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军队只认虎符,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吗?

羡予


虎符,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遣军队的信物,为虎形,在中国历史上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拥有虎符就相当于拥有了半壁江山的说法屡见不鲜,那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只要谁拥有虎符谁就能调兵了吗?

我们先看士兵为什么只认虎符。在古代,军队是统治者的,士兵必须服从皇帝的调度。但皇帝是在皇宫里的,调遣军队不可能次次亲临现场。其次,古代的通讯条件也是较为不发达的,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有机会见到皇帝。但是他们能做到观望虎符,认清皇帝的信物。

再者,军队在训练中是一级服从一级,士兵在过程中是只认识上级的,一个高级军官来调度军队需要拿出授印。不然一个人随便跑来就说是高级军领,这口说无凭,是不可能调动军队的。

最后,服从君主是当时的观念,作为皇帝信物的虎符是士兵平日就能见到的图形符号,统帅将领处的一半虎符也能见到实物。即使虎符是小物件,在军队中却有震慑的力量。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这样做也是为了增加虎符的权威。

我们再看虎符的调兵作用。在古代,一国之君通常是最高的掌权者。而政治力量的强大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撑,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也需要能调配军队的最高兵权。就像没有兵权的汉献帝在皇宫内是一具傀儡,稍有不慎,可能立马就会被篡位者改朝换代。

为了守住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江山,君王们想出了虎符调兵的方法,将自己的兵权赋予虎符。从来源看,虎符的权力和威严都是君王统治者赋予它的。

虎符一共分为两半,在使用上,古代帝王通常会将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待要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驻地。只有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才能发兵。也就是说必须得到君王的允许才能调兵。

而君王的允许不仅仅是右一半虎符:与虎符配套使用的还有盖了御玺的诏书。古代调兵,诏书里会写明统治者的安排意愿:此次出兵的统领人、用兵人数、用兵目的、用兵地点等。

战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魏公子将虎符拿给武将晋鄙验证完后还是不肯发兵调军,最后是其门客朱亥趁其不备一锤下去杀死了晋鄙才发兵。信陵君虽拿到了虎符,但最终还是靠他的威望和权力调动军队。带虎符未能成功调兵的关键原因则在于缺少诏书。

再一方面,古代发兵与诏书配套来的还有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方面则配有竹使,携带符印等证明通知到后勤总务处官员,下放军队用兵需补助的粮食、冬衣、马匹。

就算没有虎符一样的兵符,建立过赫赫战功的武将一定程度上靠自己的威望也能调动军队。维护君主统治的前提下,“清君侧”“救驾”等理由也能安排调兵。所以为了维护兵权,宋代皇帝实行藩将轮换、安排监军也是于理的。

而如果拥有虎符就想调兵,就想造反,从军队内部服从君主顺从天子的观念来讲,造反派想成功也是寥寥无几的。

虎符从本质上看,是君主的信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是维护至高无上皇权的需要。它的使用是为了军政大权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维护其军队调动的最高权力


邓海春


在很多电视剧和野史中,为了突出虎符的重要性,所以说调兵的时候将只认虎符,而皇帝的圣旨都不如虎符管用。事实上事情根本不是这样,很多时候虎符只是其中一样,另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还有很大的作用。

当然虎符在调兵的时候确实能够起很大的作用,它就相当于是一把钥匙,首先必须拥有了这把钥匙才能够去调动军队。而不同驻地的虎符是不一样的,皇帝在要调动哪一支军队的时候,就会把相应的虎符交给调兵的人。如果不清楚这里面情况的人,估计拿着虎符都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调兵。

而且调兵的时候也不仅仅是一只虎符,只不过虎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而已,同时还应该有皇帝的圣旨,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证明。否则只有虎符而没有其他东西的话,说不定当场就会被抓起来。最有名的就是战国的时候,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虽然取得了虎符,并且到了当时魏国大将晋鄙军中,要求晋鄙交出军队,但是因为没有魏王的圣旨,所以晋鄙就有疑虑。

