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里的大文章——从“电子号”说起(三)

很多年以来,通过在探空火箭的基础上发展出可以发射卫星的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一直是很多中小国家(地区)以及具有一定财力物力的非国家财团组织长期追寻的,包括美国军方及美国一些私营企业、日本的民间财阀、北欧的科研财团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山科学院”都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大多数都归于失败。

小火箭里的大文章——从“电子号”说起(三)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探空火箭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号称是“世界上最小也是最廉价”的“零(ZERO)号”运载火箭,这是一枚长度仅10米,直径只有0.5米的“微型”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同样号称是世界上最小的,重量仅有4千克的微型对地遥感卫星。不过在2017年初的发射中,“零号”的第二级未能成功分离,火箭最终坠入了太平洋。

2015年11月,由美国空军主要研制的“超级斯届比”快速响应小型运载火箭,计划搭载13枚微型卫星进入距地面4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但在夏威夷发射起飞后不到一分钟,火箭即失去控制进入翻滚,随即解体。“超级斯届比”火箭是一种基于“斯届比”探空火箭发展而来的、长16.8米的3级小型运载火箭,设计可搭载250千克有效载荷进入4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

由此可见,在探空火箭基础上研制新一代小型或者说“微型”运载火箭看上去是条“捷径”,但只是“看上去”而已,其实从频繁的失败上即可看出其中存在有很多也许不为外界所知的问题。美国和日本尚且是科研能力很强的发达国家,如今“零号”的下一次发射已经推迟至2020年左右,而“超级斯届比”目前也没有明确的下一次发射时间,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计划则更多的停留在纸面上而已。

另一方面,在探空火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还面临着基于洲际弹道导弹改造成的小型运载火箭的挑战,尤其是像俄罗斯那样拥有大量退役洲际导弹弹体的国家,自然着力于利用将退役洲际导弹弹体改造成的小型运载火箭进行“一箭多星”发射,同时也将新型洲际导弹的一些技术测试用在固体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射上,成功率要高得多,成本也同样是较低的,这进一步挤压了目前成功率极低的“探空火箭发展而来的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进军商业发射市场的空间。

小火箭里的大文章——从“电子号”说起(三)

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是绝对的定论,但是现实已经表明,在探空火箭基础上开发下一代“小型运载火箭”很大的概率是“此路不通”的。

而在冷战末期,美苏两国都提出过“小型洲际导弹”计划并且有具体型号出现或被提上日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小型洲际导弹”,并不是指如今中俄等国现役的车载机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而是长度和尺寸与当今现役的固体燃料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相差无几甚至还要略小一些的洲际弹道导弹。

在冷战末期,美苏两国希望这类“小型洲际导弹”可以实现极其灵活的部署和发射,它们具有极强的隐蔽能力和生存性,精度也要求非常地高,在第一波核打击中,主要遂行精确消灭对方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先发制人”任务。同时通过出色的机动能力隐蔽起来,在第二次的报复性核打击中再次使用,对敌方城市等目标实施核摧毁。

在《中导条约》签署之前,美国已经进行了“侏儒”小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多次试射,其中至少有一次取得了成功,而前苏联的类似型号如“信使”也进行了若干次试射(虽然可能均未获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一直指责乌克兰将当时南方设计局参与“小型洲际导弹”竞标的“标枪”-R液体燃料小型洲际弹道导弹计划的相关技术资料出售给了缅甸,并经由缅甸转手倒卖给了第三国。

不过话说回来,按照目前公布的技术资料,“标枪”-R的长度和直径与“飞毛腿”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大致相当,射程则要超过10000千米,恐怕连美俄自己现在的科研能力也做不到,所以若真是“标枪”-R远涉重洋去到朝鲜,最多也不过就是个“参考方案”而已。

小火箭里的大文章——从“电子号”说起(三)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经济情况自然不得不停止了所有相关型号的发展,美国也出于“胜利者的高姿态”终止了“侏儒”小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从现实意义上说,即使是现在,恐怕也没有重启“小型洲际弹道导弹”的需求了,因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核武器数量已经大幅下降,或者说,即使国际核军控的继续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各核大国开始重建核武库。

但是像当年冷战时那样保有五位数的核弹头,无论从成本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不可取,加上各主要核国家在海基核力量(潜射弹道导弹)上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靠“消灭发射井”来对他国进行“核绝育手术”已经不大可能了,即使是车载机动发射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也更多地需要考虑增加投掷重量,搭载多弹头从而实现更佳的突防能力和摧毁能力,毕竟当今世界,核武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而不可能像常规武器一般总是考虑哪天真的要派上用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