸黴頭不藏梅花圖

對於古玩藝術品,人們常常會用有“靈性”來形容它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不過,有的收藏人士卻曲解了這種“靈性”,甚至用“迷信”的眼光去看待。

羅先生曾買到幾幅名家的中國畫,均是以梅花為主題。

羅先生將這幾幅畫裝裱好後掛在了家裡,有一回家裡來了個朋友,隨口說了句“掛梅花在家裡會不會倒黴?”這讓羅先生心裡有了個疙瘩,沒多久他就以很低的價格把畫賣了。

從此以後,羅先生總喜歡把收藏跟個人的運氣、身體健康聯繫在一起,聽到別人說“這東西寓意很好”,就不惜重金買下,還時不時“淘汰”一些對自己“不利”的藏品。羅先生說,那段時間裡,他損失了不少珍貴的藏品,現在想找也找不回來了.

古玩藝術品的收藏,主要是欣賞其藝術性,應該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其歷史用途、出處。如果是用“迷信”的眼光來看待古玩收藏,就難以體會得到傳統文化帶給人的精神享受了。

專收別人沒見過的東西

古玩鑑賞中,常常會聽到一些專家(某些專家除外)說“東西真好,我都沒見過”。聽到這些讚歎的時候,你就要注意了,專家的意思未必是你的東西真的好,言外之意是“你的東西已經超出了我的見識,我其實是拿不準、也不認同”。

可是,有的收藏人士卻一廂情願地去理解,甚至還鑽進“牛角尖”,專收藏別人沒見過的東西。

鍾先生幾年來醉心收藏廣西出土的古代藝術品,據說手裡有不少藏品屬於稀罕物件。前不久,鍾先生開辦了一個私人收藏博物館,展品以玉器和古陶為主,並從北京請來幾位古玩界的專家一起鑑定,結果專家們一個勁兒點頭,嘴裡說“真好,沒見過”。

鍾先生的藏品裡有許多“全國唯一一件”的東西,出自哪裡、有何來歷都說得有板有眼。最後,有專家坦言,鍾先生可能是被人誤導,而且這些“絕無僅有”的東西也沒有資料可查詢、對比,他鑽進“牛角尖”後越發信以為真。專家說,玩收藏要建立在瞭解歷史、尊重歷史之上。

聽不得任何不同意見

許多藏家將收藏看作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其中不可避免要與人交流探討,自然會聽到各種不同的意見。可是,有的藏家就聽不得任何否定的意見,一味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不做理性判斷。

收藏人士張先生,平時注意看書鑽研,收藏水平迅速提升,但張先生的心理也開始有了變化,與藏友交流的時候,對別人的否定意見會很“上火”,非要說服對方不可。

有一次,張先生參加一個朋友聚會,在場的一位人士拿出一件玉器說是明代的,可是張先生認為是民國時期後人仿的。兩人由討論變成爭執,最後變成激烈爭吵。

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張先生情急之下拿起別人的玉器狠狠地摔到了地上,說:“絕對是假的,我幫你摔了,回頭我給你個真的。”後來,張先生不但要賠玉器,還失去了許多朋友。

像張先生這樣,鑽進“說一不二”的牛角尖裡,不僅聽不進有益的建議,很可能還會讓收藏之路越走越“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