晋鄙当时就对信陵君说,准备派人去请示下大王,看大王是否这个意思。而信陵君当时来这里就不是魏王的意思,所以情急之下只能够把晋鄙给杀了,抢夺他的军队。也亏得信陵君的身份特殊,所以晋鄙虽然对信陵君的虎符相当的怀疑,但是也不好对信陵君他们做什么,所以才使他们有了可趁之机,否则是一个普通人的话,早就被晋鄙给抓起来了。由此可见,光靠虎符调动军队还是不够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杜虎符是现存唯一的完整虎符。由一个小学生在路边发现。之后一直给年幼的妹妹当玩具。后来玩具一分为二。还显示有文字。家长才交给博物馆】


虎符是古代君主调兵的信物,分左右两半。君主持右半个,将军持左半个。君主调兵时,使人持右半边,至军队驻防地。与将军所持的左半边能够完全契合。才能调兵。


除了虎符外,君主调兵还会写一份诏书。使者持虎符和诏书,去调兵。

虎符用来调兵,诏书用来说明行动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例如:敌人大举进攻北部边境A郡。A郡一边坚守数,一边向中央求援。针对敌人的侵犯,天子与兵部尚书、兵部侍郎等大臣商议对策。最终认为,除了A郡外,边境的B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于是,皇帝下令了两道命令:

一是大后方C郡驻防的10万大军,抽出3万,由使者带领。支援边境的A郡。大军主将率领其余7万原地待命。

二是在D郡驻防的10要大军,由主将带领8万,支援B郡。主将到B郡后,节制所有军政大权。副将带领其余两万,在原地待命。

天子派两路使者,分别携带诏书和虎符。达到C郡和D郡。诏书写的是此次军事行动的内容。虎符是调兵的凭证。

C郡主将接到诏书和虎符后,把三万大军交给使者,由使者带领支援A 郡。

D郡主将接到诏书和虎符后,亲自携带诏书和虎符,带领8万大军支援B郡。到达B郡后,D郡主将向当地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出示诏书和虎符,所有军队由D郡主将接管。

假如D郡主将没有虎符,会被当地官员将领认为是擅自调兵,涉嫌谋反,可能被灭族。如果D 郡主将没有诏书,一会被拒之门外。二无法指挥当地军队。


杨朱学派


虎符,听起来就霸气外漏的神器,在事实上,也的确相当霸道。

在很多民间传说和演义故事中,一般会认为,虎符可以调动很多军队,甚至是千军万马,有着无上的权力。

而关于虎符的故事,很多人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窃符救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虎符在军队中的地位。

而从一些出土的虎符中看,和史料中记载的一样,采用金或者铜做成,形式如同一只卧在地上的猛虎。

另外,这件信物一般分成两份,把两份拼在一起,才有效力。


这种信物,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战国时期相当盛行,一直到宋朝,都有它的身影。

在使用之时,一般会留给君王一半,另一半则会给地方将领,如果君王需要调动部队,会安排人带着诏令和虎符,一起到军营,和将领会面。

将领需要看到虎符,并且接到诏令,确认无误,才可以出兵。

因此,这也说明了,只是看到虎符,或者只是听到命令,将领是不会出兵的。这就最大限度避免了假传圣旨的可能。


在信陵君救赵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那就是当信陵君偷到了虎符,却没有得到君王的诏令。

所以,他的虎符是没有用处的。这就是为什么,信陵君除了带上虎符,还要带一个大力士朱亥的缘故。

当信陵君见到晋鄙,谨慎的晋鄙对信陵君手中的虎符产生怀疑。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书面的命令。所以,信陵君才会采取刺杀晋鄙的方式,来获得军权。


由此可见,虎符虽然有调兵的权力,但并不是说只要看到虎符,就可以调兵。

从考古发现看,虎符并不只有一个,除了中央军的虎符以外,地方军队也有虎符,而且这些虎符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如果想仅仅凭借一个虎符,去调集千军万马,是很不现实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虎符以外,调动兵马的信物还有很多,唐代的鱼符、龟符,也有和虎符一样的效力。

在宋朝,金牌也可以作为一个调兵的信物来使用,和虎符有着很多相似的作用。最为著名的就是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调岳飞回军的故事。


由此可见,虎符的作用,只是一种调兵的信物罢了,而真正能调兵的还是诏令。换句话说。有了诏令,然后再用虎符证明诏令是真的。这样将领才会放心调兵。因此,这两个缺一不可。

另外,还有一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从另一个角度看,虎符或者诏令,可以调动兵马,但对将领的军事部署,没有太多效力。

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是皇帝对军事将领有过多干预,下场很可能就是李隆基,赵光义一般。

而当将领确定虎符和诏令无误,那么,具体怎么做,就是将领自主决定的。和现代军队一样,古代军队也不是一窝蜂的群殴,有着严格等级划分,从最小的伍长,一直到万夫长。层层划分,层层听命,才形成一个完整严格的军事体系。

所以,在军队内部,上下级的绝对服从,才是正理。虎符和诏令,只能影响到主帅,如果拿着虎符,随便找千夫长,百夫长发号施令,是毫无意义的。


综上所述,虎符的确有它独一无二的作用,但归根到底只是一个信物而已。它必须要配合诏令使用,而且只能对最高军官使用。因此,并不是谁拿着虎符,就可以随便调动军队。


小小嬴政


趣谈答案:没错,军队只认虎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

调兵的大概顺序

我们先来讲一讲普通的调兵顺序,这个顺序肯定不专业,漏洞百出,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没有办法做出一个系统的复盘,我们只能讲一个大概顺序。

平时的时候帝国没有战役,所有将军所有士兵他们的权利统统都放到了皇帝那边,皇帝拥有着一个完整的虎符。

与此同时,如果某个地区敌人来袭,如果某个地区紧急调动部队,那么这支部队的将领会有一半的虎符。

与此同时皇帝将会指派一位大将军,这位大将军将会统筹这些所有的军队,而这个大将军将会拿着另一半的虎符,只有这两个虎符相互重叠在一起,才证明这个大将军说话做事都是极其有效的。

等这位大将军把这些事情都办完搞定之后,便需要拿着这个虎符再递交给皇上,皇帝再一次掌握军权。

虎符的极大限制

首先这个标识符也仅仅就是个标识,给你就给你了,不给就不给了,将军们是没有权利向皇帝索要的。

其次,大家可千万不要觉得皇帝把这个虎符交给你,就代表着皇帝信任你,事实上在古代实行的是文武约束,一般情况下皇帝会派遣一位将军前往某某地区,然后守护这一大片区域,与此同时他会派遣一个文臣,这个文臣悄悄的跟着这个大将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大将军所有的举动一言一行都会时时刻刻的递交给皇帝,皇帝如果发现他有谋逆之心,直接把他拿下。

为什么要这样做?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做,他的调动兵力是很受限制的,而且有的时候皇帝如果想要调动兵力的话,或者大家想调动兵力的话,还要来回的请示,请示来请示去,就有可能贻误战机。

可即便如此,皇帝也必须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皇帝手中牢牢掌握所有权。

皇帝时时刻刻的在向士兵们传授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你的将军不一定是你的将军,所有的士兵必须依靠虎符,而不能单纯地依托将军的命令。

这样的一种做法可以很好的抵消军阀割据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士兵做到听从虎符的号令,而不是听从将军的号令,省得到时候跟将军一伙把皇权拿下。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的信物,一般分左右两半,皇帝掌管右符,将军掌管左符。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所以军队将领只认符不认人,无论是谁,只要手中有虎符,都能调动军队。


三国时期,蜀将赵云攻打南郡,城破后俘虏了魏国守将陈矫。诸葛亮就取了陈矫手中的虎符,然后用这个虎符,调动荆州和襄阳城中的魏国守军,前去救援南郡。

由于军队只认虎符,所以魏军不知有诈,两城将士就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前去救援南郡。而后张飞、关羽就趁着城中空虚,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荆州和襄阳两城。

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之后秦军直逼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害怕秦国,为求自保,拒不借兵。

而魏国的信陵君,认为一旦赵国灭亡,魏国也就危险了。他想出兵救赵,可是他没有调兵的权利,调兵的虎符被魏王随身携带。

于是信陵君找到了魏王的宠妃如姬,对她晓之大义,让她去盗虎符。信陵君拿到虎符后,调动了魏国十万军队,这才解了邯郸之围。

当然,虎符是皇帝为了集权而产生的,所以对一些地方藩王作用是不大的。比如汉朝的吴楚七国之乱、北济王刘兴居起兵谋反,那都是没有虎符的。

再比如康熙削藩时,吴三桂为了麻痹康熙,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并交出了平西王的帅印。但后来他还是一样起兵谋反了。

那为什么没有虎符也能调动军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士兵来说,谁给自己饭吃,谁给发军饷,就替谁卖命。在藩属国,军队都是藩王发饷,将士自然不认皇帝,只认藩王。


花木童说史


在电视剧当中,总有奸诈小人从皇宫中盗窃虎符,从而达到调遣某地军队的目的。

确实虎符是统治者和军队之间的信物,但军队并非只认虎符,虎符只是统治者作为远程指挥的媒介。

当某位将军接到上头的指示要出兵时,就需要有虎符来震慑军队,除非是统治者本人前往现场调兵。

虎符只是古代为了精准传达军队产生的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虎符就已经出现在统治者管辖地方的制度当中,一块虎符分为左右两半,一左一右,右半块留在中央,左半块留在军队当中,当统治者需要在某地发兵,出示右符,由军队检验,确认无误之后便可以出兵。

如果虎符是真的,但军队认为前来调兵的人并不是统治者指派的,也可以拒绝出兵,向上头确认,但这要是真的还好,这要是假的,那就是耽误军情。

所以一般都不会有军队怀疑,只会验证虎符的真假,所以也算是军队只认虎符,只要有虎符便能调兵。

虎符虽然重要,但主要是符合统治者的旨意

由于虎符是分为左右两块,并且一块虎符对应一个地方,想要非法调兵,只能偷窃放在中央的另一半虎符,还要精准无误,一般都不会有出错的可能性,所以渐渐地演变成军队只认虎符,但还是有存在军队不受虎符调遣的案例。

就像战国时期有名的“窃符救赵”,魏无忌拿着如姬盗来的虎符前去向晋鄙调兵,晋鄙心有怀疑不肯接受调遣,最后还是朱亥一把捶死晋鄙,才成功地调取了八万精兵。

这个事件可以说是拿着虎符调遣不到军队,倒是一锤子下去才调走八万精兵。

结语

虎符只是作为一种信物而产生的,开头是虎符,到后面更出现了兔符、鱼符甚至是龟符,到宋朝以后渐渐演变成令牌,他们的出现从始至终就是代表统治者的旨意,旨意与虎符到位,军队自然接受调遣,但如果很明显就是非法调兵,就算是真的虎符也是调不走一兵一卒的。


正一品贵妃


不要天真的以为,你拿到了虎符就可以调动一切军队,为所欲为。虎符的调兵制度不是那么简单,虎符只是调兵流程中的一个信物而已,也只是最重要的信物之一。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君为了方便管理、调度军队,制定了虎符这种调兵信物。虎符形似如虎,一分为二,左边一半在驻军将领手中,右边则在皇帝手中,皇帝如果要对军队进行调动,就会派人手持右边的这一半虎符前往军营。

不要以为皇帝随意派个太监拿个虎符就能把事儿给办了,前去调动军队的人必须还有另外一件信物——圣旨

其实,圣旨才是关键,虎符只是信物。

圣旨的内容很重要,要想驻军将领详细说明军队调动的细节,出击、撤退、调防等等,这才是军队将领最为关心的,宣读了圣旨,宣旨者才会拿出虎符与军中虎符对应,完成这道流程后,军队将领才会按照圣旨的旨意行事。

另外说一句,虎符调动军队必须要有圣旨,连皇帝的口谕都不行,随便找个太监拿上虎符嘴上宣口谕,将领是不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圣旨比虎符更重要。

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中,信陵君偷了魏王的虎符前往魏军大营调动十万大军,虽然有虎符,却没有魏王的旨意,魏军大将军晋鄙发生了怀疑,拒绝交出兵权,还是信陵君的门客朱亥锤杀了晋鄙才夺了军权。

如果有了圣旨,也有虎符,是否就可以调动天下兵马呢?

这种几率很小,除非去调动兵马的人背着一背篓的虎符和圣旨前去,虎符的使用是一符一兵,也就是一个虎符对应一营兵马,一道圣旨对应一个虎符。一个帝国的那么多的兵马,要调动所有的兵马,你得拿多少虎符和圣旨才行。

虎符调兵制度其实是皇权加强对军队的管控能力,军队去王朝来说,那绝对是命脉,要把这条命控制在自己手里,如果单纯的凭一个信物就管控了,风险也太大了。

皇帝调动兵马也不是说任何一个人就能拿着虎符、圣旨前去就行了,驻军将领也不是猪脑子,如果来一个宫女,拿上虎符、圣旨,把兵权交给这个宫女,你觉得驻军将领会答应吗?这明显的不符合逻辑。

别说宫女了,就是皇帝亲往,有时候都不一定有用,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偷偷的跑到了大同府,以皇帝的身份让大同守军开关,他要外出,大同守军将领郭登宁死不尊皇命,理由很奇葩,虽然你是皇帝,可以马上下道圣旨,但却没有带虎符,明武宗出来得匆忙,那玩意儿没有带啊。

皇帝来了都无法调动兵马听令,可以想象皇权对军队的掌控有多么的严格。其实所有的驻军将领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基本的判断,因为另外还有一句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名言——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一般来说,全国的军队都是分散驻扎,调动任何一个驻军都必须要有皇帝的亲自命令,这个命令必须是有实证可查,一方面是虎符作为皇帝唯一的信物,一方面是圣旨作为调动的文字记载。


沉墨I方之城


虎符是地方将领行使军权的直接信物,但并不是有了虎符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调动千军万马。军队是认虎符,但绝不是只认虎符。老祖宗的智慧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天真”,对调兵的提防措施是十分完备的。

《孙子兵法》中写道:“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

对军队的控制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所以,在古代,君权往往牢牢的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但是统治者久居深宫、深居简出,如何调配天下之军马呢?这时候,虎符便应用而生了。

虎符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兵符之一种。其他兵符如鹰符等等,使用方法与原理以虎符相似。中国古人认为,老虎为丛林之王,常常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用虎的形状做成兵符,图个吉利。渐渐地,使用的朝代多了,就造成了一种兵符只有虎符的假象。

或许有人会想,要是有人偷了虎符或者是虎符不慎丢失,被人捡到,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其实这种想法太过于童话了。若要调兵遣将,使节必须手持虎符右半部分(右半部分为皇帝所有)、前往指定的驻军地点、与驻军将领所持有的虎符对接无误,完成以上三件事还没有结束,必须拿出盖着国玺的诏书。

为什么调兵遣将都需要诏书?诏书可以说是军令的书面版本,这是为了防止传令官篡改或者误传军令。诏书上一般会明确的写清楚战争目的、战争人数及参与将领等等。

相比之下,虎符更是一种凭证,就像是接到命令之后下摁的enter键,有了虎符就可以直接执行命令。但是两种种情况例外,一种是皇帝亲临,可以不需要诏书与虎符,毕竟天下兵马都是皇帝的,皇帝说的话就是口谕,还需要诏书虎符干什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外敌入侵,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很难实时传递信息,戍边的将领有权利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组织自卫反击。当然这是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才能执行的特殊权利。

为了防范因为制度疏忽而造成的叛乱,古代一般会将兵力分散驻扎,每一处驻军都有相应的虎符。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或者极少存在统一节制全国兵马的虎符。就算是你偷了虎符,矫诏调兵,你也只能调动某一部队,而不是天下兵马。

结束语:毛主席曾说到:“枪杆子里出政权”,作为古代的枪杆子,皇帝自然是万分小心,层层保障。虎符沿用数千年,利用盗窃虎符来调兵得逞者屈指可数,可见其可靠程度。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观点,欢迎评论!】


楚南青史君


虎符,传说是姜子牙所发明,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由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同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虎符专事专用,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虎符。

虎符有左右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所以【符合】这个词语原本的意思是两块虎符合为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圣旨等法律文书,有专门的验符官勘验,确认无误后,才能起到率领千军万马的作用。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支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相反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

虎符材质的演变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结语:在中国古代,由于阴阳学影响,西方主刑,也是战争的象征。白虎为西方,属金,旺相主性格猛烈、勇敢、轰轰烈烈、气势宏大,白虎休囚持世主人性格沉稳、城府深、善于心计,为人严肃有杀气。白虎主凶灾横祸、主病伤之灾、牢狱之灾、血光之灾、主风波或者来势凶猛之势。自虎还代表坚硬之物、金属物、石头、为猛兽、凶器。所以历代兵符皆以猛兽雕刻。兵者,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